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破船”论 - 十月战败,看我李景隆逆风翻盘 - 醉鱼卧锦鲤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三十九章“破船”论

“你若不愿为朝廷出力,那就去死吧!”

这句话不断的在杨士奇的脑海中回响,答应就意味着上了建文的这艘破船,只要这艘破船沉了他也会跟着遭殃,

而不答应,后果显而易见,李景隆真的会不顾身份的对他下手,

本着多活一会儿是一会儿的想法,杨士奇快速变脸,神色郑重的作揖说道,“下官才薄学浅,首辅不拘一格启用下官,是下官的幸运,今后首辅但有吩咐下官无不答应。”

至于那什么文人风骨,杨士奇根本就没当回事儿,清贫的原生家庭让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只有活着才是最重要的滴。

见杨士奇低头,李景隆态度立即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满脸笑意温声细语的说道,“杨大人,还没吃饭吧,正好我也没吃,咱们边吃边聊。”

“荣幸之至。”杨士奇松了口气,悬在心里的石头总算是落下了,虽然砸到了脚,却也保住了命。

在见识到李景隆家里这顿“普通”的便饭后,杨士奇眼中闪过落寞,心里再次对未来担忧了起来,

都到这个地步了,李景隆竟还如此铺张浪费,这样的朝廷能不完蛋吗。。

一张桌子上摆放着十几个菜,琳琅满目,有山珍,有海味,普通百姓一年挣到的钱可能才买的起其中最便宜的一个菜。

然而杨士奇还是太小看这桌菜了,也太看得起普通百姓了,老百姓一年到头能挣几个钱?这桌菜的随便一盘儿都够他们忙活个半辈子了。

这一桌子本是李景隆为了庆祝儿子定亲心里高兴才决定奢侈了一把,杨士奇今日也算是掏上了,

连李景隆都觉得奢侈,可想而知这桌子菜的价值…

就拿最不显眼的那盘儿清炒蘑菇来说,蘑菇是整个云南都极其罕见的干巴菌,

只有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中才可能看得到一点儿,一直都是有价无市,

而且光是从云南到金陵的运输费用都够普通百姓吭哧吭哧累一年的了…

杨士奇一顿饭吃下来如同嚼蜡,在看到李景隆放下筷子的刹那,他也顺势放下了碗筷。

李景隆以开玩笑的口气说道,“老杨,既然上了贼船就得尽力不让船下沉,该缝补的地方还是要缝补的,否则船沉了大家就都完蛋啊。”

李景隆的一句话再次让杨士奇如坠冰窟,他的心中满是苦楚,眼神都涣散不少,这一刻杨士奇欲哭无泪,内心活动也极为丰富,

“说的这么直白就不怕我接受不了吗,”

“你知道我考个进士有多不容易吗,十几年寒窗苦读,终于迎来了金榜题名,本以为今后前途不可限量,却好巧不巧的遇上了燕王叛乱,”

“叛乱就叛乱吧,燕王仅有一隅之地,民力、物力、财力,都与朝廷有些巨大的差距,平叛只是时间问题,谁曾想到大好局面被你这个草包打的稀碎,朱棣也被你硬生生的养了起来…”

“还好草根出身的我没有什么靠山,平时不显山也不露水,根本不可能被朝廷重用,只需要窝在翰林院静观事态发展就行,”

“然而又是你李景隆!若不是你闯入我生活,我怎会把死守的平庸放任了,说不痛苦是假的,毕竟我的功名是自己考的………”

“将我生拉硬拽的弄到了建文这艘即将沉没的破船上,你有想过的感受吗!”杨士奇内心不停的嘶吼着…

平复心情后,杨士奇偷瞄了眼李景隆,心情非常复杂,暗叹一声,随后立即调整心态轻笑着说的,

“曹国公说笑了,朝廷在您的治理下蒸蒸日上,怎能用破船来形容,”

这一刻杨士奇的称呼都变了,在他眼中李景隆一直都是个废柴,根本不配担任首辅!现在都上了破船也就没必要再强行捧他的臭脚,从而恶心自己。

李景隆对于称呼的改变并没有在意,脸上挂着淡笑说道,“既然杨大人说朝廷在蒸蒸日上,那就请你说一下朝廷现在是怎么个蒸蒸日上法的?”

杨士奇神情一滞,不是,我就说了一句场面话,你非得问个所以然出来干什么,臭脚放累了要我多捧捧呗?

夏元吉在建立商业局和海运司的事情杨士奇知道,在他看来这确不失为富民强国的一条好政策,

但商业之前被老朱压的太狠,想要重新恢复谈何容易,这注定是个与时间赛跑的过程,因为谁也不知道商税的收益和朱棣哪个先来…

杨士奇现在毕竟年轻,不懂得许多事物都是有弹性的,就如弹簧一样,除非将其摧毁,否则只要结构没有受损,压的越狠弹的就会越高,

而商业是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被摧毁的,否则大家都得回到狩猎时代…

海运则更加不会,一船货去,半船银归,利润早就超过了百分之百,只要利润超过百分之百,哪怕掉脑袋都会有无数人前赴后继。

夏元吉就是利用了这两个事的触底反弹,为朝廷搞了不少钱。

但杨士奇并不清楚夏元吉的搞钱手段,所以当他看到李景隆的奢靡无度才会那么绝望,因为杨士奇很清楚,朝廷国库的钱已经不足以支撑大规模作战了。

这也是杨士奇认为建文朝廷就是艘破船的根本原因。

“曹国公主张的兴商业,开海运,都是富民强国的好策略,在此二者的带动下,国力自然蒸蒸日上。”在李景隆的死亡凝视下,杨士奇最终还是选择了屈服,再次捏着鼻子捧起了李景隆的臭脚…

“握草!”

李景隆闻言一惊,他可不知道杨士奇的那些奇怪想法,他以为杨士奇是猜到了商业局和海运司已经在搞钱了!

就因为那句“带动”,让李景隆产生了这种误解。

夏元吉搞到钱的事并未向朝廷通报,从搞来的银两未入国库就能看出,搞到多少钱并没有让其他人知晓的打算,

而拿到盐茶专营的六省商人也被下了禁口令,禁止他们提专营权是买的,只对外宣称是朝廷赠予。

所以就连李景隆自己都是看了两个仓库知道一个大概数字,只有夏元吉本人才清楚具体金额。

而杨士奇却能从中看出已经在盈利了,真是个奇才!

这一刻,李景隆心中无比激动,有杨士奇这么个经天纬地的大才在,内政无忧矣。

思索了片刻,李景隆决定告知一些内幕,“既然你都知道了,那我也就不瞒你了,不过此事暂时不宜声张,也绝不能让北边提前知晓。”

只有麻痹朱棣,才能给他一个惊喜!

“商业局和海运司确实弄到了一笔银子,我也可以明确的告诉,这笔钱足够招募新兵和明年开拔的费用。”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