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臣等不服
这什么情况?
为何陛下言语突然如此不堪。魏征这会头上伤口还在流血,不过身上的疼倒是没啥,他主要是一时间不知怎么回事,当场就茫然了。
魏征和那些奸妄小人是有本质区别的,他此时表明和亲,并不是为了自己,他是认真思考出来的结论,并且将自己的结论说出来。
魏征所谓的是大唐安康,和亲可以免动刀兵,自然是上上之选,毕竟现如今朝廷刚定,可是经不起大风波的。
所以说魏征并不是为了个人利益,他是为了大业,为了大唐。
就像是主战派和主和派一般,总思想是为了大唐好的,只不过行事手段都有不同而已。
就目前这般的情况,突厥十万大军压境,一旦与大唐谈判崩溃,那么战事是不可免,到时候朝廷动荡,百姓不安,那绝对是天大的问题。
魏征的想法不能说错,只能说眼界太过于狭隘,有些事不能只看到眼前。
此时突厥猖狂,一旦纵容后果不堪设想。
人最重要的就是个精气神,没有了民族的魂,那么和行尸走肉也就无差了。
大唐不只是要生存下去,而是要百姓个个都立起来,这是内心凝聚力的表现。
一旦此时跪下去,那么脊柱断掉就再也站不起来了,这是不能容忍的本质。
李世民是谁?
那是马上到皇帝,隋末时期一点点打出来的江山。
这里是哪里,这里是长安城,李家皇朝的最后堡垒。
包括李世民在内的武将,他们都有一种敢捅破天的豪气,从隋末来到大唐的武人,从不害怕战争。
魏征是没有私心的,他想用最小的损失,来让大唐安稳,所以他即使知道这是某种屈辱,可他还是直言说了。
这是个为了大唐,放弃个人荣誉的人,他不在意自身评价如何,只要是魏征认为正确的,即使是李世民他也敢直接怼。
然而,魏征是忠于本心的,可是下面那些跟在他后面的文官,也是如此大义无畏吗?
很显然,并不是。
这群酒囊饭袋那是真的怕死,真的是想要破财免灾。
而且破财也是李世民的事情,反正他们免了灾不就行了。
和亲也好,赔款也罢,他们只是动动嘴皮子而已,自身一个字都不会出的,毕竟他们是清官那有余钱?
大唐是李家的,可也是他们这些士大夫的,不管是谁当家,阻不了他们搂钱那就无所谓,毕竟只要不死,这全天下的韭菜总也是割不完的。
李世民气急,他是气魏征吗?
不,他是要让这些所谓的清白文官给气疯了。
突厥人的骑兵就在不远处,还没解决外敌,此时内部居然就出现了问题,这简直是滑稽可笑。
说白了,这帮文官从来思考的都不是国家之事,更多的心思都在自家上。
而反对皇帝,基本上成为了惯例,甚至是无论对错,为了反对而反对,简直是恶心至极。
基本上士大夫这个阶级出现之后,坐在龙椅上的皇帝,基本上都在和他们斗。
就好像明朝的皇帝多短命,一个动不动就掉水里,动不动就救不回来了,这背后大多都有士大夫这个阶层的影子。
就比如正德皇帝朱厚照,总是喜欢离开京城来个出游,结果士大夫做的那点事都被他看到了,这不出京就落水,落水就救不回来了,然后就死了。
还有就是明末的崇祯皇帝,东林党人报喜不报忧,皇帝从来不曾离开过京城,外面都反了天了,皇帝还在做千秋大梦。
所以说文人这个阶级有时候就是这样,并不是以偏概全,清官自然也是有的,不过也有不少的软骨头。
况且从古至今多少年来,但凡是对文人动过刀的皇帝,基本上在史书上都没留下什么好名声,或者说被黑得很惨。
始皇帝焚书坑儒,暴秦传了多少代,统一战国的功绩少人提起,倒是残暴的名头很响亮。
那朱元璋割皮填草杀了多少贪官污吏,当年自然是没人敢说他分毫,可等到朱元璋过去多少书记朱元璋丑陋不堪,极尽污秽之词,这般的颠倒黑白岂非是无比可笑。
就算是到了雍正那里也是如此,土地改革招了多少黑料,总之从古至今的士大夫大多如此。
与此同时…
文臣谏官见李世民发怒,可谓是来了劲,全都伏地大喊:
“陛下,吾乃天朝上国,身为人主如何能够言语如此不堪!”
“臣等赤胆忠心,陛下如此言论,实在让人寒心。”
“吾等愧对列祖,还望陛下细细思量啊!”
“突厥使者尚在,陛下如此不顾国体,传出去四夷不服,朝廷动荡啊!
“陛下,百官不服,臣不服啊!”
“今日死谏,还请陛下收回此话!”
文臣在下面哭嚎,突然就有一个文臣钻出人群,这就是那个喊着死谏的家伙。
根本就不管其他人的反应,直接就连滚带爬钻到庭中石柱旁,扶着石柱拿头就撞。
“陛下,臣死是小,大唐却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