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两晋演义(上册)》(2) - 两晋演义 - 蔡东藩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两晋演义 >

第二章《两晋演义(上册)》(2)

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蔡东藩小传1937年1月31日,毛泽东致电时任党中央驻西安联络局局长李克农,请其代买“整个中国历史演义两部”,以便不时翻阅。这里的“整个中国历史演义”,正是蔡东藩著的《历朝通俗演义》。

蔡东藩的《历朝通俗演义》上起秦始皇,下至民国九年,其篇幅之巨、内容年代跨度之大、所涉人物之众,均堪称我国历史演义小说之最,蔡东藩也因此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然而,如今的普通读者接触到这套丛书的机会并不多,当前的文史书籍与教材也很少提及此作,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有蔡东藩这么一个人物。

1877年农历六月十三日,蔡东藩出生在浙江省山阴县临浦牛场头(今属杭州市萧山区)的一户普通人家里,乳名椿寿(一说蔡东藩最小,上有三姐两兄,出生时父母均年愈四十,椿指父亲,椿寿意为父亲长寿),稍长取名郕,东藩(有时写作东帆)是他的号。

蔡东藩幼年时家境贫寒。身为丝行店员的父亲收入微薄,饱受东家的剥削与压榨,便让三个儿子努力读书,以摆脱穷困的境遇。年幼的蔡东藩先后跟随大哥和二哥读书,两位哥哥先后夭折后,为了继续学业,蔡东藩来到二姐夫田沛鋆家做伴读。十四岁的蔡东藩与三十多岁的田沛鋆一同参加考试,县试、府试、院试过后,二人同时考中秀才,而蔡东藩的名次还排在二姐夫之前。自此,蔡东藩的名字在当地传开了。

蔡东藩有了功名之后做过私塾老师,而他自己的举业则颇为不畅,直到1910年,三十三岁的蔡东藩才以优贡朝考入选,成了一名福州候补知县。因不满官场恶习、不肯仰人鼻息,数月后蔡东藩称病回乡,在其旧居“临江书舍”开馆讲学。

辛亥革命后,蔡东藩应好友之邀到上海会文堂书局任编辑,修撰《高等小学论说文范》《中等新论说文范》《女子初学新论说范本》等书,没想到《高等小学论说文范》一书惹了大祸:书中《尚武论》《论商战》等文涉及日本,特别是一篇《民气说》称“彼区区之岛国,犹时存一席卷神州之野心者,异日,吾国自强,将粪除彼土,以为吾族之公园”,遭到日方强烈抗议,袁世凯下令查禁此书。此后,蔡东藩在会文堂又编纂了几本学生参考书。

1916年,蔡东藩创作完成了《历朝通俗演义》中的第一部——《清史演义》。

据说,该书完稿后,蔡东藩的好友孔孝赓带着书稿去上海,可过了三个月也没能谈定出版,只好假称将与大东书局签约,会文堂一听着了急,连夜找到孔孝赓,最终以两百银圆的价格签下此书。令蔡东藩没想到的是,《清史演义》一经面世便大受欢迎,万余部书没多久便告销罄。读者一致反映,蔡东藩所著的《清史演义》,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尤其是全书中反对迷信的态度,更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蔡东藩在创作《历朝通俗演义》的过程中,遵循“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与“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原则,注重搜集考证史料。由于《元史》过于简单,各家所著的史书不是缺漏过多就是局限性太强,蔡东藩在创作《元史演义》时尽力搜集西洋史籍译本以作参考。他觉得在蒙古西征时,西洋史籍译本比中国史更为详细,而对后来的四汗分封及其存亡始末的记载,西洋史籍译本也填补了中国史之缺。他所编写的《元史演义》系融合中国史籍和西洋史籍而成,且“元代先世及深宫轶事,外域异闻,凡正史之所已载者,酌量援引,或详或略”,“正史之所未载者,则旁征博采,多半演入”。

勤奋写作并没有让蔡东藩和他的家庭生活有所改变。在创作《历朝通俗演义》期间,会文堂每月仅支付蔡东藩现洋六十元。蔡东藩为了节省纸张,把字写得很小,这样一张纸可以写上两三千字;蔡东藩喜欢水烟,又舍不得用火柴,所以都是用纸捻来点火,招待客人,只能一根水烟枪轮流使;不用钢笔,平时鲜有肉食,甚至经常靠吃豆腐渣度日。

就是在这样条件艰苦的十年里,蔡东藩凭其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1920年)、跨时两千多年的历史演义巨著《历朝通俗演义》。

1926年完成《历朝通俗演义》的写作后,蔡东藩在临浦小学做过一段时间的国文教师,之后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只能在家中教学几个亲友的子女。

抗日战争爆发后,蔡东藩四处避难,辗转多地。195年3月5日夜,“往事不堪回首忆,来生再望出头年”,和家人说完此句,六十九岁的蔡东藩便与世长辞了。

蔡东藩的《历朝通俗演义》共十一部,即《前汉演义》《后汉演义》《两晋演义》《南北史演义》《唐史演义》《五代史演义》《宋史演义》《元史演义》《明史演义》《清史演义》《民国演义》,共六百余万字,篇幅之巨堪称历史著作的奇迹。《历朝通俗演义》极为重视历史依据,因而其在文学性上有所欠缺,而这也许正是这部著作被冷落的主要原因。但正如蔡东藩在《前汉演义》的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司马迁的《史记》虽“体例独详”,但“叙古从略,叙秦汉从详”,“非旬月所能卒读,且文义精奥,浅见之士,尚不能辨其句读”,而《历朝通俗演义》与《史记》相比则要浅显易懂得多。蔡东藩的这套书为我们了解浩瀚的中国历史文化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能够徜徉其间而免受佶屈聱牙之苦。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