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廷帝国覆灭 - 影响世界历史的大事 - 宋涛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拜占廷帝国覆灭

事件概况

罗马帝国建立之后,东西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公元330年5月,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正式决定迁都到拜占廷,并将此地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在罗马帝国皇帝提奥多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将罗马帝国一分为二:西罗马的首都为罗马,东罗马的首都为君士坦丁堡。因此,历史上也称东罗马帝国为拜占廷帝国。在历史上,拜占廷帝国是个相当强大的国家,其疆域包括过去罗马帝国比较富裕的地区,例如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地区和埃及等。而且,君士坦丁堡位于欧亚水陆交通的要道,是中世纪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由于位于中国和欧洲、非洲贸易的中转地,所以帝国每年有巨额的贸易税收。

同时,经济的发达使拜占廷帝国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而拜占廷帝国却继续保持了稳定和繁荣,是地中海地区强大的国家。

但是从公元7世纪起,阿拉伯人开始崛起,占领了地中海东岸和北非地区。东部的塞尔柱突厥人在1055年占领巴格达以后,继续向西部扩张,攻占拜占廷帝国。1071年8月,塞尔柱突厥军队攻占了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与此同时,来自北欧的诺曼人进入地中海,攻击拜占廷帝国在意大利南部的领土。不久,诺曼人占领亚得里亚海西岸的重镇巴里,结束了拜占廷帝国在意大利南部的统治。在北方,突厥人的一支佩彻涅格人于1088年在多瑙河附近的多罗斯托尔击败拜占廷军队,进而袭击色雷斯,威逼君士坦丁堡。

到11世纪末,拜占廷帝国结束了其原先的“东方帝国”的时代,丧失了地中海东部的控制权,其领土只剩下小亚细亚、色雷斯和巴尔干半岛地区,成为以希腊人为主的帝国。

8—9世纪,君士坦丁堡发生了破坏圣像运动。帝国皇帝和贵族为了削弱教会的势力,支持圣像破坏派夺取修道院的土地和财富,驱逐教徒。但是在运动过程中,在民众支持下的保罗派以异端形式出现,要求恢复原始基督教的平等,并举行起义。无奈之下,皇帝不得不宣布恢复圣像崇拜,农民起义遭到镇压。

此后,拜占廷帝国的封建化进程加速。11世纪末,帝国实行领地制度,将国家的土地分给封建主,并且终生不收回。此外,土地领主在领地内享有司法权和行政权,领地内的农民需要缴纳地租,并丧失人身自由。至此,封建化基本完成。

正是由于封建化的完成,致使帝国中央集权化遭到破坏,拜占廷帝国开始日趋衰落,并遭到连续两次侵略。第一次是塞尔柱突厥人,他们夺去了拜占廷帝国的小亚细亚大片地区,使得帝国的领土再次减少;第二次是十字军东征,致使拜占廷帝国的商业贸易大为减少。1204年,十字军在威尼斯商人们的鼓动下,攻占了君士坦丁堡。为了显示东征的威严,十字军统帅下令对君士坦丁堡进行任意洗劫,并持续了七天。

继而,十字军侵占了拜占廷帝国色雷斯、希腊等地区,建立了拉丁帝国。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领主占领了拜占廷的大片土地,并任意压榨领地内的农民。不过,十字军的残酷镇压遭到了拜占廷民从的不断反抗,后来逐渐形成了三个政治中心:一个是小亚细亚西北部的尼西亚帝国,一个是黑海南岸的特拉布松帝国,一个是希腊西北部的伊庇鲁斯王国,其中尼西亚帝国最为强大。1261年,尼西亚皇帝领导希腊人民重新夺回了君士坦丁堡,推翻了拉丁王朝。

虽然拜占廷帝国复国了,但是其领土已经进一步缩小,仅包括小亚细亚小部分、色雷斯、马其顿和爱琴海北部地区的一些小岛屿。此外,帝国内部也四分五裂,昔日的强大国家,至此已经处于软弱地位。

由于长期的战乱,使得原先发达的商业和农业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农业上,耕地荒芜,农作物产量下降,加上小亚细亚耕地的丧失,导致拜占廷帝国粮食供应严重不足。在贸易上,埃及和红海成为东西方贸易通道的重心所在,拜占廷商业中心的角色已经丧失;另外,拜占廷和黑海和地中海的贸易处于意大利商人的控制下。贸易的衰落导致了财源的枯竭,拜占廷帝国的财政陷于严重的危机之中。

