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军东侵 - 影响世界历史的大事 - 宋涛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十字军东侵

概况

11世纪末罗马教廷以夺回巴勒斯坦圣地为号召,发动西欧的君主、教俗封建主和商人,对近东地区进行了历时近两个世纪(1096—1270年)的侵略战争。参加远征的西欧军士统以十字架为标记,故称“十字军”。这场战争也称为“十字架反对弯月”的战争。十字军东侵的发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第一,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后,僧侣和贵族日益奢侈,对东方的绸缎、香料、珠宝等奢侈品垂涎不止,而西欧的富商。特别是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大商人,为了垄断东方贸易,排除拜占廷和阿拉伯商人的竞争,都想利用十字军达到自己的目的;其次,11世纪,西欧流行长子继承制,封建领地只由长子一人继承,余子成为无地骑士。日益众多的无地骑士收入微薄,生活奢侈,往往债台高筑,以打劫为生。他们企图前往东方夺取领地,抢劫财富;第三,农民在沉重的封建压榨下,几乎无法生活,加之从1089年到1095年连续七年荒旱,饥馑之后继以瘟疫。走投无路的农民受教会欺骗,参加了第一、二次十字军;第四,教皇企图通过十字军控制拜占廷的东正教,迫使东方的穆斯林改宗基督教。这时信奉伊斯兰教的塞尔柱土耳其人攻占了巴勒斯坦、叙利亚和小亚一带,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相传是耶稣的坟墓所在之地,基督教徒视为圣地。拜占廷帝国在塞尔柱人的威胁下,曾数次向教皇和德国皇帝求救,教皇以此为借口便提出解放“圣地”和拯救东方教胞等口号,终于挑起了长期的侵略战争。

十字军东侵从1096年开始至1291年最后失败,前后共八次。

十字军的发动由教皇乌尔班二世(1081—1099年)亲自出马。1095年11月他在法国克列芒召开的宗教会议上向与会的人群发表蛊惑人心的演说,抨击东方伊斯兰教徒的“残暴”,号召各国领主、骑士和普通人拿起武器,夺回“主的坟墓”。教皇还宣布,凡参加远征的人均可赎罪,战死者灵魂升天。教皇还以东方的物质利益作为引诱,说什么东方富庶,“遍地流着奶和蜜”,要人们到东方去享乐。教皇的号召得到与会者的热烈响应。许多人立即决定出征,并在衣服上缝上十字标记。有些人积极准备出征,变卖家产,购买远征物品,整装待发。

1096年,第一次十字军东侵西亚。这次十字军共近13万人,其中洛林、普罗旺斯各一支骑士队伍、意大利南部诺曼军共近九万人,农民近四万人。训练和装备都很差的农民到达小亚细亚即被突厥人歼灭,只有三四千人逃回君士坦丁堡。

骑士是第一次十字军的主力。1096年秋法、德和意大利的骑士分别向君士坦丁堡集结,1097年春集结完毕,达到三四万人。由诺曼人骑士大兰多的鲍埃蒙德率领向小亚细亚的突厥人进攻。西欧骑士着重装铠甲,不适应酷热缺水的沙漠地区作战。十字军包围尼西亚,因守军投降拜占廷才免受战争洗劫。随后十字军南下进攻叙利亚,拜占廷乘机收回小亚西部失地。1099年7月,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城中居民约7万人惨遭杀戮。十字军以这个城市为中心建立“耶路撒冷王国”,国王为洛林骑士领袖布雍的高弗黎,国土包括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南部。在此以前建立的十字军国家还有爱德萨伯国和安条克公国,以后建立的是特里波利伯国。十字军国家以耶路撒冷王国为宗主。原则上公国和伯国都隶属王国,但实际上是各自独立的。西欧封建主把西方封建制原封不动地搬到十字军国家。它们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与西欧极为相近。国家首脑的权力受到大领主会议的限制。

十字军国家在近东处于孤立地位,受到敌对势力的包围。为确保十字军夺取的领地,教皇于1119年在耶路撒冷建立神殿骑士团。这是一种宗教性的军事组织,担负着保卫十字军国家的任务。神殿骑士团以法国人为主,随后成立的医院(或约翰)骑士团,以意大利人为主,12世纪末成立的条顿骑士团,以德国人为主。这些骑士团名义上隶属教皇,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实际上是各自为政的。

