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就这样了
华莹的同事说:“你信医生的话呀。我老婆怀孕到后期,产检时,医生也是这么说的。吓唬人呢。”“当时,我也是被吓得不轻。医生说,不住院,不打胰岛素,会生出残疾的孩子,什么兔唇啊,什么o型腿啊,说的可多了。听着,可吓人了。”
“后来,考虑到住院要花不少钱。这些费用是不能报销的。我们没住院。孩子生了,有一岁多了。现在,挺好的,一切都好。”
步根问:“孩子生的时候多重?”
“八斤多,可胖啦。”
步根“哦”了一声。他可是做了评判,同事的孩子没准就是医生嘴里的巨大儿。
自从住进医院之后,时不时的就听到巨大儿这个词。
这是一个让人十分讨厌的说法。而且,这个词在往后的日子里,可能和胎儿有关联。
步根知道,巨大儿不仅仅是孕妇吃出来的,不仅仅是营养过剩造成的,也与妊娠糖尿病有关。
现在科学知识的普及,让步根懂得一个事实,以前在民间所说的“大胖小子”,其实,并不好。这样的新生儿,质量上潜伏着不小的问题。
步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大胖小子”。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生时体重适中,也就是在6斤到7斤之间,就是超,也不要超太多,不要上8斤,就ok了。
为了不生出“大胖小子”,步根开始心安理得的陪华莹在医院里住了。只是,接下来的日子,还是让他有不少的纠结。
每餐饭前15到30分钟,要自己测血糖、测血糖之后立马打胰岛素。打胰岛素这个活,由步根来做。
胰岛素打过之后,必须吃饭。吃了饭后的两个小时,又必须测血糖。
这像一种比赛,得掐着时间表进行。这样的日子让亲历者倍受煎熬,在于步根眼睛受不了,心疼。
正餐三餐前,都要进行血糖测试并打上胰岛素。
几天下来,加上之前在内分泌科住院时打过的,华莹的胳膊上布满了小红点──打胰岛素留下的针眼。
每到再要打时,步根不忍心看过去。更让步根纠结、揪心的还有呢。
每到吃饭时,华莹眼馋的眼神,让步根揪心。她不敢多吃啊。
如果在吃饭之前测量的血糖偏高,华莹只敢吃几小口主食,吃的很慢,像是在品尝美食,菜也不敢多吃。如果主食是馒头,她只敢吃三分之一。
水果已经停掉了。主食又吃这样的少,菜肴又不敢多吃。这样下去,另外一个问题就出来了。
胎儿怎么办?
胎儿可是要营养的。
胎儿的事,也是一个让步根和华莹十分纠结的事。
在医院里,就这方面好,仪器有,而且先进,一天要给胎儿做好几次胎心检测。这样子,让步根多多少少的有些放心。
对于这个时候的胎儿,看不见、摸不着,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通过先进的仪器注视他或者她的情况。
先进仪器也有鞭长莫及的时候。
这种仪器,在医生的手里操作,检测别人家的胎儿,情况基本上都是正常。可轮到华莹躺到检查室里时,这种先进的仪器就不听从使唤了。
到了后来,负责这种检测的医生,每每见到华莹就摇头。
也是啊,图表上出现的曲线,从医学角度看,十分的不理想。有时,还会断线,胎心找不到了。先进的仪器在一段时间里,竟然跟踪不到胎儿的心跳。
究其原因,一是华莹肚子里的羊水过多,二是胎儿的心跳处在不正常偏弱的状态下。
面对医生给出的说法,步根和华莹都很紧张。
每次检测的结果都不理想,主治医师的助手到了后来,还没做时,就会说一句让步根听着就丧气的话。
“做不做,就这个样子了。”
主治医师叫步根和华莹去办公室。口头通知:做好思想准备,剖腹产。
看来,只能是这样了。原本,华莹是要顺产的。人算不如天算。这时,医生的说法,让步根和华莹又一次的紧张起来。
“在剖腹产之前,要打一针。”
步根问:“往哪儿打?”
医生说:“在b超的引导下,打到孕妇的羊水里。哦,会选择胎儿暂时不活动的空档。”
“啊?”步根问:“有没有危险。”
医生说:“危险是存在的。虽然有b超的引导,针选择的地方是个空档的位置。怕就怕针进去后,胎儿动弹。”
医生说的危险,并非危言耸听。
华莹肚子里的胎儿,可不管医生的想法。这个时候,是无法进行沟通的。
步根就有了假设。
在b超的引导下,针进去时离胎儿有距离,但也不排除就在那一瞬间胎儿的手划拉一下,或者头部挪了位置。
想到这,步根叫了一声:我的妈呀
“医生。”步根的口气十分地委婉,商量道:“我老婆肚子里的羊水过多,会影响胎心检测。你能不能亲自做一次。”
这位医生,年龄在四十岁上。步根在医生专栏里看到过介绍,眼前的这位医生,从事接生工作已经有近二十年。
主治医生明白了步根的意思,说:“好吧。我来做一次。”
不知道胎儿是不是在他或她母亲的肚子里听见了上面的对话。主治医师亲自做了胎心检测,出现了转机。当然,这与她的温和耐心有关。她做时相比助手做的,在时间上加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