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9章决战之地:【鸟羽伏见】!“南军”
第1139章决战之地:【鸟羽·伏见】!“南军”兵临城下!【4200】
匡天二年/明治二年(1866),4月23日——
鸟羽,秋之山——
青登矗立在秋之山的山头上,扶着腰间的毗卢遮那,居高临下地眺望四方。
土方岁三静候在其身旁,与他比肩。
鸟羽街道——简称“鸟羽”,与鸭川相邻,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大道,连接京都与大坂。
鸟羽以东的3公里外,便是伏见。
伏见乃京畿最重要的兵家重地之一……可能没有“之一”!
伏见街道、山崎街道、竹田街道等多条大道在伏见汇集。
不论是要进攻京都,还是进攻大津,伏见都是无法绕过的必经之地!
换言之,只要守住伏见,就能守住京畿!伏见在,京畿在!
关于如何击败“南朝”,青登早就跟土方岁三、山南敬助等一众智囊进行了无数轮磋议。
还是那句话——时间在“北朝”这边。
“南朝”的战争潜力远不及“北朝”,故必将发起先攻。
若引用现代的军事术语,“南朝”的进攻乃外线作战,而“北朝”的迎击则是“内线作战”。
前者的后勤压力数倍于后者。
“南朝”必须要在最短时间内分出胜负。
一旦时间拉长,那巨大的后勤压力势必会令西乡吉之助等人苦不堪言。
反观“北朝”,基本就是在家门口作战,只要不出什么乱子,就不可能被拖垮。
综上所述,青登拟定的战略非常简单:先守后攻。
“南朝”的第一波攻势绝对是最凶猛的。
死死挡住他们的进攻,待他们的锐气尽丧后,再转守为攻!
简而言之,依旧是青登最擅长的那套战法。
虽然无甚新意,但是很有用!
他所拟定的这项战略得到了土方岁三、山南敬助等人的一致赞同,甚至还获得以布吕奈为首的法国军官们的认可。
基于这一战略,在发起“仁王武道会”之前,青登频繁走访京畿各地以寻找最合宜的防区。
在严格考察京畿的地形后,他最终决定将决战之地设在“鸟羽·伏见”!
鸟羽街道的南北走向的结构,简直就是抵挡“南军”的“天选防线”。
除非“南军”的将士们都长了翅膀,否则当他们向京畿进军时,就肯定会迎头撞上鸟羽街道!
不仅如此,鸟羽街道还占有绝佳的地利。
鸟羽街道的西侧是与它紧邻的鸭川。
也就是说,“南军”要想攻打鸟羽街道,还得设法摆脱鸭川的阻碍才行。
若欲渡过鸭川,就只能通过以“小枝桥”为主的那几座桥梁。
只要守住这几座桥梁,便可让“南军”进退不得。
如此,保证“南军”来多少就死多少!
至于伏见就更不用说了,涉关京畿存亡的生死要地,必须要布下重兵以严防死守才行。
就这样,青登于“鸟羽·伏见”布下两重防线。
第一层防线自然是鸟羽街道。
第二层防线则是伏见。
新选组分作两部,一部沿鸟羽街道布阵;另外一部则作为总预备队,在伏见设防。
负责统领“鸟羽防线”的人,正是土方岁三。
三日前,土方岁进驻“鸟羽防线”,于鸟羽街道以东的一座名为“城南宫”的神社设立本阵。
青登本人则坐镇伏见。
鸟羽、伏见的周边地形,青登早就看过成千上万遍了,说是“了然于胸”也不为过。
记住每棵树的位置……这可能有些夸张。
但记住每个山头、每片树林的确切位置,却是毫无疑问的!
哪怕闭上眼睛,上述的种种细节也能清晰地在其脑海中浮现。
可饶是如此,他还是有种静不下心来的感觉。
今日来“鸟羽防线”视察时,他按捺不住地登上秋之山的山头——“秋之山”乃位于鸟羽街道东侧的一座小山——一丝不苟地再观察一遍鸟羽周边的地形。
于是乎,便有了时下这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