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102:簸箕巷,长乐堂,炼丹人
第102章102:簸箕巷,长乐堂,炼丹人
簸箕巷名为“巷”,实则是大片的豪族住宅区。其中街道连绵,人口成市;又有湖泊分布,河流蜿蜒;亭台楼榭等,一应俱全……
论起规模大小,簸箕巷堪比一个地方县城的覆盖面积了。
关于名字来由,有两个典型的说法。
其一:该片区域,地形犹如一面簸箕,故得名。但又有说,那形状根本不是簸箕,而是一口盆。
聚宝盆!
这般地方,不折不扣的风水宝地;
其二:说是长乐堂的这一脉陈氏老祖率领族人迁徙到高州郡时,生活窘迫,靠砍伐竹片,采集柳条等,编织售卖簸箕为生。
后来才逐渐发家起来,最终形成如今的豪门大族,庞然大物。
至今为止,高州陈氏出过五位进士,二十多位举人,至于秀才,数不胜数。在仕途上,甚至出过官居一品的老一辈人物,极为显赫。
除此之外,更有武道宗师,神道化神修士等,可谓人才济济,不曾断代过。
这等氏族主家,犹如参天大树,枝根繁衍发达,共分成了十二脉,以“房”为号,也就是十二房。
十二之数,不是随便定的,而是有着讲究。
经曰:天之大数,不过十二;
代表圆满。
当然,人事有代谢,有兴衰起落。
如果有哪一房破落衰败了,或被兼并、或被取而代之、又或不得不迁出簸箕巷,流落到外面去,渐渐沦为旁支细脉。
像陈泽乡的源头,就有可能是这样来的。
天下风云变幻,世事沧海桑田,在历史的长河里,就连王朝更迭,也不过是过眼云烟,何况氏族血脉?
这也正是仙道长生,为人梦寐以求的根源所在。
……
根据胡员外信上说的,他介绍的那位老朋友来自陈氏长乐堂第三房,名叫“陈世真”。
世字辈的。
不过主家与旁系支脉之间的辈分,大都乱了的,很难再捋得清楚。至于血缘方面,更不知隔了多少世代,扯不到一块去。
而陈晋此来,并非为了认祖归宗,对于辈分那些,不甚在意。
当叶燕客赶着马车来到簸箕巷外,见着林立的建筑群,一望不到边,不禁惊叹不已。
在正门处,迎面而来的是一座高高大大的石牌坊。
此道门槛,自有功德规矩,人进入前,骑马的要下马,乘轿的要落轿,以表尊重。
若是乱闯,不守规矩的,会被陈氏的人驱赶出去。
马车刚来到,很快便被人拦住,进行盘问。
看这阵势,比进入州郡城门,还要严格几分。
问过身份来意后,有人专门进去通报,验明真伪后,才会把人放进去。
在此之前,访客得呆在门外等待。
从规矩上讲,这簸箕巷和那些宗门势力,衙门部门等差不多了。
陈晋则想到某些高档小区的门禁制度,大概如此。
约摸等了一刻钟后,前去通报的人终于回来了,带着个小厮。
这小厮名叫“阿乌”,是陈世真身边的人,他负责出来,带人进去。
“陈公子,请往这边走。”
阿乌做惯了迎南送北的事务,表现得彬彬有礼。这一路上,有大街,有窄巷,个中一些路段,繁华热闹如市集。
“到了。”
在一条巷陌口处,阿乌说道。
陈晋抬头,见巷口外立一块牌碑,上写“方丈道”三字,倒是写得龙飞凤舞。
这名字果然有些独立特行,难怪胡员外说这位老朋友是个修道求真之辈。
进去后,见里面环境清幽,多种竹子梅花等。别的不说,景致倒是不错的。
当来到一座宅院前。
砰的!
猛地一声爆响,似乎炸开了什么,随即有一把清脆的女声焦急地喊道:“爹,爹你怎么啦?”
阿乌脸皮一跳,快步奔进去,很熟手地提起一口木桶,在院子角落的大水缸打了一桶水,然后冲进内宅去了。
留下陈晋和叶燕客两个,以及旺财马车等在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