1144年,突厥人摩苏尔总督收复爱德萨,教皇尤金二世组织德、法军举行第二次东征,十字军战败,于1149年退回。1187年,阿拉伯民族英雄、埃及阿尤布王朝的素丹萨拉丁打败十字军,收复阿克、耶路撒冷等城。同年,教皇格里戈里八世和克列门特组织第三次十字军。德皇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英王狮心理查一世率军参加。腓特烈在小亚细亚渡河时溺死,德军退回。十字军其他部分占领阿克,以之为耶路撒冷王国首都。萨拉丁与十字军订约,准许基督教徒经一条通道到耶路撒冷朝圣。第三次十字军没有取得重大成果,反而暴露了西欧各国内部矛盾重重。

第四次十字军(1202—1204年)充分暴露了它是以宗教纷争作借口,实质是掠夺地中海东部地区的领土和财富的战争。第三次十字军失败后,教皇英诺森三世(1198—1216年)立即着手组织第四次十字军。主要进攻方向是埃及,要捣毁占领十字军东方领地的阿尤布王朝的老巢。运送一批大军去埃及,需要大量船只。于是请求威尼斯给予帮助。威尼斯总督恩利克·丹多洛(1192—1205年)要85000银马克,这是一笔难以办到的巨款。威尼斯与埃及有频繁的贸易往来,不希望埃及受到战争的破坏。丹多洛要高价是想迫使十字军进攻威尼斯的竞争对手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的形势变化也给十字军造成可乘之机。1202年,被废皇帝伊萨克二世(1185—1195年,1203—1204年)之子阿历克塞逃到西方,请求教皇援助其父复位,许以将东方教会置于罗马教皇的控制之下。阿历克塞的姐丈德皇士瓦本的腓力(1197—1208年)也极力帮助其岳父复位。

于是十字军首领孟菲拉侯爵卜尼法斯、威尼斯总督丹多洛与德皇腓力的代表勾结在一起,密谋决定“暂缓”(实质是放弃)进攻埃及,立即进攻君士坦丁堡,帮助伊萨克复位。

其代价是交付20万银马克,分给参战军士和供养圣地骑士。

第四次十字军于1202年10月东侵。七十余艘舰船和约一百五十艘货船自威尼斯出发,11月24日占领了匈牙利军驻守的萨拉城(位于达尔马提亚沿岸)。1203年5月末,十字军从安德罗斯岛向君士坦丁堡进发。

1203年6月底,十字军舰队在歼灭拜占廷舰队后,于7月初进抵君士坦丁堡城防的战略中心金角湾。

在十字军围攻君士坦丁堡的过程中,阿历克塞三世携带宫眷,席卷拜占廷国库财物,逃往色雷斯后,双目已瞎的伊萨克二世虽然在拜占廷人拥护下,一度恢复帝位,但不久便被推翻。威尼斯与十字军在签订了瓜分拜占廷的协议后才开始攻城。

1204年4月13日,十字军打下君士坦丁堡。这是座原来拥有40万居民的城市。十字军在君士坦丁堡纵火三昼夜,把藏书丰富的君士坦丁堡图书馆焚烧一光。十字军大肆屠杀,恣意劫掠。他们把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镶满宝石的圣台砸成碎块,还烧熔古代铜像来铸造钱币,到处挖掘陵墓,盗取宝藏,运走艺术珍品,牵着骡马进教堂。后来装饰在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青铜饰金的四匹骏马,是亚历山大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品之一,就是当年从君士坦丁堡赛马场运回威尼斯的。至于那些随军身穿僧袍的修道院长和修道士们也和骑士一样掠取金银宝石、绸缎皮货,以及许多圣物。至此,十字军的侵略面目暴露无遗。

