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Part3细节篇(1) - 30岁前要学会的33堂理财课 - 赵凡禹 水中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6章Part3细节篇(1)

第16章part3细节篇(1)

——小细节大财富,把握理财的消费细节理性消费,精打细算,花好手中每一分钱

如果要想知道金钱的价值,那么就去借钱试一试。

——格言

一粥一饭,当知来处不易;半丝片缕,恒念物力维艰!

——古语

■掀开消费的陷阱

在银行工作的高小姐喜欢在网上买衣服。虎年春节前,她在百度有啊购物网站上浏览时,看中了一家店铺的两件毛衣。这家店铺里的商品都有大量由真人试穿、摆拍的照片,还有对商品非常详细的说明,很多购买者的评价。高小姐感觉这家店铺的实力、信誉应该都不错,而且商品价格特别便宜。于是,高小姐立刻给店家汇了款。但收到货后,高小姐却发现实际货物和照片上的效果差别很大,质量低劣,而且自己想要的颜色也没有了。高小姐提出退货,但商家说只能换不能退,而且换货产生的邮资还需要高小姐支付。由于价格不贵,而且换货手续太麻烦,高小姐只好自认倒霉,买来的两件毛衣只好丢进衣柜。

高小姐说这样的东西扔了可惜,穿又穿不出去,等于花钱买了一堆占地方的废品。

生活中离不开消费,在形形色色的消费中,你是否察觉到自己有时候不知不觉已经陷入到消费的陷阱中去了?人们在逛完一圈超市后,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觉:其实也没买什么东西,但是工资卡里的钱转瞬即逝。除了我们的消费习惯外,一些商家别出心裁制造的隐形消费陷阱也在影响着我们的消费行为。

隐形消费陷阱,是指商家在销售商品时通过一些隐形的手段向消费者出售或变相出售消费者并不需要的商品。隐形消费陷阱的种类很多,如商家的打折陷阱、“返券”陷阱、“赠送礼品”陷阱等,这些手法的目的就是让消费者多花钱消费。

1.网上消费陷阱

网上消费已经深入百姓生活,大至家电、汽车,小到食品、文具,几乎只要人们能想到的商品,轻点鼠标就可以完成购物,买后还能送货上门。但是,近年来网络消费引发的问题却与日俱增。除了案例中高小姐的眼见不实外,还有商家以旧代新、买到假货等情况。由于网络上的虚拟性,给网络购物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2.形似的隐形消费陷阱

有些厂家注册和知名品牌的商标极其相似的商标或者模糊的品牌标志,打折诱惑。有网友花800多买了个伪“boss”牌的“bo88”,找商家理论,商家说这是“鲍仕”啊,消费者有理都说不清。

3.金融隐形消费陷阱

某些银行理财经理由于受到业绩压力的驱使,在给投资者推荐产品或服务时会片面夸大产品的收益,而将风险或附加条款避而不谈。例如挂钩型银行理财产品分为保本浮动收益和非保本浮动收益类,风险和收益总是呈正比的,如果一味宣传所谓“预期收益率”而不提示风险就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一种变相侵害。

4.“返券”陷阱

返券是很常见的一种商场促销活动。在家电商场,人们经常可见到“满1000送200”甚至是“满200送100”之类的返券活动。实质上,消费者如果想要得到返券,必须首先按原价(一般价格较高,没有任何折扣)买下该产品。得到的这些礼券,最大的局限性就是不能随心所欲地购买。有很多产品本身不收返券,只给返券,返券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使用。而对于商家来说,返券能刺激消费者的二次购买,达到了多销盈利的目的。同时,这类能使用返券的商品往往是高价、高利润商品,而且使用返券的商品往往不能享受再次返券。

5.“超低特价机”陷阱

特价机的价格往往低得让人咋舌,比如说一台空调售价不到500元之类,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确实诱惑很大。实质上,市场上出现的价格超低的特价机,有一部分是商场为了吸引注意力,“赔本赚吆喝”,这些特价机一般品质还比较可靠,但是其数量应该是非常有限的。除了这类特价机和清仓货,在市场上还有一些超低价格的特价机,要多少有多少。消费者在购买这些产品时,一定要倍加小心,因为这些产品很多是厂家的淘汰机型和杂牌厂家的粗制滥造之物,有很多是残次机或者返修机,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很难保证。

6.“赠送礼品”陷阱

在家电商场,礼品赠送是最隐形的消费陷阱。一般而言,商家都会宣传某商品“售价xx元,再送价格为xx元的礼品,实际价格相当于xx元”。实际上,这些礼品往往是价格高但是质量低,而且很多产品并不是消费者很需要的,拿回家也只是个摆设;而且,所赠的礼品有很多是一些老旧的产品,本身的价值往往被虚夸。

