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_第306章硬仗开始
这些疏勒城内的“唐人预备兵员”得到的兵器大部分是从大食商帮手上搜刮出来的兵器,搜罗出来的大食商帮的武备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五万唐人“预备兵员”得到战备岗位的排布,他们虽然绝大部分不是职业军人,没有接受过军事训练,但他们都毫不犹豫,也毫无推辞地走上战备岗位。
因为对于这些唐人商客来说,眼下他们要担负的是彼此共同的利益。
他们在玉门关内,他们都是大唐帝国的子民,他们对于自己的身份,自己要担负的国家和民族的使命还没有太直接的感觉。
但是当他们走出玉门关,来到西域,他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我认同感。
他们都是唐人,特别是相对于突厥人、吐蕃人、粟特人、大食人来说,他们是唐人,是区别于异族的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族群。
他们必须维护的是唐人的利益,他们必须为了唐人共同的尊严而战。
所以,所有的唐人商旅在离开玉门关之后,都会明显地团结起来。
而眼下当他们来到西域的尽头的疏勒城,他们又面临完全不一样的心理局面。
因为西域毕竟还是唐人的领土,而眼下他们来到西域的尽头,疏勒城虽说是唐人的领土,但这座城池被大食帝国的人马所实际掌控。
而所有的唐人商旅面对大食帝国的商人,面对近在咫尺的大食帝国的势力,他们都感觉到,他们来到了敌人的地盘,他们面对的是四面八方的强大的敌人的力量。
他们都自发地感觉到,他们是唐人,正在敌人的地方面对强大的外敌。
这自然让他们更加团结。
他们必须让夷狄见识到唐人的厉害。
唐人当然是骄傲的。
如果说华夏古代史上数哪个朝代的人民最为有自豪感,最为有睥睨四夷的豪情。
那必定是大唐。
大汉虽然强盛,但是大汉时代的华夏帝国积淀还不如大唐,文化的沉淀还不够深厚。
大宋虽然富庶,但大宋的武勇比起大唐那就逊色多了,要知道大唐面对四夷一直是压迫的姿态。
大明虽然是“天子守国门”,但是大明内卷得厉害,已然没有大唐那种剑指四方的豪迈。
在大唐眼下的高宗时代,太宗皇帝才死去三十余年,太宗皇帝时代纵横四方,令四夷臣服的那些铁血老兵大都还活着,那种武勇的精神都还在。
太宗皇帝可是打下了“天可汗”的威严,这种威严的传统还在延续着。
眼下的大唐子民仍然保持着血勇,仍然以“天可汗”的子民自居。
其实大唐帝国的战斗力主要凝聚在那些在艰苦年代奋斗起来的精神。
按照历史的轨迹,五十年后即将爆发安史之乱。
其实大唐历史上爆发过不少次祸乱,就说按照历史的轨迹,最近的一次是徐敬业叛乱。
徐敬业在南方集结大军,准备北伐武周王朝。
按照历史的记载,徐敬业发动的叛乱的人马并不比日后的安禄山、史思明少。
但是在最近的这个时代,徐敬业的叛乱几乎没能掀起乱子,历史上武曌轻而易举地就将徐敬业的叛乱扑灭了。
然而叛乱的力量并不见得比徐敬业大的安禄山和史思明却几乎倾覆了大唐王朝。
这样的状况有多重的愿意,包括大唐内部阶级分化严重,大量失地的人民加入了叛军,成为叛乱的社会基础力量等等。
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到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太宗皇帝已经死去一百年。
“天可汗”的时代已经过去一百年。
贞观朝的武勇时代已经过去一百年。
贞观朝的老兵已经躺在棺材里许多年。
传承贞观朝的老兵的武勇精神的第二代大唐健儿也全部死去。
传承贞观朝武勇精神的第三代、第四代大唐健儿也已经老去。
传到第五代,这些唐人在安逸之中承平日久,已经失去艰苦奋斗,奋勇搏杀的精神。
所以当安史乱军杀入中原,曾经打平天下的大唐健儿打开武库,想要拿出弓箭和刀兵抵抗,但发现弓弦已断,刀剑已生锈。
更何况,这些“大唐健儿”已经挽不开强弓,挥不动唐刀。
他们已经失去先辈强悍血勇的精神。
所以安史叛军能够摧枯拉朽地席卷中原。
假设安史之乱提早个几十年爆发,那么安史乱军根本不可能打进中原来。
组成安史乱军的那些夷人兴冲冲地冲进中原,想要劫掠一个村落,他们会发现这个村落已经组成民兵团,这支民兵团全副武装,弓箭刀兵盔甲全齐,全部的男儿武装到位。
安史乱军会认为一支民兵团没什么了不起的,想要剿杀之,但是发现这支民兵团厉害得很,作战勇猛,每个民兵都懂得如何使用武器,懂得搏杀的技术,更可怕的是,这些民兵全都懂得团队作战技术,看来全都接受过军事训练。
而且这些民兵团中有些老兵,他们的作战水准简直就是精英军官的级别,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能在安史乱军里面当将官。
这是因为贞观时代的府兵制执行严密,大唐国境内部每个地方都有大量的预备役兵员。
也就是说,贞观时代的中原全部是勇猛善战的兵员,哪怕是随便集结一支民兵,战斗力都强悍得很。
可以说,那时候的大唐男儿全是勇悍的健儿。
安史乱军想要在贞观朝或者是高宗朝入侵中原,那只能是痴人说梦,他们打不进几十里地,就得被武勇的唐人挡住,直至被长安城集结兵力剿灭。
所以,在眼下的高宗朝的时代,大唐人民的血性和武勇还没有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