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老盗墓贼的重生愿景
那是在故宫博物院。乔楚是故宫博物院的常客。
就是还叫宋春华的“前世”,只要有空,他也会去那儿瞻仰博大精深、眼花缭乱的藏品。
就便是做盗墓贼的“前世”,他也知道,那些地里刨出来的,什么能卖什么不能卖,什么可以漫天要价,什么只能见钱出手。还有很重要一点——对外国人,原则上只聊一千年以内的事儿;涉及物件,不管什么,只要不能确知不是“孤品”,一概免谈。
虽说是贼,也知道老祖宗是谁。他可不想说哪件中国的东西,独一无二,落到了外国人手里,而且还是从他这儿流出去的。那样,别说别人,就是授业师父,也对不起。
师父家祖上,做过黑旗军,血脉相传,最恨洋人。师父有训:不能把咱的好玩意儿都让洋人淘换了去。实在耐不住贫,仿一个,骗点儿救命钱就是。
跟这个师训有关,有意无意地,他很早就开始钻研仿造古物“技术”。怎奈时间、条件、精力、财力都有限,人脉更谈不上,进展惨淡,多年来,只在彩陶冥器和杂玉上,小有所成。
所谓“彩陶冥器”,主要指的就是通俗说的“唐三彩”。
“杂玉”品种就多了。
“玉”这个字,是中国独有;专指今天叫作“白玉”、“奶玉”、“软玉”、“和田玉”、“羊脂玉”那些,白色,有的少许泛黄,产地相对固定,莹润光滑,硬度不高,易雕琢……
其他同样甚至更加莹润光滑的,只要不是白色或基于白色的偏黄,在宋以前的上古至中古时期,都不被认为是宝物,哪怕看上去更美,有很强的剔透感,都只能通称为“杂玉”
上古、中古时,杂玉多用作生活器皿和普通装饰、摆件,以俗称“琥珀玉”者居多,暖色调、多纹理、硬度低。还有一种主流的叫“青玉”,硬度较高、冷色调,极少用作生活器皿,有限的出土,多呈具有象征意味的工艺品。
随着陶瓷烧造技术的产生和日益成熟,材质参差、雕琢繁冗、产能低下的杂玉,迅速退出历史舞台。
再后来,随着视野开阔,工具提升,“杂玉”重返工艺品界;其中佼佼者,尤其硬度高、剔透感强、洋人分外喜欢的翡翠类,身价日隆,至清末,已凌驾于传统的“玉”之上。
这种倾向,辐射到现代,衍生出对于“杂玉”的返古热——中古及以前因不高贵而存量很少的“杂玉”,物以稀为贵,成了藏家的新梦想、盗贼的新目标。
乔楚钻研杂玉的“仿古技术”,多少跟“行市”有关。
发现《不朽的花》之前,他有过在杂玉上做大文章的想法。尤其倾向其中青玉的部分。
青玉极少用作生活器皿和一般工艺品,存量少,出土也少,极有限的现世,基本都很带仪式感,反映出的文化信息更深邃、更强烈。
有一度,他都设想过,以青玉为核心,发起组建俱乐部性质的民间研讨团体,把“地下”的“仿古做赝”,改装成“地上”的复古性工艺品仿制。名字都想好了,就叫“青玉古坊”。
当然,跟《不朽的花》比起来,青玉古坊,就显得小儿科且路漫漫了。
但在冲击“超长寿”课题的同时,他并没真正放下这个“重生”愿景。
围绕《不朽的花》愚公移山般做前期准备的过程中,他很钻研了史称“吴越春秋”的时期,尤其在《不朽的花》涉及的该时期“吴地文化”,做了很多功课。对那其中一些不同于中原的元素,特别是从古至今传说中的吴越铸剑术,颇有心得,也就很关心国内相关研究和新发现、新收藏。岂料,在关注铜铁合金兵器的时候,几乎无意地,得知故宫博物院喜获新宝——春秋末期吴国和楚国交叉地区简称“吴楚”地区出土的青玉器,带雕琢文、硬度堪比翡翠,暂命名为“吴楚青刚”。
从极有限的小道消息分析,这件吴楚青刚,从古老程度、工艺水平、文字数量几个维度综合看,应属青玉器极品。因为很宝贵,且尚在集中研究阶段,这件宝物,尚未公开展出。
他想看看。就是看看。提早、单独,先睹为快。
当然,最好能研究研究上面的文字。如果有心得,保不齐又是路子;弄不好,还会对《不朽的花》有所启发。
不能等人家都研究好了、公诸于世了,才去捡,那就晚了!
而且,综合咱们国家对重要文物一向的态度和有关领域的研究能力,那东西及其研究成果,能不能公诸于世,都是问号!
所以,他决心,对“吴楚青刚”,做非常规探查。
不是去偷。
即使“前世”的他,也只偷死人墓里的东西,从不染指“现世”。
今天的他,更不会关上一道贼门,再打开另一道贼门。
退一万步,故宫博物院这个地方,加上独一无二、珍贵无价的吴楚青刚,也决不可以动“偷”的念头!真干,无非成、败俩结果。败,当场被捉,前功尽弃。成,偷来干嘛?除了向整个中国宣战,什么其他作用都没有!
所以,肯定不会去偷。
而是偷拍。
只要找到机会,对器物做全息拍摄,对他要做的研究来讲,就足够了。
连逛三趟故宫博物院,他找到了吴楚青刚收藏、研究的处所,发现宝物白天会被请到一个专门的房间做研究;研究后的收藏,保护措施很强;从收藏地点到很近的研究室的来去,保卫措施也很到位。
能插的空隙,只在白天,在研究室。
三趟下来,他大致也摸清了研究人员的作息和行动规律。
最多三分钟!他只需要最多三分钟!
他会穿着专为行动做的衣服,自己做的,里面大大小小全是兜,外面看不出来。
他会把微型多点配光器材,分解后装在衣服里侧的兜里。
只需营造一个无人看守的最多三分钟时段,他就可以悄无声息潜入研究室,摆开多点配光器材,用高精度数码相机迅速环绕拍摄,然后收起配光器材,装回衣兜、走人。
制造最多三分钟无人时段的法子,也想好了。
他还预设了万一第一次不行,及时撤离,不引起对方警惕的路线。
再去时,窥见到的情形,属于预想中比较完美的状态,只须略施小计,就……
正要开动,忽然,余光瞥见人影一闪,顿时惊住——那一闪而过的人影,不属于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