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老法医没见过的脱阳症
高璟很快跟张法医会合,但没马上去饭庄。高璟说包房里两个女人在说悄悄话。张法医马上表示理解,又听说老全他们还没到,有点儿不好意思,主动建议在外面等。
于是,他俩在饭庄所在商业大厦底层大堂坐聊。
高璟提起老全说的“怪案”,张法医并没马上呼应。
“你老弟一向对稀奇古怪感兴趣,我晓得。不过……这个,老全说怪,我倒……我只是做法医的工作,还有其他什么怪处,就不晓得了,还得老全来告诉。”
高璟直言不讳:“这门封的,漂亮!”
张法医有点儿过意不去,自嘲地摇摇头。
“其实,也没有什么。就是个脱阳症死亡。”
“脱阳症?”
“听过?”
“没听过。”
骄傲而精明的江海市人,对北京人,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要么非常排斥,比对其他地方的人更排斥;要么很觉亲近,享受一南一北的“高级别文化差异”。
如果一定要非此即彼地对应,老全属于前者,张法医属于后者。
所以,当初,老全居然能给引见“北京来的家伙”高璟,在张法医的第一印象里,就愈发觉得高璟很可交;初始第一面起,跟高璟的“预设心理距离”,就远比江海市人的“标准社交距离”近了至少一大半。
所以,属于“体制内”和五十岁男人的矜持、保守,随便走走“程序”后,就切换到“密友”频道。
“外地来打工的小保安,身份证实了。二十一岁、高中毕业、家在小城镇。看照片,人长得还是蛮精神的。”
“看照片?”高璟疑问。
“工作单位有登记表的呀。就连身份证上的照片,看着也……”
张法医说到这儿,似乎明白高璟提问的含义,面露悲悯之色,摇头叹息。
“尸体已经完全另一副模样了。干尸晓得吧——尸体状态,介于一般新鲜尸体和干尸之间,面部五官都不是生前模样,触目惊心啊!”
“触目惊心?不能吧,您见多识广的——”
“你别讲,真是触目惊心。见多识广我不敢当。不过,稀奇古怪的尸体,也算见过不少,可这具……”张法医含义复杂地摆摆手。
高璟很认真地俯近,低声问:“这具尸体,会摆手?”
张法医一怔,随即寒战一下,苦笑,虚点高璟:“你这家伙,真会开玩笑!”
笑过,张法医彻底打开话匣子。
“要讲怪,这具尸体,还真的是——你也见过不少尸体,对不啦?”
“真不多。我不是警察,更不是法医。”
“可你有法医朋友啊。”
“当然啦!可您也——”
“帮帮忙,老弟,我可不是讲自己——石东升不是你朋友啊!”
“噢,您说他……您还知道他哪!”
“他厉害吗,想不晓得都难哪!”张法医感慨着,忽然发现自己要跑题,急忙回转。
“不过,我估计,就是石东升,看见这具尸体,也会吓一跳。”
“那么吓人?”
“不是吓人,是怪。刚刚讲,你不是警察也不是法医,见过尸体不多,可我敢保证,就算没常识,见到那具尸体,也一定会觉得,他不是刚死的,而是风干了少说十几二十天!”
“风干?”
“在极干燥、微生物和细菌近乎为零的环境中,比如沙漠。尸体水分迅速挥发,导致腐变的绝大多数厌氧菌群,得不到生存条件,无法存活,更别说繁衍了。这样的尸体,没有一般广泛可见的腐败,直接干缩了。”
高璟点头,神情里却是似懂非懂。
张法医循循善诱,“木乃伊晓得吧。处理的时候,就有类似工序,让厌氧菌群失去存活条件,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人工制造干尸。”
高璟含糊地说“明白了”,又问:“怎么会?”
“就是说啊!”张法医拍大腿,拍得脆响。
“给我科普一下脱阳症。”高璟转换聚焦点。
张法医轻轻摇头,略沉了沉,说:“脱阳症,是传统医学的说法,还不是主流的传统医学。中国人的观念里,很避讳性、性事,似乎一沾上,就多不光彩。当然啦,脱阳症,的确……不那么光彩。”
“病因不光彩?还是结果……”
“要说不光彩,主要是指病因——男性过度行房,那种借助药物的过度,导致体液浓度提高和严重不均衡,肌肉系统和相关神经过于疲劳……”
“马上风?”高璟试探地问。
张法医翻他一眼。“你这个更通俗。不过不是的。马上风,指的是中风。多发于中老年,年轻人通常不会。病理上,跟脱阳症,还不是一回事。脱阳症……怎么说,通俗来讲,就是硬拼,整个机体严重透支,导致脏器衰竭。”
高璟咋舌,“那得是多好色,才能……”
“多好色,也不至于像这……”张法医有点儿说不下去。不是因为“情感”之类的原因而说不下去。作为资深“招牌级”法医,涉及尸体现象,就算带点儿感情色彩,也不至于说不下去。所以,高璟对下文,更感兴趣。
“我现在都觉得,脱阳症的判断,会不会有问题。”张法医有点儿愁苦。“本来,脱阳症这种说法,严格来讲,就不怎么科学。反正,报告上写死因,不能直接就写脱阳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