第226章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 - 重生小小地主婆 - 夜葳蕤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26章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

第226章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也就是在这时,感情一向好得不得了的余老太爷和余老夫人却大吵了一架,个中原因,旁人是不知道的,但倪余泽的母亲却在后来告诉了倪余泽的父亲,又被当成了家训,传到了倪余泽的耳朵里。

倪余泽对元宝说,“父亲嘱咐我说,这世间根本就没有一本万利的买卖,为了牟取巨利,就得甘愿冒足够大的风险,如果说当年为了救外祖母,外祖父不得不冒险,那么当生活安定下来之后,这样的风险还是不要冒的好,外祖母就是这样劝外祖父的。”

同样,这也是余家人在弄清楚了余老太爷发财的秘密后,却没有跟从的原因。

元宝静静接口,“但是,余老太爷一定没有听。”

如果听了,或许余老太爷乃至余老夫人和余家老爷,恐怕现在还活着,倪大夫人当年也不用生活得那般艰苦,甚至太妃也不用进宫了,仔细算起来,余老太爷和余老夫人的年纪应该和倪老夫人差不多,现在倪老夫人不是还活得好好的嘛!

倪余泽点头,“嗯。”顿了顿后问元宝,“你可愿意听听我外祖父的理由?”

元宝自然是想听的。

余老太爷的理由总结出来无非是有两点,一个是他从开始跑船到现在,手下已聚集了一批兄弟,如果他现在停下来不干了,那么这批曾经和他同生共死的兄弟,就没了生活来源,他这是不义!

是的,余老太爷发家致富的秘诀就是行船出海,贩运货物。

其实出海贩运这种事,在从余老太爷参与之时算起的一百多年前就曾有过,只不过前朝皇帝不知为什么,发布了禁海令,于是出海就变成了违反律例的行为,后来前朝覆灭,先皇,也就是本朝的开国皇帝,对禁海令保持了模棱两可的态度,让出海行商的行为变得难以判断起来。

然而在重利的诱惑下,总是有人愿意铤而走险的,他们先是偷偷摸摸地试探,见这事儿没人管,胆子便越发地大了起来,出海的人越来越多。

但朝廷的态度,最终导致了商业船队的规模都不是很大,也无法走得太远。

余老太爷这个人相当俱有冒险精神,参与海运不久,他就成了一群人的头头,而为了获得重利,他的船总是走得最远的,去过很多旁人连听都没听说过的地方,结果,他成功了!

即便如此,余老太爷本人也不得不承认,出海行商的危险还是相当大的:海上有风暴、海路上有险滩、商路上有海盗、本朝有官员的勒索、陌生的地方有行骗的商人,还有当地的地头蛇和当地各种势力的打压哄抢……一个不小心,不是赔多少银子的问题,而是命还在不在的问题。

所以但凡活得差不多的人,没人愿意趟这滩浑水——元宝相当理解余老夫人对这件事儿的看法儿!

“应该用其他方法养活余老太爷的那些兄弟,”元宝皱着眉说,“还可以只让他们出海,而余老太爷不亲自出去,这样即便是有事,赔的也只是银子,最起码与性命无忧。”

“看来女子们的见识都是大体相当的。”倪余泽这样的评价,对元宝来说,也不知是褒还是贬,不过元宝并不在乎。

但是倪余泽后面的话,代表了他的个人看法,“假如重来没有过那样的经历,就永远体味不到那种快意和乐趣,我还记得外祖父当年的那些老兄弟,对我说起他们的冒险之旅时,整个人似乎都沸腾了起来。”

元宝沉默,她能理解,但绝对不会支持。

倪余泽接着说,“因对外祖母十分疼爱,外祖父答应了外祖母的请求,但给这个请求加上了一个时间限制,就是等到外祖父年满三十岁之后,就再不出海了,表面上,外祖父的说辞是,兄弟们数量太多,又不是普通人,必须有了足够的经济能力才能养活得了他们……”说到这里,倪余泽微顿。

元宝叹息着接口,“实际上,是他根本舍不得那种冒险的乐趣,就像你一样,不,应该说,你像他一样,有着四处看看的理想,那个理想还没达成,他不甘心呐!”

现在算来,太妃出生时,余老太爷才二十多岁,根本就没过了血气方刚的年龄,冲动而好奇,实在是年轻人的本性。

“猜得差不多对了。”倪余泽的声音淡淡的,敏感的他自然听出来了,元宝对这件事虽然明白,对这种行为却很是不赞同,他不想辩解什么,他只想用事实说话,“外祖父的第二个理由是,他当时正在制一张海图,他只是想把这张图亲手制完而已,并不是无意义地冒险。”

“可冒险就是冒险。”元宝小声讷讷道。

倪余泽并不分辩,“在外祖父二十八岁,也就是姨母三岁那年,外祖父的海图提前制完了,他履行了对外祖母的承诺,从那以后再没出海,就是他的那批兄弟们,他也都让他们上岸在铺子里做起了其他生意,但当中也有些人不愿意放弃出海带来的利益,继续做着这一行。”