7.金融消费隐形条款陷阱

消费者在开办某些银行业务时,没有被告知某些隐形费用。例如办信用卡时,某行条款中有“乙方以外币结算方式进行的消费和取现所产生的其他货币与美元的清算汇率按照国际信用卡组织及甲方的最新规定办理,乙方同意承担因此而产生的所有汇兑损失、佣金、费用及收费。”其中,“最新规定”和“所有费用及收费”就很含糊不清,办卡者在成功成为客户时就自动失去了辩驳的机会。还有某些银行在销售完产品后没有建立理财产品账户或注明产品到期日,导致消费者在购买后因为遗失合同书而无法及时了解产品到期和收益情况。

8.“包月”陷阱

有时候一些包月收费的项目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所以在放心大胆的消费之前,首先一定要了解好这个包月项目所涵盖的内容,不然拿到账单时肯定会痛心疾首。

9.“会员卡”消费陷阱

一些美容院、擦鞋店、洗车店等以优惠价格吸引消费者购买会员卡后,或以“换老板”为由,拒绝继续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或干脆人去楼空,使消费者的会员卡变为一张废纸;当会员卡宣传与实际服务不符,消费者要求退卡时,经营者往往以“最终解释权归商家”或“此卡一经售出概不退卡”为由拒绝。此外,商家用免责条款侵犯消费者利益,也往往给消费者带来损失。

应对这些消费陷阱,方法其实很简单:其一就是克制消费,消费者要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其二就是消费者不要贪图小利,为商家的小实惠所迷惑;其三要消费者擦亮眼睛,认清对方的信誉度;其四,购物时要做到货比三家,避免超值消费。

■摒弃日常消费的陋习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受到商家或周围人的影响,形成了非理性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另外,自己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也会增加支出。

1.信用卡消费

信用卡最显著的特点在于透支,当我们用现金购物时,紧随其后的付款动作抵消了购物的快乐。而在信用卡消费中,实际的现金支付远在物品入囊之后,从而削弱甚至麻痹了金钱减少的痛苦。

盲目透支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造成财务危机。“卡奴”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持卡人自控能力差、理财能力差、消费不够理性有关。因为这些人往往误把信用额度当成消费实力。信用卡的主要功能,是用来代替你我已拥有的金钱,也就是一种辅助的支付工具。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持卡人过高估计了自己的收入,以为自己未来几十年中收入都会维持在同样的水平,这么做,就会糊里糊涂地透支自我的经济实力,将来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时就会变得非常被动。

2.人情礼花费

王先生工作稳定以后,手中刚刚有了点积蓄。不过,最近总免不了要拿出存折支出一些钱来。不是为别的,因为几乎每个月都会收到老同学、同事、亲戚朋友的几张请柬,包括结婚的、过生日的、孩子满月的……王先生夫妻俩拿出这些人情往来的“份子钱”之后,一些家庭计划不得不随之搁浅。

陈女士近年来事业步步高升,每到节日就会有亲戚朋友送礼。常言道,来而不往非礼也,陈女士又不敢学着别人,把西家送来的礼送到东家,只好掏出腰包回礼。一算下来,仅仅“回礼品”钱就得破费几千元。陈女士望着满屋子堆积的礼品,不知道怎么处置。

如今人情消费大幅增长,送礼名目繁多,压得城市的工薪阶层喘不过气来。一些人甚至为赶不完的人情而债台高筑。这种不健康的风气是应该避免的,而且避免时应该讲究方法。

首先,可以选择回避。比如在周末有空的时候可以选择全家出门旅游。所谓不知者不罪,请柬找不到主人自然就不用为此破费了;其次,对送来的礼坚决不收,特别是那些需要还的礼应该加以拒绝,形成你自己的风格,就达到了省钱的效果。

3.消费攀比浪费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人群中也兴起了攀比之风,而且这股风愈刮愈烈。买名牌服装,名牌电子产品……这样的风气使自己的面子风光,却使自己走向了负债的泥潭。

一位妻子总是看到邻居买什么,心理就不平衡。到春节的时候,学着邻居不停地给家里买东西,年货堆了一地,有些食物才买来就串了味。

6◇9◇书◇吧

逢年过节购物本是无可厚非的事,但这种盲目攀比、跟风的行为,只会让自己深陷泥潭。

要培养消费理性。首先,要在平时购物的时候,做一个购物的计划。平时可买的东西,没必要过节才买,切忌冲动和贪便宜;其次,不要患上“消费红眼病”。不要只看到别人穿名牌、开名车,要估量自己的经济实力;再者,不要热衷于在过节的时候买促销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有可能是库存积货。

4.请客吃饭耗费

小刘平时为人好客,每到周末,家里肯定会呼朋聚友,七荤八素的吃个不亦乐乎。每次都要花费上千块钱。到了月底一核算,不仅工资奖金吃光了,还背负了一身的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