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不一样
在教育儿子的问题上,步根显出急躁。还有两天,小人儿步印满一周岁吧。步根的计划表上,要教儿子识字。
步根跟儿子谈话。
这时的步印,已经会说不少话,包括,“给三分颜色,开染坊。”
原本,这话,是外婆说的。意思嘛,步印,你咋就这么能了呢?什么都知道的样子。
其实呢,有许多的不懂,却装成什么都知道。有时候的理解,就是驴头不对马嘴。
外婆这就给了步印一句,“给你三分颜色,你就想开染坊。”
小人儿步印并不知道,外婆的这句俗谚意味深长,可能觉得这句话,挺好玩,就取其精华,挂到嘴边。
步根挺严肃地跟步印说:“儿子。你很聪明,已经会说不少话。可是呢,你还不认识这些字。”
小人儿步印盯着爸爸的眼睛。可能吧,他在琢磨说话和认字之间的关系。
步根拿出一张a4纸,写字。他的计划,先教人、之、初三个字。
步根刚把“人”字写出来,准备教呢,儿子就读出这个字的音。
“啊。儿子。你认识这个字?”
儿子得意地,竟然把双手支在腰间。
这动作,小人儿模仿了爸爸有时候自然而然的举止。
“儿子,天才啊。”步根的手抚了儿子的头。
只因为认识一个字,步根就惊呼儿子为天才。由此可见,步根希望儿子成才的心情有多么的急。
“儿子。你是怎么认识的?”步根必须要问。只有问清楚了,才好因势利导。
儿子提醒了爸爸。
“小区门门,有这个字的。”
步根这就想起来,小区大门前一块巨石上,刻的小区名称中,有这个字。
接着,步根写出一个“之”字。
“滑板车。”儿子用了抢答的速度。
步根愣住。这个字,怎么被儿子认成了滑板车。
“这个字,应该读成,之。”步根必须纠正。但好奇,儿子为什么会把这个字认成滑板车。
步根是要探究的。
儿子指着这个字,说:“这个,就是滑板车。爸爸真笨。”
步根手扶额。一时解释不清楚了。
显然,这就是一个坎。以步根所获取的教育方法,先暂搁这个字,绕开去,学习下一个。
步根写下“初”。
儿子立马兴奋,“爸爸。这个字,我认识。”
“你读。”步根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儿子的成长这么快了吗?
儿子指着“初”字,说:“刀。”
刀?
步根懵。
儿子有了解释。说那天,家中买回来一把刀。妈妈买的新菜刀。回来拆解时,妈妈特别告诫,不要碰这种东西。妈妈特别指了这个字,给他看。
步根再次手扶额头。
只好耐心做解释。
“儿子。那个菜刀封套上的字,比我写出的这个字,少了一个偏旁。”步根就又写了一个刀字,做了比较,做了解说。
儿子似懂非懂地,却说:“扯淡。”
步根双手蒙脸,不想看儿子这时认真的表情。因为,看了,他想笑。可是,这个时候,不能笑。
这个初字,还是绕过去吧。
要是不绕过去,会让小人儿纠结,甚至较真的。
步印还有两天,就要过一周岁生日。
一岁的小人儿,较真的时候,你即便是据理,也是说不清楚。
接下来,步根写了另外三个字,就传统教学来说,是相互关联的。人之初后面是,兴(同音字)、本、善
写出后面的三个字,步根竟然有了自我欣赏的感觉。
步根的业余爱好中有一项,就是书法,正儿八经拜一名书法家为师的。
这三个字,步根认为写得有水平。
只是,写给儿子看,真的是对牛弹琴。小人儿不可能辨别出字的好坏。
在欣赏中,甚至自我陶醉中,步根发现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