这就是倪余泽的那些武功高强的护卫们,以及静宁这种会武功的丫鬟们的来历,他们实际上都是余老太爷当年的那些兄弟或者他们的后代、徒弟等,他们其实不仅是武功好,还有其他方面的能力,给倪余泽做护卫不过是客串的而已。

“啊?”元宝惊讶了,“那……”余老太爷怎么死了?这话,元宝不好意思直接问出口,但倪余泽自然是能听明白的。

“因为那张海图。”倪余泽静静地回答,“利益的存在就会产生争夺,并不会因你的退让甚至分享,就能够避免。”

元宝想起来了,余老太爷、余老夫人还有余老爷是在半路上被人劫杀的,这个半路是内陆,而不是在海上,余老太爷又怎么可能带着自己的娘子和唯一的儿子一起出海呢?

“那就给他们啊!”元宝捶胸顿足,在舍财还是舍命的问题上,她一向分得相当清楚。

倪余泽冷笑,“自然是给了,不然他们为什么要灭口呢?!”

元宝傻了,不知说什么好,“这……这……”她很难过,还带着些恐慌。

或许余老太爷当年绘制这份海图的目的,只是出于对航海的热爱,对冒险的执着,但谁都不能否认这份海图的经济价值,而余老太爷的收手,让很多人都觉得这份不能再创造经济利益的海图是明珠蒙尘了。

这时,倪余泽已给出了他自己心中的答案,“其实船队不应该解散的。如果外祖父不收手,而是继续出海,就能满足各方面的利益需求,不会招来旁人的觊觎。”

元宝保持沉默,她一时分析不出来到底该如何做出抉择。

倪余泽继续说,“可外祖母总觉得那种生意太冒险了,可能一次出海失败就会赔上大半的身家,和那些人掺杂不清也很危险。”语气中满是遗憾,又看着元宝意有所指,“其实吧,我觉得就是实力不够,只想着一退再退。”

元宝耳边仿佛又响起了倪余泽曾经劝告过她的话,“元宝,当你打出第一根新花样络子的时候,就已注定你没有了退路。”她现在彻底明白了,倪余泽当初为什么会这样说,原来为了这看似浅显的道理,倪余泽的祖辈们曾付出过相当惨烈的代价。

风险永远与利益共存,退缩的风险还可能和前进的风险一样大,这就是倪余泽从祖辈的经历中得出的结论,这让元宝想起了前世看到过的一本书的名字:《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

那么,余老太爷这到底算是成功了,还是算是失败了呢?元宝觉得她无法判断。

“想做大生意,光有银子是不够的。”倪余泽这样评价余老太爷一家三口的离世,他对元宝解释道,“这不是我说的,而是外祖父、外祖母和舅舅去世后,母亲和姨母想到的,所以母亲不惜抛头露面也要守住外祖父留下的家产,并努力支撑尽量养活外祖父留下的那些兄弟,不仅供养,还不断地培养,让他们的人数持续增长,最后,母亲同意和我父亲结亲,除了为了把生意做大外,也存了给外祖父报仇的心思,毕竟那样的仇恨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

虽然倪余泽说得很隐晦,但元宝也不难想到,在这场以余老太爷惨败的生意场上的争夺中,难免有官商勾结,或者被官府保护的黑势力的影子。

元宝甚至扪心自问,如果这样的惨剧发生在自己身上,她会怎么样,最后,元宝不得不承认,尽管她胆小怕死,但在这样的逼迫和深仇大恨下,也很可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接下来是倪余泽父辈的故事,它虽然发生在余家不参与船运之后,却同样惨烈。

余老太爷他们离世的那一年,余大姐儿,也就是倪余泽的母亲十三岁,余小妹儿也就是太妃,才五岁,两个这样年纪的女孩子,要在这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撑起一个家,其困难可想而知,所以在这个故事中,元宝最钦佩的人其实余大姐儿,也就是倪余泽的母亲。

余大姐儿的艰苦生活在她十八岁那年有了转机,因为倪老太爷致仕从京城回来了,她认识倪老太爷的长子,倪老爷,也就是倪余泽的父亲。

6◇9◇书◇吧

虽然不让倪老爷走科举一途是源于倪老夫人这个继母的打压,但倪大老爷身体不怎么好,这也是真的。

想想就明白了,在倪大老爷还是个胎儿的时候,他的母亲先是因为倪老太爷进京赶考而牵肠挂肚,又在收到倪老太爷高中的消息的同时,知道自己被休了,情绪激动动了胎气,拼命生下了倪大老爷后,在三天后就自尽了。

随后,倪老太爷出于对倪大老爷的保护,把他留在了宗族之中,让下人们侍候,这样一个年龄幼小生存又一波三折的孩子,能活下来就不错了,身体又怎么可能好呢?

就因为身体不好,倪大老爷的婚事便耽搁了,变成了高不成低不就,以至于当倪老太爷带着他回到宁南府时,倪二老爷都成家了,他还是孤单单的一个人,并且已是年过二十的高龄了,再加上倪老太爷又致仕了,他自身条件变得更不好起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