就在拜占廷帝国衰落并日趋灭亡的时候,旁边逐渐兴起一个新的帝国——奥斯曼帝国。奥斯曼是土耳其人原始突厥部落的一支。13世纪依附于塞尔柱突厥人,占领了小亚细亚半岛西北角的小块土地。1242年,塞尔柱突厥人在蒙古人的打击下瓦解,但是却给这支部落带来了发展的好机会。

13世纪末,该部落酋长奥斯曼即位。不久,奥斯曼宣布独立,并自称苏丹,从此该部落不断向外扩张。

1301年,奥斯曼带领部落攻占了富庶的卑斯尼亚平原。

至此,西边的拜占廷帝国成为其西进的主要障碍。不久,他们占领了小亚细亚的全部土地,并将首都迁到西亚的布鲁萨,建立了奥斯曼帝国。继而,他们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占领了东色雷斯,切断了君士坦丁堡和巴尔干半岛其他地方的联系。14世纪末,奥斯曼人获得了在君士坦丁堡建立土耳其人居住区和在加拉塔驻军的权利。至此,君士坦丁堡已经陷于孤立,并且有被随时攻陷的可能。

不过就在此时,东方的帖木儿帝国开始侵略奥斯曼帝国,使得奥斯曼帝国不得不回过来对付来自东面的侵略。

1402年,帖木儿帝国在安卡拉附近大败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并将其首领苏丹擒获。奥斯曼帝国不得不放弃攻打君士坦丁堡的计划。

从15世纪20年代、30年代开始,帖木儿帝国开始衰落,这使得奥斯曼帝国已经没有后顾之忧了。1451年,穆罕默德二世上台统治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开始复苏,并决定最终攻打君士坦丁堡。在登基时,穆罕默德二世声称:“世界的帝国只有一个,只能有一个宗教、一个王国,要缔造这个联合,世上没有比君士坦丁堡更合适的地方了。”

穆罕默德二世为了确保征服君士坦丁堡,做了充分的准备。1452年3月,穆罕默德二世派兵在君士坦丁堡以北不远处建立了鲁美利希萨城堡,作为进攻君士坦丁堡的基地,并在格利博卢集结了庞大的舰队。这个城堡切断了君士坦丁堡同黑海各港口的一切联系,也断绝了拜占廷帝国来自乌克兰的粮食来源。

1453年4月5日,穆罕默德二世亲率步骑兵9万人、舰船320艘,从陆海两面包围君士坦丁堡,企图彻底灭亡拜占廷帝国。

君士坦丁堡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南口,整个城市呈三角形:北面是金角湾,入口处有铁链封锁;南面是马尔马拉海峡,沿海岸修有防御工事;只有西面是陆地,修有两道城墙,城外挖有一条约20米、水深约30米的壕沟。所以,天然地势的险要,加上拜占廷帝国几百年来的构筑经营,城防工事十分坚固,真可以说是铜墙铁壁,固若金汤。

当时君士坦丁堡的守城将士不过1万人,居民约为6—7万人。总之,从兵力上来看,拜占廷帝国是不可能打赢这场战争的。他们只能凭着爱国之心和苦心经营的工事来战斗了。

4月6日,奥斯曼军队从四面陆地发起进攻。首先,他们用重达几百公斤的大炮、攻城锤和投石器轰毁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之后,士兵们用树干滚动巨大的木桶,向护城壕沟冲去,企图用木桶里面的泥土把壕沟填平。城内军民在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指挥下进行顽强抵抗,用枪炮打退了奥斯曼军队的第一次进攻。

强攻不行,奥斯曼军队便决定使用其他方法。首先,他们打算通过挖地道来穿过护城墙和城墙,但是还没等地道挖完,城内的居民就发现了奥斯曼军队的企图,并用炸药将地道炸毁了。

此计不成,他们又决定用攻城塔车。所谓攻城塔车,就是在战车上修筑起坚固的塔堡,然后再在上面裹上厚厚的牛皮,以防敌军的箭石,车上还载有弓箭手。此战车可以通过一个用滑轮升降的云梯来爬上城墙。不过当攻城塔车靠近城墙时,城内的军民就往塔车内投掷希腊火(用石油、石灰等制成的燃烧物),将塔车烧着,或用大杆推倒云梯。土耳其人的第二次进攻又遭惨败。

就在陆上奥斯曼军队受挫的同时,拜占廷海军也冲破了土军对海峡的封锁,由于金角湾有坚固的铁链封锁水面,所以土耳其的舰船不能进入该水域。同时,拜占廷的舰队也利用天然地势的优势,给土耳其舰队以沉重打击。

