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植物(3) - 10万个为什么 - 雅瑟编著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10万个为什么 >

第4章植物(3)

第4章植物(3)

俗话说“花不晒不香”,是很有道理的,太阳一晒,花瓣内的挥发油由于温度升高,很容易挥发出来,闻着也就特别香了。然而,夜来香却与众不同,白天它既很少开花,也只有很淡的香气。而到了夜间,虽没有太阳晒,香气反而更浓,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这是因为夜来香的花瓣与一般白天开花的花瓣构造不一样,夜来香花瓣上的气孔有个特点,一旦空气的湿度大,它就张得大,气孔张大了,蒸发的芳香油就多。夜间虽没有太阳照晒,但空气比白天湿润得多,所以气孔就张大,放出的香气也就特别浓。如果你注意一下就可以发现,夜来香的花,不但在夜间,而且在阴雨天,香气也比晴天浓,那是因为阴雨天空气湿度大的关系。“夜来香”和“雨来香”的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有人晚上给茉莉花浇水,觉得香气特别浓,也是这个道理。除了夜来香、茉莉花以外,晚上开花的待宵草、烟草花也是如此。夜来香大多在晚上开花,既然如此,夜来香到晚上才放出浓郁的香气来也就不难理解了。

知识点:夜来香、香气、气孔

为什么夏天树林里比较凉爽

夏季下阵雨以后比较凉爽,这是由于水从液体蒸发成气体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随着水分不断地蒸发,地面的热逐渐被带走,因此会使人觉得凉爽。

懂得了这个道理,就很容易了解为什么夏天树林里比较凉爽。

你不要以为树林里静悄悄的,没有什么动静。其实那里正在进行着繁忙的生命活动。你不相信吗?别的不说,就说树木的蒸腾作用吧,树上的叶子在不断地散发着大量的水分,好像不断地在向空中喷水一样。树林越茂密,向空中散发出的水分越多,就越使人感到凉爽。

这个道理和夏季下阵雨后的凉爽一样。在路面上洒水,在屋顶上洒水,同样能降低路面和屋内的温度。一般在夏季,茂密的树林内气温比外界要低2c-3c,再加上炎热的阳光不大能透到树林里去,这许多条件都使树林里比别处阴凉。

知识点:蒸腾作用、蒸发、炎热

为什么下雨后地上会长出很多蘑菇来

我国广大的森林和田野间,每年都野生着无数蕈类,人们通常把它们统称为蘑菇。除少部分不能食用以外,许多蘑菇都可以做成鲜美的小菜。

有经验的采蘑菇人都知道,蘑菇常常长在温暖潮湿的树林下和草丛里,而土壤干燥、瘠薄的地方是很难找到蘑菇的。特别是春天下雨以后,更是采集蘑菇的好时机。

为什么下雨后,地上会长出很多蘑菇来呢?

蘑菇是一种比较低等的植物,属于真菌类。它不会产生种子,只能产生孢子来进行繁殖,孢子散布到哪里,就在哪里萌发成为新的蘑菇。

蘑菇自己不会制造养料,只能利用它的菌丝伸到土壤或腐烂木头中,去吸取现成的养分来维持生命,所以蘑菇常常生长在阴湿温暖而富有有机质的地方。

孢子落到土壤中,就产生菌丝,吸收养分和水分,然后产生子实体,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蘑菇。但是子实体起初很小,不容易为人们所发觉,等到吸饱水分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伸展开来。因此,在下雨以后,蘑菇长得又多又快。

在采集蘑菇的时候,最应注意的是不要采有毒的蕈类,目前还没有一个最好的方法来鉴别有毒或无毒,一般只能依靠采集人的经验,例如毒蕈大多有各种色泽,非常美丽,无毒蕈大多是白色或茶褐色。所以,最好跟有经验的人一起去采蘑菇,以免发生中毒的危险,或者采集来以后,请教有经验的人。

知识点:真菌、孢子、有机质

为什么蘑菇生长不需要阳光

蘑菇是几种食用真菌的统称。它们含有丰富的营养以及多种氨基酸,口味鲜美,被誉为“素中之荤”,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之一。

蘑菇又是一种奇特的植物。就它的外形而言,有的挺拔秀丽,有的外貌丑陋;有的大如澡盆,有的小如图钉。口味也不一样,有的味如鸡肉,有的味似辣椒。如果从它的生长习性来讲,它也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但蘑菇却喜欢在阴暗的地方生长繁殖,不需要阳光。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蘑菇是一类好气性的腐生真菌,它没有叶绿素,不像一般绿色植物那样依靠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供自己的生长需要,而是靠菌丝分解吸取培养基中一些现成的有机物质和矿物盐来生长繁殖。由于蘑菇具备了这种特殊的生理机能和构造,所以蘑菇无需阳光,照样能生长。

蘑菇的生长与培养基原料的配制密切有关。人工培养基的原料,一般采用经过高温发酵过的粪、草堆成,草料一般是晒干了的稻草、麦秆,粪肥习惯上用马粪、牛粪,其比例以6:4或各半为好。有些地方也有用棉籽壳作为培养基原料的。

知识点:食用真菌、蘑菇、菌丝、叶绿素

为什么雨后春笋长得特别快

一夜春雨,竹园里常常满地都冒出竹笋,并且几天之中就长成了竹子。所以我们形容某种事物蓬勃发展,就说好像“雨后春笋”一样。

为什么春季下雨后,竹笋长得特别快呢?

