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初现端倪
将已造好的输电管路固定在上面,两头同时安装新一节的输电管路,安装到一定的长度后就放下去,一点点的延伸向下方的地球。由于是分节式的建造,所以建造输电管道的人员是无限制的,如果他们想的话,一天造它个几千节都没有问题,只是货源没有那么多,比如说淀粉,全得靠种植,又要运用于其他方面,用于管道建设的淀粉是少之又少,想快也没有用。
同时,也要保证输电管路的质量,可不能造次品管道节,每一步都要做到万无一失,并且要保证中间的七条管路不发生偏移,这样一天下来,工作人员能接上几百节就不错了。
整条输电管路,预计要三十至五十年这么久才能建成,所需的时间也真够长的,这还要保证这段时间内,不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比如说,来个陨石撞击什么的,必须要一气呵成,不得有半点马虎。
输电管路一天天的变长,延伸向下方的地球,而延伸方向每天都要准确定位,一旦发生了偏移,就必须要进行校正,不然地面定点将很难确定,要是一个不小心,延伸到了有人居住的聚居地,中国是不会同意的。……
时光飞逝,一过已是五十多年。整个世界,已换了两代人,老的死,壮的老,少的壮,新生已经满地跑(够经典吗?)。十年前,新能源革命爆发,从此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成了电能充斥的机器时代。
中国大疆省大原区,这里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沙漠,但你不管身处沙漠的哪里,都可以见到,在视野的某个方向,一道白色柱子洞穿天地,要是在晚上看,它更像一道红色的擎天柱。
走近输电管路的地面站,这里被高墙围绕有士兵巡逻,而且墙头上,每隔二十米就安装有敏感摄像头,一有风吹草动,摄像头就会转过去进行拍摄。
跨过围墙一边的大门,则是大片的水泥空地,空地上每隔一段距离就立起一根水泥柱,上面电线纵横,电线的其中一头连接向外面的电网,通过电路传输向有电网架设到的地方。
另一头,则连接着位于空地中央处的输电管路地面终端。地面定点建造的很大,输电管路从上面某一处开始,相对也做增粗处理,最下方直径已达十米,增大了输电管路地面段的稳定性。
整条输电管路,每隔一段距离就安装有几盏强光灯,每到傍晚,就会通上电,让它整全部亮起,这不单单是为了它看起来更美观,同时也是为了安全起见,夜中飞行的飞机,要经过这片区域时,有灯光提醒,就不会再撞上去。以前正是因为没有想到这一点,才导致一辆客机撞上去,共造成一百多人死亡,一百多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整条输电管路,全长五万多公里,从地面一直延伸向太空中,连接向处在上面的青城。青城,四个角落都有巨塔耸立,每座塔都有四十一个横架,四十一个横架上,都有一面铺满了太阳能电池板。
这横架是可转动的,上面安装有光源跟踪器,不断调整太阳能扇叶的方向,让它的平面时刻垂直对准着太阳,能做360度大旋转。每块太阳能电池板,都是新型的太阳能电池板,所产生的电能,相比于旧型的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效率提高了好几倍,虽然只是几倍,但四座巨塔所安装的电池板数量,就已超过六十万块,每秒产生的电量,根本无法用数字去表示。
所有电池板,皆有线路相连,汇集向分线路,最后再汇入总电路,总电路连接向青城下方中央的输电管路起始点,通过输电管路将大量电能加压传输向下方的地球,再经过变压后,汇入电网,传向地球上已架设好了输电线路的每一个地方。
地球上,经过十几年的建设,电网从大疆省太原区开始,跨过重重高山,爬过重重大洋,汇入各大陆的电网,将整个世界化成了电的世界。
原本的化学能源发电场,比如核电站,火力发电站等,现在皆已停止运行,这些工厂拆的拆,改建的改建,原本使用的各种能源原料全部库存了起来。
生物能源已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各国都减少了开采量,即使是开采出来的,也只是用于化工业的生产制造。各种矿物资源的开采也全部停止,每个国家对本国的环境问题都非常关注,采矿太会影响环境了,加上青城有大量低价矿产销售,他们都宁愿去买,也不愿自己去开山采矿。
最发达的是电工业,当今世界已是电的世界,电能涉及社会中所有有关能源使用的领域,改变最大的是交通领域,所有交通工具皆以电驱动。交通,小范围的小到电力自行车、电动车等,大到电动汽车、电动大巴等。
大范围的,陆有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等,海上近有跨海大桥、海床地铁等,远有潜洋供电双导轨,能行驶载人潜列艇,以及专门供运送货物的潜洋货艇。潜洋供电双导轨,造价极高,以钨来合金制作轨条,且整个建造过程,要跨过无尽海域,危险重重。
刚开始是决定建在水面上的,但后来发现,那样做的话会遇到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比如很难在大洋上找到足够的支撑点。即使有,也要为以后考虑,要是以后大型电船出现,那这些导轨现在得做多高才行,那样的话,又要将支撑柱做的多粗,才能保持导轨的稳定。
而建在水中,遇到的问题就少就多了,导轨可以采用吊装的方式,每隔多远的海面就放个大浮标,之间连上导轨。而且,在水中的话,由于浮力作用,会减少对导轨的压迫,增加导轨的使用年限。
并且,如果有入水深的船经过,导轨又不够深的话,只要让浮标的浮力消失,让它沉下去,等船过去了之后,再让浮标上浮,船不就可以过去,导轨也不会受到损坏了吗?
再加上这一切的工作,都可在船上完成,避免了攀爬作业时,不小心就会摔死摔伤的危险。最终,世界各国联合决定,就建这种深海潜洋双导轨,但由于这种导轨造价极高,世界上只有最重要的商业港口,才建有这种跨过大洋深海潜洋双导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