奥斯曼军队久攻不下,加上国内反对攻打君士坦丁堡的情绪开始增加,穆罕默德二世如热锅上的蚂蚁。后来,他想到金角湾的水面不宽,拜占廷人只是用铁索来阻挡进攻,但是如果能绕过这些铁链而从水路登陆,那么肯定能在敌军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攻破城池。但是,如何绕过铁索,却始终解决不了。

后来在手下的启发下,穆罕默德二世终于想到了一个策略。他首先派人到热那亚商人占领的加拉太镇去,买通那里的商人。在征得商人们的同意之后,他组织数千人在海峡和金角湾之间铺设长约1.5千米的涂油圆木滑道,利用暗夜掩护将80艘轻使帆船拖上海岸,用人畜和滑车拉过山头,再顺斜坡滑进金角湾,并在金角湾,并在金角湾最窄处架设浮桥,在桥上配置火炮,然后向君士坦丁堡发动新的攻势。

由于君士坦丁十一世认为金角湾固若金汤,根本不可能有敌军能够通过那里进攻的。所以,当奥斯曼军队在金角湾向君士坦丁堡内开炮时,城中的官兵都惊呆了。慌乱之下,君士坦丁十一世命令从两线撤兵增援,而将西面的防守交给了来援的3000多名热那亚士兵。

为了配合金角湾水路的进攻,穆罕默德二世在西面也发动了再次进攻。他将非正规军放在头阵,让他们进攻城墙最薄弱的地方。虽然非正规军在人数和作战技能方面都处于劣势,但他们仍然热情地战斗。战斗了两小时后,他们得到撤退的命令。

第二次进攻的是伊斯哈克军队的土耳其人。这支军队比前一支更加训练有素。他们炮轰城墙。他们利用喇叭和其他的工具制造噪音来分散守军的注意力。但是城内的士兵还是利用工事顽强抵抗。

就在这时,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发现了机会。君士坦丁堡城墙发内墙和外墙,之间是“空场”,为了不让守外墙的士兵撤退而死战到底,君士坦丁皇帝下令锁死了所有内墙下的城门。一部分土耳其军队在用大炮攻破三道外城墙后,进入“空场”。此时第三道城墙下有个被叫做“竞技场门”的小门无人看守,而且敞开着(据后来历史学家推测,这可能是前一天晚上出来修补城墙的士兵所犯的致命疏忽)。

大队的土耳其军从这里蜂拥而入。他们是第一批冲进城市的军队。他们进入城市时,遭到城内守军的沉重打击,其中的大部分人被杀死。这次战斗在破晓时结束。

穆罕默德没有给守军以喘息的机会,第三次进攻又开始了,这次是穆罕默德最为得意的苏丹近卫军。他们首先在远处向城内射击箭和子弹,投掷石头和标枪,然后在栅栏处与敌军进行肉搏战。这次,守军终于不敌,遭到奥斯曼军队的大肆屠杀。君士坦丁十一世此时从金角湾赶到,但已无力扭转战局,在投入战斗后不久就被杀。

1453年5月29日傍晚,土耳其人终于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全部城区,此举意味着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拜占廷帝国正式灭亡。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意味着千年帝国——拜占廷帝国的灭亡,同时也标志着新的世界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此后,君士坦丁堡改称为伊斯坦布尔,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原来城内的基督教堂和教徒被彻底毁灭,取而代之的是清真寺和穆斯林。在此后的二三十年间,奥斯曼帝国的领土急剧扩大,占领了几乎全部巴尔干半岛,并且占领了亚洲的安那托里亚和克里木汗国。另外,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也给现代穆斯林和基督教徒在巴尔干地区的争斗埋下了伏笔。

拜占廷的陷落

危在旦夕

1451年2月5日,一位密使到小亚细亚向苏丹穆拉德二世的长子——二十一岁的穆罕默德报告他的父亲已经去世的消息。这位既精明又果断的皇太子没有同自己的大臣和谋士商量一句话,就一跃跨上自己乘骑中那匹最好的马,挥策鞭子,驱着这匹纯种良马一鼓作气跑完120里,到达博斯普鲁斯海峡,并且立刻渡海,来到欧洲一岸的加利波里。他这才向自己的亲信们透露父亲去世的消息。为了事先就能挫败其他任何人染指王位的企图,他调集了一支精锐部队,带到亚得里亚堡,尽管他在那里实际上没有遭到任何反对就被确认为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他随即采取的第一个政治行动,同样充分显示了穆罕默德那种毫无顾忌的魄力,简直令人可怕。为了预先铲除掉所有的嫡血竞争对手,他让人把自己尚未成年的弟弟淹死在浴池里,并且接着又立刻把那个被他逼着去干这件事的凶手害死。——由此也可看出他的诡计多端和生性残忍。