随着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拜占廷在巴尔干半岛上的半壁河山也沦入敌手。十字军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拉丁帝国,其中包括色雷斯、帖萨罗尼加、雅典和伯罗奔尼撒四个公国。鲍尔温一世被选为拉丁帝国皇帝。威尼斯从十字军的侵略中获利最多。它吞并了拜占廷相当大一部分领土,其中包括君士坦丁堡的一部分,还占据了东西方商路上的重要岛屿和港湾,并分得拉丁帝国一切收入的3/8,排挤了商业劲敌,在东西方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拉丁人对拜占廷的征服,激起希腊人的反抗。在特拉布松、伊庇鲁斯和小亚细亚形成了三个反抗中心。小亚中心以尼西亚为都城,称尼西亚帝国。这个帝国的存在得到希腊人的拥护和热那亚人的金钱和海军支持。1261年8月,尼西亚皇帝米凯尔八世(1259—1282年)重新夺回君士坦丁堡,推翻拉丁帝国,建立拜占廷的巴列奥略王朝(1261—1453)。

从第四次东征开始,十字军的强盗面目已暴露无疑。西欧各国封建主为了达到他们劫掠的目的,不惜组织十二岁以下的儿童来从事这个罪恶的勾当,因此到处散布说,无罪的儿童比起有罪的成年人更能得到上帝的庇护,可以神奇地从穆斯林人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撒冷。在他们的盎惑下,1212年组织起一支由3万余名儿童组成的“儿童十字军”。他们在法国的马赛登上商人的大船向东方驶去。途中,强烈的风暴吹翻了其中两艘船,另5艘船勉强抵达埃及。不料,阴险的船主却把这些小十字军当成奴隶在市场上出售,“儿童十字军”东征的闹剧也就草草收场了。

近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侵略战争使地中海东部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受到严重破坏,大批生灵遭到涂炭,大量财富被毁坏,许多文明古迹化为瓦砾灰烬。十字军的侵略阻碍了地中海东部地区各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西欧的几十万人也因十字军侵略而死于非命,从此以后,罗马教廷的霸权计划破产,教会威信下降,异端运动迭起,封建主阶级想要转移社会矛盾的企图也落空了。

十字军东侵促使西欧封建统治阶级的基督教意识和“骑士精神”更为强烈,封建主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学会了穿着轻软美好的东方织物,食用精美的肴馔。为了追求生活享受,西欧封建主对农奴的压榨越来越重,13世纪后,西欧社会的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复杂了。

十字军东征历程

11世纪的西欧,城市兴起,商品货币关系逐渐发展,封建贵族对城市商品和东方奢侈品的需要日增,从领地上剥削所得已不能满足他们日益扩大的胃口。当时西欧实行长子继承制,封建领地由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成为无地骑士,常靠服军役和劫掠商旅为生。因此,封建主,特别是小封建主,渴望向外夺地掠财,那神话般富庶的东地中海各国就成为他们梦寐以求的宝地,这是导致西欧封建主阶级主动十字军东侵的根本原因。

在十字军远征中起着特别重要作用的是西欧天主教会。

它不但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最大的封建领主;而且,在封建割据的西欧,它又是巨大的国际中心。教皇企图通过发动东征一箭三雕:争夺封建霸权,进一步凌驾于西欧各国君主之上;重建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扩张到伊斯兰教势力范围中去。

西欧城市商人,特别是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的商人,企图从阿拉伯和拜占廷手中夺取地中海东部地区的贸易港口和市场,独占该地区的贸易,也积极参与十字军。

11世纪西欧的农民,大都沦为农奴和依附农民,封建主胃口的扩大,使他们受到更加苛重的剥削与压迫。另外还受到持续灾荒的困扰,11世纪的法国就有二十六个荒年,第一次十字军远征前,1089—1095年,西欧又连年歉收。

