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往事云烟 - 掠王成瘾,轻狂二小姐 - 素素清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392章往事云烟

苏云婳惊呆了。穿越之前,她是个无忧无虑快乐的普通姑娘,纵然有那么一点两点儿不寻常的经历,其实也是在情理之中,可以想象的,人生最大的无常就是最后的那场车祸。穿越成如今的苏云婳之后,她只道这姑娘爹不疼、后娘虐待,嫁个老公还声名狼藉,简直要多惨烈就有多惨烈,若不好好活,就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儿,所以她付出所有的心血,只为让自己过的好一点。

但是,直到知道现在知道身世的这一刻。苏云婳才真正意识到,前面那些被她认为比较刺激的事情,那都是敲门砖性质的浮云啊!

那么曲折离奇的悲剧,简直随手截一段就能拿去做戏本蓝图!

言归正传,要说苏云婳这身世,就必须从二十一年前的大昭说起了。

如今是天启二十七年,二十一年前,也就是天启六年。

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年份。彼时,大昭虽然强盛,但一向风调雨顺的大昭却在哪一年遇上了大旱。虽不是颗粒无收,但也只能是勉强饿不死人的程度。

不过,饿虽然饿不死人,可若是还要交税的话,可当真是要死人了!

好在当年,尚且年轻的皇帝有个十分宠爱的妃子。那妃子温柔善良,向皇帝吹了几日枕头风之后,皇帝终于决定在旱灾区免税了。

此一举措让皇帝被天下百姓歌功颂德了好一阵子。

不过,但凡政治事件都有两面性,这在百姓眼中是好事,但是引得国库不那么充盈也是事实了。同时,也让朝中某些因此的而不能从中牟利的权臣、外戚十分不爽,记恨上了那妃子。

可那妃子身在后宫,又深得皇帝喜爱,这一举动还给皇帝博了个好听的名声儿,大家一时间都拿她没办法。

然而,事情也不会没有转机。到了第二年的春天,也就是天启七年。有一件年年都会发生的特别的事情要来了——与千秋国互市。

千秋国盛产牛羊马,但这粮食总归是不如大昭的多,时不时还闹个干旱、来个风暴什么的,动不动就颗粒无收。颗粒无收那就意味着饿死啊!

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们充分发挥了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精神。有吃没吃就时不时抢大昭的百姓一把,一来二去,征战不断。

后来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大昭就和千秋商量说,你想要,你就说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你说了你想要……

咳咳,总而言之,大昭的首脑们意思是这样的,你想要但不要抢,好孩子不抢东西的。拿你的特产来换嘛。春天的时候,我们余粮拿来换牛羊,耕地祭祀以求来年得更多的粮食来换给你们。这样互利互惠的可持续发展,多好!比起杀鸡取卵的打打杀杀来,是不是要好很多?!

千秋国的首脑一派脑袋,哎哟,可不就是这么回事么。当然是要可持续发展了!塞恩!赛拜努~~就这么愉快地决定啦!

于是,大昭和千秋国的互市就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拉开了序幕。

咳,扯这么多,其实就是为了表达一下,这互市的成功,一直是大昭和千秋之间和谐稳定发展的唯一桥梁。

然而,天启六年的干旱所导致问题,也直接造成了第二年的春市无粮可换的局面。当时那位聪明的妃子早早提出了这情况,就提议开库救市,先替百姓撑过了这一关。因为,她觉得,千秋国的蛮子们若是换不到粮,肯定要闹事,而千秋国如今的国君野心勃勃,借此发兵也不是不可能。

然而,那个时候朝中一片反对之声。对这妃子口诛笔伐不说,更说她那一套会因此而出现战争的言论是妖言惑众,乱我朝纲,其罪当诛。

皇帝摸摸自己也不算太鼓的钱包,心中想着没收税就不错了,还要我拿出点儿来,这不像话。

遂,妃子卒。幼子养在皇后膝下。

第二年春市,果真如那死去的妃子所言无粮可换,混乱拉开了序幕。

对千秋国的人来说,没粮食尼玛你这不是断我活路么。你断我活路的话,我就只能先取你性命了!

于是大昭与千秋之间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就这么开始了。

诚然,这战会开,也不全是没有粮食吃的问题,关键是千秋国正好换了个皇帝。这皇帝小时候去过大昭,见过大昭的富饶,很是向往。从此就下了要取大昭的雄心壮志。

春市不振,这不过是个借口。

俗话说的好啊,打架无赢家。

这俩,一个是马背上的民族,骁勇的不要不要的;一个是妥妥的强国,饶是单兵作战能力干不过千秋,但胜在武器精良,将士们的脑子灵活好使啊。

各有所长不相上下的结果就是战事胶着,双方拉锯,劳民伤财,血流成河,天下缟素。

主战场从西面拉到东,又从东拉到西,两国相交的边境线,都被将士们走好几个来回了。最后的决战,定在了青州。

后面的事情,大家基本都知道了,本来这战事,大昭赢其实是没有什么意外的。毕竟千秋国的人虽然骁勇,但是个穷的不要不要的死屌丝,战线拖了这么长,时间又这么久,国库早就空了,民怨沸腾。

青州守军几乎只要关着大门,愉快地在城头吃吃火锅,在城中顺手抓一个两个小偷,再愉快地领领饷银,拖他个三两个月。千秋国不战也退!

然而,这大好形势,也架不住青州出了个得了“不买国就会死”的病的奇葩大户,还生了个上赶着卖队友的傻逼儿子。

拜这对父子所赐,大昭十万精兵战死的牧野。

而更让人义愤填膺的是,那对父子最后竟然设下毒计,让那号称天下第一谋士的岭南张家为此役埋单,害那忠良之家上下百十口斩尽,寒了天下有志之士的心。

后那张家遗腹子一柄铁扇入红尘,复血仇,那都是后话了。

而今我们要说的便是这千秋国占了青州之后的事情。

事实上,这千秋国虽然赢了那青州一仗,却也没真的落着好处。

还是那句老话,打架无赢家。

忿管是不是政治家的阴谋与野望,今年的春市无粮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你不打架没有,打架就更没有了。

青州城中几十万的百姓流离失所,饶是天启七年风调雨顺,这地也是没人种了。而攻入城中的千秋国士兵,也没有搜出多少粮食来。总之,千秋国君可谓是赢了战役,失了民心啊!

国内民不聊生的结果就是揭竿而起的揭竿而起,烧杀抢夺的烧杀抢夺。妥妥的要亡国的节奏!

国君很心塞,回头看看和自己干架的大昭。

发现人家财大气粗,虽然死了这么多人,但是中央反应很快,败仗之后马上追究责任,然后杀了一家人来平天下百姓的怨气。最后还有一富甲一方的商人父子奉出了自己的全部家当,说是全数匀给青州百姓做重建家园之用。

遂,那对父子由此得以进京任官。而与千秋国为战所起的民怨也由此平了。

再看千秋国,国君眼泪都要下来了——

他们赢了战,也没有抢到什么太多的东西,简直入不敷出。那么高觉悟又伟大的商人,千秋国也不可能有。所以,为平民怨,稳住阵脚,国君只好决定退位了。

可怜那一任才刚把皇位捂暖,连个儿子都没来得及生,就让位了呢。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