原来,竹子是一种属于禾本科的常绿植物,它有长在地下的地下茎(俗称竹鞭)。地下茎是横着长的,中间稍空,和地上的竹子一样有着节,而且节多而密,在节上长着许多须根和芽。一些芽发育成为竹笋或竹子,另一些芽并不长出地面,只在土壤里横向生长,发育成新的竹鞭,当它还嫩的时候,把它挖出来吃,就叫“鞭笋”。在秋冬时,芽在土壤里生长,外面包着笋壳,被采掘出来就是“冬笋”。

地下茎节上的芽,到了春天天气转暖时,就会向上长出地面,外面包着笋壳,我们就叫它“春笋”,吃起来也是很鲜美的,并可制成笋干、盐笋、玉兰片和罐头食品等运销各地。但这时候常常因土壤还比较干燥,水分不够,所以春笋还长得不快,有的芽暂时还呆在土里,好像箭在弦上还没有射出去一样。要是下了一场透雨以后,土壤中水分一多,春笋就好像箭被射出去一样,纷纷蹿出土面。

春笋一出土以后就长得非常快,如果要挖取多余的春笋作为食用,就必须及时,挖晚了春笋就长成竹子了。

知识点:竹子、地下茎、竹笋

为什么发了芽的马铃薯不宜吃

马铃薯贮藏在菜窖里,常常会发绿变青,时间长了还会长出嫩芽来。平常,在地里培土培得不够高,或者地窖里漏进阳光,也会使马铃薯发绿变青。

别的东西发了芽不要紧,还可以吃。拿黄豆来说,人们还特意使它发芽,变成黄豆芽吃呢。然而,如果不把马铃薯发青、发芽的地方切割干净,那么人吃了就会呕吐、发冷,造成中毒。这是因为马铃薯在发芽时,在芽眼周围产生一种剧毒的物质——龙葵素,人吃了就会中毒,所以要把发芽的和发青的地方挖干净才能吃。

因为马铃薯是块茎,表皮细胞含有叶绿素,如果表皮见到了阳光,就会形成叶绿素,呈现绿色。

防止马铃薯发青的方法较简单,在生长期间应经常注意培土,不让薯块裸露土面;作为食用的薯块收回来后,不宜长期曝光贮藏,经晾干后,必须及时转移到黑暗的场所,就可避免表皮发青。至于发芽,一般马铃薯块茎,都有两三个月休眠期,即采收后两三个月里不会发芽,所以,一般食用的马铃薯最好在采收后两三个月内吃完;如果留种用的薯块,为防止它发芽,可用植物生长刺激剂a萘乙酸甲酯来处理,效果非常显著,因为a萘乙酸甲酯对马铃薯的发芽有抑制作用。

知识点:马铃薯、龙葵素、叶绿素、发芽

为什么说马铃薯的薯块是茎

而番薯的薯块是根

从泥土里挖出来的马铃薯的薯块是地下的茎形成的,而番薯的薯块却是由根形成的。

怎么知道这种区别的呢?挖马铃薯的时候,你仔细地看看就明白了:马铃薯薯块是生在一种在地下横走的茎的顶端的。横走茎长到一定程度时,顶端就膨大起来,形成了薯块;因为样子变得粗厚了,往往容易骗过人的眼睛。不信的话,你拿一块马铃薯薯块仔细检查一下,就会发现它的表皮上有许多小孔,孔里有芽,孔边上有一道像眉毛般的痕迹,孔和这道痕迹很像眼睛,因此植物学上称为芽眼。如果把各个芽眼用线条连起来,就会发现,芽眼在薯块上是按螺旋次序排列的。芽眼里的芽,可以抽出枝叶来。那眉毛般的痕迹又是叶子(鳞片形叶)留下的残痕。这些突出的特征,就是一般植物茎的特征。

我们再看一下番薯,番薯的薯块虽也能长芽,但是芽的位置很乱,没有一定的排列顺序,又没有像马铃薯薯块那种叶子的痕迹,这些都是根的特点。挖番薯的时候你仔细看看,可以看出番薯的薯块是由主根上长出的侧根和不定根膨大而形成的,所以叫做块根。

知识点:马铃薯、番薯、块茎、块根、芽眼、侧根

为什么南北极也有植物

南极、北极是常年冰雪覆盖的地方。在极地中间最为寒冷,夏季短暂,冬季长达8个月,常年冰雪不会融化。在如此严寒的地方是不是会有植物生存呢?

首先,我们必须弄明白南北极通常是指哪些地方。根据地理学地球区域的划分我们可以知道,地球南纬度66.5度以南的地区全部称做南极,而地球北纬度66.5度以北的地方全部称为北极。南极是一片大陆地,常被人称做南极洲,南极洲表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冰雪。北极正中是一片冰地,事实上它是海洋上飘浮的一块冰层,人们把这个海洋称为北冰洋。北冰洋四周陆地从属于北极地区的有以下几个:俄罗斯北部、加拿大北部、芬兰的北部、挪威的北部和阿拉斯加北部等地,还有许多大小岛屿,例如格陵兰岛和新地岛等。

只要你留心观察,你会在电视节目中发现那里许多的北极熊、驯鹿和鸟类生活的情景。除了食肉动物外,那里还有食草和食植物果实种子的各种动物。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那里气候虽然严寒,但还是有植物生长的。要不然的话,吃植物的动物怎么能在那里生活呢?我们还知道,已经有科学家报道,在中央地带有地衣等植物,像新地岛已经被发现有大于500种的南北极的地衣,格陵兰岛也发现300种地衣。甚至地边缘地区还有各种各样的高等植物,像仙女木、罂粟花等。另外,我们还能看到不少很有价值的植物,例如辣根,它可以用来抗坏血病,沼泽乌饭树的果实可以食用,禾本科、莎草科的植物均能做饲料使用等等。至此,你以前有疑虑的话,现在明白了吗:南北极非但有植物,而且植物还不少呢!假如有机会,你亲自到那里去进行科学考察,对这些知识就会知道得更为详细了。

知识点:极地划分、动物、寒冷植物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