濒临死亡的农民被骗往东方,梦想寻找摆脱饥饿和封建枷锁的出路。

这时,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客观形势有利于西欧封建主实现其侵略计划。塞尔柱突厥人兴起后,于1055年占领巴格达并解除阿拔斯哈里发的政治权力;又于1071年在曼齐克特大败拜占廷军队,俘获皇帝罗曼拉斯四世,实际上摧毁了拜占廷在小亚细亚的权力。接着,突厥人又夺取埃及法蒂玛王朝的领地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并占领大部分小亚细亚。突厥人在小亚细亚建立罗姆素丹国,定都尼西亚(后迁爱科尼阿姆),他们的前哨与君士坦丁堡隔岸对峙,一苇可航,严重地威胁着拜占廷帝国。80年代末,突厥人的另一个部落、北方的佩彻涅格人与拜占廷国内异端者的反抗运动联合在一起,于1086、1088年在多瑙河附近先后大败拜占廷军队,并进而骚扰色雷斯。1091年,佩彻涅格大军直逼君士坦丁堡城下,塞尔柱突厥人准备与他们联合行动。尽管佩彻涅格人后来吃了败仗,但拜占廷岌岌可危的处境迫使皇帝阿历克塞一世(1081—1118年)不得不派遣使臣向教皇和德国皇帝求援。至于塞尔柱突厥人的强盛,为时并不久,1092年开始分裂为摩苏尔、大马士革、阿勒颇、安条克和的黎波里等几个总督区,它们之间互相敌视,干戈扰攘,无力阻止西方侵略者的进攻。

第一次十字军远征

耶路撒冷是历史上有名的宗教圣地,世界上较有影响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把它奉为各自宗教的圣地。犹太教徒宣称,所罗门王曾在耶路撒冷建造圣殿,它是犹太人朝拜的中心;伊斯兰教徒认为自从他们定居耶路撒冷后,不仅建造了清真寺,据说穆罕默德还是在此地升天;基督教信徒则深信为他们受尽苦难的耶稣就是在此地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为争夺这块圣地,或者更明确地说是为了争夺这块遍地是“奶和蜜”的肥沃土地,古代的巴比伦人、罗马人都曾在这里留下征服者的脚印,耶路撒冷几度化为废墟。11世纪,欧洲的大封建主和罗马教廷又在“拯救”圣地的名义下,号召基督教徒去夺回“主”的墓地——被伊斯兰教徒控制的耶路撒冷,发起了对东方的侵略战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历时两个世纪之久的“十字军”东征。“十字军”,因其每个战士都以衣服上所缝的十字为标记而得名。表面上十字军进攻东方是一场宗教战争,即基督教徒反对伊斯兰教徒,“十字架反对弯月”,实际上它是一场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战争。

通往东方的路对欧洲人来说并不生疏。按照基督教的传说,巴勒斯坦是耶稣基督生活过的地方,也是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地方,基督的坟墓就埋在耶路撒冷。所以基督教徒把巴勒斯坦视为“圣地”,每年都有大批的善男信女,跋山涉水,到巴勒斯坦去朝圣,虽然早在七世纪,巴勒斯坦就已被阿拉伯人征服,但伊斯兰教徒对基督教徒异常宽容。从拜占廷和西欧来的朝圣者可自由进入“圣地”巴勒斯坦。朝圣者往往结群同行,充塞道路,络绎不绝。西欧的朝圣者来到东方几乎眼花缭乱。他们看到熙熙攘攘,有数万人口的大城市,规模超过了欧洲的城市,而当时西欧最大的城市也不过几千人。他们看见了东方城市中壮丽的庙宇和富丽堂皇的宫殿,看见了拜占廷和阿拉伯富有者生活的奢侈豪华。相比之下,用粗糙坚硬的石块砌成的西欧中世纪城堡,黑暗、阴冷,室内陈设寥寥无几,即使是贵族之家也很简陋。这一切,使西欧人产生关于东方国家神话般富有的概念,激起他们强烈的占有的欲望,似乎只要远征东方就会带来无尽的财富。