这样一个年轻、狂热、醉心于功名的穆罕默德从此取代了较为稳重的穆拉德而成为土耳其人的苏丹。这一消息使拜占廷人惊恐万分。因为他们通过成百名的密探获悉,这个野心勃勃的家伙曾发誓要占领这座世界古都,尽管他年纪轻轻,却日日夜夜在策划着如何实现自己的这一毕生计划;同时所有的报告又都一致声称:这位土耳其的新君主具有非凡的军事和外交才能。穆罕默德是个一身兼备着双重禀性的人,他既虔诚又残忍,既热情又阴险,既是一个学识渊博、爱好艺术、能用拉丁文阅读凯撒大帝和其他罗马伟人传记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杀人不眨眼、歹毒的人。他有一双神情忧郁的漂亮眼睛、尖尖的鹰爪鼻,从他的外貌看,既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工人,又像一个不怕死的士兵,但更像一个寡廉鲜耻的外交家,而现在,所有这些危险的力量都集中到同一个理想上:即要大大超过他的祖父巴耶塞特一世和父亲穆拉德二世所建树的业绩——他们两人曾用新兴的土耳其国家的强大军事优势第一次教训了欧洲。不过,他的第一个目标是要攻克拜占廷城——这颗留在君士坦丁和查士丁尼皇冠上的最后瑰宝——大家都清楚并且都已感觉到这一点。

事实上,对一个决心如此大的人来说,这颗宝石已经没有任何保护,而是唾手可得了。当年,拜占廷帝国,即东罗马帝国的幅员曾一度包括世界几个大洲,从波斯一直到阿尔卑斯山脉,再从另一方向延伸到亚洲的沙漠地带,走上几个月的时间,也无法穿越全境,真可谓是一个世界帝国,可是现在只要步行三个小时就能轻松地走遍整个国家。当年的拜占廷帝国如今只可怜巴巴的留下一个没有躯体的脑袋、一个没有国土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即君士坦丁之城、古代的拜占廷;况且,属于今日东罗马皇帝的,也已经不是昔日的拜占廷城,而仅仅是它的一部分,即只限于市区,因为城郊的加拉太已落入热那亚人的手中,城墙以外的所有土地也都已被土耳其人占领。这最后一位皇帝的帝国仅有这样一块弹丸之地了。人们称之为拜占廷的,只不过是一座环绕着教堂、宫殿和一排排屋宇的巨大城墙之内的天地。这座城市由于遭到十字军的大肆劫掠和毁坏已大伤元气;兵灾、瘟疫使城内人口骤减;由于连年不断地抵御游牧民族的侵犯而精疲力竭;加之民族和宗教的纷争不断,内部四分五裂;现在面临这样一个早已用全副武装的军队从四面八方包围着自己的敌人,根本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进行抵抗。它既缺乏人员又缺乏勇气。拜占廷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三的宝座已摇摇欲坠。他的皇冠正在听凭命运的摆布。但是,正因为拜占廷已被土耳其入团团包围,也正因为它集中了整个西方世界几千年来古老的共同文化而被奉为圣地,拜占廷城对欧洲来说才成为荣誉的象征;只有当统一的基督教世界共同来保卫它在东方的这个最后的、并且已在土崩瓦解的堡垒,圣索非亚大教堂——东罗马帝国最后和最富丽堂皇的东正教教堂——才能作为信仰基督的教堂而继续存在。

君士坦丁十三立刻认清了这种危险。尽管穆罕默德二世满口和平的言论,但他还是怀着那种人们可以理解的惴惴不安的心情,向意大利、向教皇、向威尼斯、向热那亚派去一个又一个的使节,请他们派来大战船和士兵。然而罗马犹豫不决,威尼斯也是如此。因为东派教会和西派教会之间那种古老的宗教信仰上的裂痕至今依然存在。希腊正教憎恨罗马公教。希腊正教的牧首拒绝承认罗马教皇是最高牧师。虽然由于面临土耳其人的危险,在斐拉拉和佛罗伦萨的两次宗教会议上早已决定两教会重新统一,并保证支持拜占廷反对土耳其人的斗争,以此作为统一的条件。但是当拜占廷面临的危险刚刚不再如此火烧眉毛时,希腊教的一些教会又都拒绝使条约生效。一直到穆罕默德二世已经成为苏丹的现在,危急的形势才战胜了东正教会的固执;拜占廷一方面向罗马送去自己顺从的消息,同时请求紧急支援。于是,一艘艘大战船开始配备起弹药和士兵。不过,罗马教皇的使节先乘着一艘帆船来到,他要来隆重地完成西方两个教会和解的事宜;并且向世界宣布:谁进攻拜占廷就是向整个基督教世界挑战。