实际上,西欧正面临着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自从封建制度在西欧确立以来,始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即封建领地只传给领主的嫡长子,其余各子均不得分享。结果造成社会上出现一大批既无领地,又无财产,每日无所事事,空有贵族头衔的骑士阶层。他们既想保持符合贵族身份的生活,却又身无分文。于是放纵游荡,拦路抢劫,债台高筑,或者是参与领主之间的混战,成为社会一害。而且进入11世纪以来,西欧连遭荒年,饥饿、瘟疫流行。早已沦为农奴的西欧广大农民处于贫困和绝望之中,反抗情绪日增。为了缓和西欧社会内部的尖锐矛盾,封建统治者和教会企图祸水东引,鼓动人们把目光注向富庶的东方。农民希望在东方获得土地和自由;骑士想在东方发财致富;占有领地的大小封建主们则垂涎东方肥美的土地,妄图在那里建立受他们支配的国家;商人们,特别是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城的商人也热衷于东征。他们希望夺取东方的港口和市场,在地中海东岸建立商站,排挤贸易上的劲敌拜占廷和阿拉伯,独占贸易特权。因而积极赞助十字军。罗马教皇的野心最大。他想利用东征提高自己的威望,树立自己在一切基督教世界的统治,不仅企图控制已脱离罗马教廷的以拜占廷为中心的东正教,甚至梦想使穆斯林改宗,归属罗马教廷。而且,教皇借口为东征募捐,乘机捞取巨额金钱。由于在政权分散的西欧,罗马教廷是封建势力的中心,因而教会成为十字军东征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它在十字军运动中把西欧诸国各阶级的分散力量组织起来,汇成一股远侵东方的浊流。

那么东方的情形如何呢?11世纪的东方依然是富庶的,然而强有势力的帝国已不存在。在来自西亚的塞尔柱突厥人的猛烈进攻下,一度声威赫赫的阿拉伯帝国解体了,拜占廷帝国也极为衰落。塞尔柱突厥人几乎控制了整个小亚细亚,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塞尔柱突厥帝国。但是这个帝国实际是由各自独立的若干小公国组成的,虚有其表。而且这些小公国之间亦经常内讧,干戈不息,自顾不暇。这就为西欧人的东侵提供了可乘之机。11世纪末,由于突厥人的混战,有一些基督教会和修道院被破坏,有些富人逃到拜占廷帝国的欧洲部分,西欧的朝圣者也只能从海路去耶路撒冷。借此机会,罗马教廷宣传编造了许多关于伊斯兰教徒的“残暴行为”,渲染他们“侮辱”西方朝圣者的奇怪消息,为发动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恰在此时,迫于突厥人的进攻,拜占廷帝国的皇帝亚历克塞一世求救于罗马教皇,甚至向教皇乌尔班二世表示,愿将东正教重新合并在罗马教皇统治之下。这样,教皇发动十字军的东侵就更加师出有名。在宗教旗帜的掩饰下,基督教徒反对伊斯兰教徒的圣战,好像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1095年11月,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中部克勒芒召开宗教会议。这次会议规模很大,有来自西欧几个重要国家,各阶层的数千人参加。会议结束时,乌尔班二世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向封建主、骑士、教士和农民发出号召:停止封建混战,到东方去和“异教徒”作斗争,夺回“主”的坟墓,拯救圣地耶路撒冷。教皇在演说中露骨地讲到。“在我们西方,土地的出产不多,你们只能勉强糊口;可是在东方,连穷人也可以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东方国家的土地上,遍地是蜜和乳;那里的耶路撒冷,是地球的中心,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肥沃得多,简直是第二天堂。在这里悲惨贫困的人,到那里就会欢乐富有!”教皇的富有煽动性的演说,挑起人们对宗教的狂热,使一场侵略战争蒙上宗教的虔诚。激动的人们不断呼喊着“这是上帝所愿!”演说刚结束,许多人立即答应出征。狂热的人们,争先恐后向教皇的随从人员领取一块红布做的十字,缝在自己的衣服上,作为参加远征的标志。教会对参加十字军的人许愿,保证他们在远征期间可以不还欠债,由教会保护他们的家庭和财产,教会还欺骗人们,说有罪的人参加圣战可以得到上帝的赦免;农奴参加远征,可以得到人身自由。

渴望摆脱封建压迫的农民,在受到教会的煽动后,迅速集结起来。他们急如星火,廉价变卖仅有的财产,又高价购买路上所需物品,不及等待骑士队伍,提前数月出发。1096年2月,法国北部和中部以及德国的农民,在法国阿眠的僧侣隐修士彼得和德国骑士穷汉华尔特的领导下,分为数队,沿朝圣者常走的路向东进发。这些穷困的农民几乎手无寸铁,拖儿带女,没有整齐的装备,没有足够的给养,靠沿途抢劫以应急需。他们根本不知道怎样作战,才到小亚细亚就被塞尔柱突厥人所歼灭。农民除被教俗封建主引上灾难和死亡的道路而外,没有得到丝毫利益。

1096年秋,法国、意大利和德国西部的封建主和骑士开始第一次东侵。他们组织严密、装备精良,分别从洛林、诺曼底、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南部到君士坦丁堡会合。各路骑士共有三、四万人,到1097年春才集结完毕。1097年春,十字军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踏上艰苦的征途。他们时而越过陡峭的山脉,时而穿过广阔的沙漠。欧洲骑士身着重装铠甲,又兼酷暑、缺少给养,使他们生活极端困难。而且,突厥人对十字军的入侵采取焦土政策,沿途留给十字军的只是一片瓦砾,并时常袭击十字军,骑士们不得不忍受着饥渴,许多人和马在灼热的阳光下倒毙。虽然在进军途中,十字军占领了小亚细亚的一些城市,特别是大肆抢劫了突厥人的重要城市安条克。但是,十字军也遭到严重挫折,队伍减员,有的阵亡,有的回乡,战斗力不断削弱。直到1099年7月,十字军才到达它东侵的目的地——耶路撒冷。当时城内只有一千守军,全城军民坚守城池。十字军骑士把耶路撒冷团团围住,用攻城机、木梯等武器猛烈攻击,终于占领了这座圣城。城垣上升起了一面面绣着十字的旗帜。

十字军骑士以解放者的姿态进入城内。他们开始“拯救”圣地,“拯救”这里的居民:每一个街巷都在血肉相搏,全城的金银财宝被抢劫一空,小孩的头颅被摔碎,隐匿在清真寺中的人也不能幸免,全城有7万多人被屠杀。在令人目眩的财富面前,骑士们暴露出野蛮本性,所谓骑士风度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他们尽其所能在城内抢劫,甚至达成这样一种默契:谁首先进入一个住宅,谁就可以获得和占有那个住宅及其中一切东西,不受别人侵犯。接着,他们又采取了骇人听闻的残忍手段:剖开死人的肚皮和肠子,从中取出死者生前吞下的金币。因为这样做太麻烦了,他们又把尸体堆积起来烧为灰烬,以便容易地找到黄金……。这,就是所谓的“拯救”圣地,耶路撒冷在这些“虔诚”的教徒拯救之下毁灭了。

由罗马教皇煽动起来的,对东方赤裸裸的侵略,前后共有八次,延续的时间达二百年之久。侵占耶路撒冷是其中的第一次,所以历史上又称它为“第一次十字军东侵”。

第二、三次十字军远征

1144年,突厥摩苏尔总督伊马德·丁·赞吉攻占埃德萨。罗马教廷趁机煽动组织第二次十字军远征。

1147年夏,法、德两国各已组成7万人左右的大军,参加者多为骑士。农民在经受第一次十字军远征的惨痛教训后,仅数千人参加。第二次十字军由德皇康拉德三世(1138——1152年)和法王路易七世(1137——1180年)各率己部,分头进军。康拉德率领的德国十字军先出动。他们越匈牙利,经色雷斯进入君士坦丁堡,渡过海峡后,10月底,与爱科尼阿姆素丹战于多里利昂附近,大败而退,德国十字军大部分锻羽而归。康拉德和一些残兵败卒则留待路易七世队伍的到来。

当第二次十字军刚发动时,一向觊觎拜占廷帝国的西西里国王罗泽二世一方面与埃及穆斯林国家联盟,一方面率军占领拜占廷的科孚岛,蹂躏科林斯和底比斯,并攻掠爱奥尼亚群岛。拜占廷为对付西西里,遂与刚刚打败康拉德的爱科尼阿姆素丹讲和。不久之后,当法王路易七世的队伍到达小亚细亚时,这位素丹又予以重创,法军死亡过半。

1148年,康拉德和路易的残部与耶路撒冷王国的军队会合。他们一道围攻大马士革,但未能得手。大马士革总督使用挑拨、行贿等手段,致使十字军溃散。康拉德和路易先后狼狈返国,第二次十字军全归失败。