和解的弥撒

那是12月的一天,富丽堂皇的索非亚大教堂里——它从前那种由大理石和由玻璃镶嵌细雕的图案以及那些灿烂夺目的装饰品所形成的金碧辉煌,是我们今天从它改成的清真寺中无法想象的——一派隆重庄严的场面,教堂里正在为两派的和解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君士坦丁皇帝在他帝国的所有显贵们的簇拥下,出席了这次庆祝活动。他想以皇上的身份成为这次永远和睦一致的最高见证人和保证人。被无数的蜡烛照得通明的宽敞大厅里挤满了人。罗马教廷的使节伊斯多鲁斯和希腊正教的牧首格列高利在圣坛前亲如兄弟似的一起做着弥撒。在这座教堂里第一次重新提到教皇的名字;第一次同时用拉丁语和希腊语唱起虔诚的赞美诗,余音在这座永存的主教堂的拱顶间缭绕。与此同时,已经达成和解的两派教士列队把施匹利迪翁的圣体庄严地抬进来。看来,东西两派的宗教信仰从此永远联合在一起了。欧洲的观念,即西方精神,经过漫长岁月的罪恶的争执终于重新达到了一致。

然而,理智与和解的时刻在历史上从来都是短暂和容易消逝的。正当共同祷告的虔诚声音在教堂里愈来愈响之际,那位博学的修道士盖纳蒂奥斯已经在外边的一间修士室里激烈地指责那些讲拉丁语的人背叛了真正的信仰。刚刚由理智撮合而成的和平统一又被盲目信仰的狂热所破坏,而且正如这位希腊教士不想真正屈服一样,地中海另一端的朋友们也并不想提供他们已经许诺的援助。虽然向拜占廷派去了几艘战船和数百名士兵,但随后也就让这座城市听天由命了。

战争开始

一切正在准备战争的强权统治者都一样,当他们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完全就绪以前,总是竭力散布和平论调。穆罕默德也是如此。他在自己加冕典礼时接见了君士坦丁皇帝的使团,向他们说尽了最友好和最使人宽心的话;他郑重其事地向真主及其在世的代言人穆罕默德教祖、向天使们和古兰经公开发誓:他要最忠实地信守和拜占廷皇帝签订的一切条约。但与此同时,这个两面三刀的家伙却又和匈牙利人和塞尔维亚人达成了一项为期三年的双边中立协定——他要在这三年时间内不受干扰地攻下拜占廷。穆罕默德要在信誓旦旦地作出足够的和平许诺以后,才会在适当的时机挑起战争。

直到目前为止,博斯普鲁斯海峡只有亚细亚一岸是属于土耳其人的。所以拜占廷的船只仍能畅通无阻地穿过海峡驶进黑海,前往自己的粮仓。现在,穆罕默德要切断这条通道,因此他也不管有理没理,便下令在海峡的欧洲一岸鲁米里·希塞尔附近海峡最狭窄的地段建立一个要塞(古代波斯人逞雄时,勇敢的薛西斯就是在此渡过海峡的)。于是一夜之间成千上万的土方工人来到欧洲这一岸,而按照条约规定,欧洲一岸是不允许构筑工事的——不过,对强权者来说,条约又算什么?这些工人为了自己的生活需要,把周围的庄稼劫掠一空;为了取得建筑城堡用的石块,他们不仅拆毁一般的房舍,而且还拆毁了久已闻名的圣米迦勒教堂。苏丹亲自领导这项昼夜不歇的要塞建筑工程,而拜占廷却不得不无可奈何地眼望着他们违背公理和条约,切断它通向黑海的这条自由通道。那些想要通过这个迄今还是公海的第一批船只已经在和平之中遭到了炮击;在这第一次显耀武力成功之后不久,也就不需要任何伪装了。1452年8月,穆罕默德把他的所有文武高级官员召集在一起,向他们公开宣布了自己要进攻和占领拜占廷的意图。随着这一宣告,野蛮行动不久就开始了;传令官被派往土耳其帝国境内的四面八方,去征召能进行战斗的人。1453年4月5日,一支望不到尽头的奥斯曼帝国军队像滚滚涌来的潮水突然出现在拜占廷城墙之外的平原上。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