但东方穆斯林世界却不断加强并日趋统一。1171年,埃及军事长官萨拉丁·优素福·伊本·阿尤布发动政变,推翻法蒂玛王朝,建立阿尤布王朝(1171—1250年),萨拉丁自立为素丹,他迅即征服大马士革和阿勒颇,把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北叙利亚都统一在他的指挥之下。1187年7月,萨拉丁在提比里亚湖附近的赫汀发动对十字军的进攻。耶路撒冷国王发倾国之兵,集结了大约1200名骑士、2000名本地轻骑兵应战,结果几被全歼,国王也被俘。接着,萨拉丁又攻占阿克、贝鲁特,西顿、雅法、凯撒利亚和阿斯卡伦等沿海城市,一举切断耶路撒冷与欧洲的交通。9月20日,萨拉丁围攻耶路撒冷城,10月2日耶路撒冷乞降。

萨拉丁占领耶路撒冷的消息,使西欧大为震动,教皇乌尔班三世惊惧而死。于是西欧又组织主要由德、英、法三国大封建主和骑士参加的第三次十字军(1189—1192年)。由德皇红胡子腓特烈一世(1152—1190年)、英王狮心理查(1189——1199年)和法王腓力二世(1180——1223年)亲自率领。德皇怀着吞并拜占廷的野心,和拜占廷的近敌爱科尼阿姆素丹结盟,又与刚脱离拜占廷的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谈判联合反对拜占廷。拜占廷则与萨拉丁联盟,共同对付十字军。第三次十字军一开始就不顺利。1190年3月,德皇率领的3万德国十字军进入小亚细亚。6月,由于德皇在小亚细亚的一条小河落水淹死,德国十字军即折返国内。

英、法两国十字军分头出发的时间略晚于德国,中途在西西里岛又耽搁半年多,直至1191年春末才到达叙利亚,旋即参加东方十字军正在进行的阿克城围攻战。十字军之包围阿克城,早在1189年8月便已开始,英、法十字军的到来,增强了围攻的力量。阿克城坚守近两年,1191年7月,十字军在付出极大代价后才得以占领。攻占阿克城以后,由于英、法两王之间矛盾重重,法王腓力旋即率军回国。英王理查留在东方,虽继续攻占雅法和阿斯卡伦,但进攻耶路撒冷的企图并未实现。1192年9月,理查与萨拉丁签订和约;十字军保有从泰尔到雅法的沿海地带,耶路撒冷仍归埃及,但三年内基督教徒可自由进入耶路撒冷。第三次十字军远征并没有收到多大成果。

第四次十字军远征

教皇英诺森三世(1198—1216年)即位不久就号召组织第四次十字军远征(1202—1204年),目的是阿尤布王朝统治中心的埃及。第四次十字军的参加者主要是法、德、意的贵族,实际起支配作用的却是意大利城市威尼斯。1201年,当十字军使者向威尼斯总督恩里科·丹多罗商谈载运十字军前往东方的条件时,他就决定变十字军的军事征伐为商业活动。当时,威尼斯与埃及商业关系密切,威尼斯向埃及大量输出木材、铁和武器,每年可获利百万,还输入奴隶,因此丹多罗极想将十字军进攻的矛头从埃及转向威尼斯的商业劲敌拜占廷。

丹多罗提出按照每个人两马克,每匹马4马克计算,共需运费8.5万马克为条件,答应提供船只载运十字军。1202年,当十字军集中在威尼斯时人数较预定的为少,未能交足原定的款额。威尼斯就迫使十字军进攻威尼斯的商业对手、同奉基督教的扎拉城,以其掳获来补欠款。1202年11月,扎拉城陷,遭到极其残酷的劫掠。

13世纪初的拜占廷已经十分衰弱,为对付时常来犯的突厥人和意大利南部诺曼人等,军费开支浩大,因十字军诸国与东方直接发生商业联系以及威尼斯等意大利城市共和国在拜占廷拥有极大特权等原因,国库收入锐减,经济力量受到极大破坏。政局又十分动荡,时常发生宫廷政变。丹多罗与十字军首领孟菲拉侯爵卜尼法斯就以1195年政变中的废帝伊萨克二世之子的求援为借口。转送十字军攻打君士坦丁堡,而拜占廷的衰败不堪使得十字军极易得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