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第95章探病
第95章第95章探病
解志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忍了忍道:“舒知青,有理想是好事,但现实很残酷,你提的这些建议,哪一样不是伤财伤民的事情,就拿你说得挖水渠引水到咱们村儿的事情,我们村儿离那东水河隔了两座大山头,中间还有无数小山包,光走路爬山过去都要好几个小时,要挖一条水渠引水到我们村里,谈何容易。”
“是啊,舒知青,你提的意见不可取。”副书记杜康平也不赞同地说:“咱们村儿到公社都要好几个小时,基本都是山路,要修一条能够开车的道路,那得耗多少时间,浪费多少人力和财力。再者,你说要开厂,这首先能不能拿到开厂的批条还是一个问题,就算拿到了,开厂要用的机械设备从哪来?我们村儿可没有那么多钱买机械。”
以前也不是没有老知青向他们村干部提过类似的意见,在他们眼里纯属天方夜谭,石水村本就穷,要为了这些事情,做那劳民伤财的事情,别说他们不答应,就是村里人也不答应。
舒曼道:“困难是可以解决的,办法总会有的,咱们不能因为眼前一时的困难就止步不前。难道各t位干部看不到村里人吃不饱饭,年年都拖家带口出去讨饭的惨状吗?你们甘心让自己淳朴的父老乡亲,街坊邻居们穷苦一辈子,永远吃不饱饭吗!”
她顿了顿道:“主席同志曾经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行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渐增多的福利事业!主席同志都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力量,为自己拼造出一番事业,你们当干部的,却在这里怕这怕那,畏首畏尾,眼睁睁的看着村里一天比一天穷,孩子们濒临饿死,却束手无策,装聋作哑,这难道是你们当干部该有的风范吗?”
她这话就说得很难听了,一群干部都黑了脸。
做干部的,哪个不希望自己能干出一番事业,被上级提拔到更高的级别,领更多的薪资待遇。
但石水村的情况,应证那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想干大事,也得有那个本钱、人力、财力支持才行啊。
解志还想辩解几句,站在舒曼身后的乔希瑶忽然道:“各位干部同志,多听听我们知青的意见吧,我们这群知青里,大学生占了一半的数儿,有些大学生还是从首都过来的,无论是学历还是阅历,都比在座各位干部都要高,他们能提出意见出来,就有办法解决。”
解志和其他几个干部听到这话,都把嘴里的话咽了回去。
这年头乡下的村干部,大多是村民自发选拔出来的,比如生产队的队长,哪怕目不识丁,只要勤奋踏实肯干,在村里人缘不错,就有可能被村民选拔成生产队队长。
而村支书之类的职位,则需要一定文化程度,或者在村里德高望重,有话语权,才会被公社推举为村里的干部,跟后世要考公下基层才能当上村干部完全不一样。
解志只有红专小学文化,副书记是初中文化,其他干部的文化程度也跟他们差不多,他们去得最多最远的地方就是泽化县,市里都没去过,论文化学历阅历,自然比上这些下乡的知青。
村干部们都不说话,气氛冷了下来。
好一会儿解志才说:“舒知青,不是我们村干部不支持你们的想法和工作,而是你们提出来的意见,实在太难实现,就比如开厂的事情,就算我们答应走集体,去公社申请打批条申请下来了,没有钱,没有购买机械的门路,你们就算想开厂,也开不成!”
“这你不用担心。”舒曼瞥了一眼坐在她身边,一直默不作声的付凯旋道:“只要你们给我们打批条,我们自然有办法解决一切困难。”
她已经想过了,石水村穷,是断然拿不出钱来开厂的,他们要想开厂,只能去县里的银行进行贷款,再买厂里需要的机械回来,修一个厂房进行开工。
这年头是不允许私人开厂的,开厂只能走村里的集体,买机械也需要集体的购买资格证和介绍信才行,贷款同样需要各种证明和介绍信,还要人作保,才能贷到钱。
而一般的人,银行压根就不会给你贷款,一般需要单位领导,或者有一些职位的干部作保,才能贷到钱。
想办一个厂,其中的章程十分繁复。
好在舒曼身边有付凯旋在,他是高干子弟,本就是下乡来历练的,他的父亲在首都中央某部担任要职,地方上都会给他面子,由付凯旋出面,拿批条、贷款、买机械什么的,想来都不是问题。
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村里的吃水难问题,还有修路的事情,要这两样不解决,其他事情都是白搭。
为了说服村干部,舒曼拉着付凯旋,开始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劝说舌战。
期间跟过来的知青们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一个个慷慨激昂,神情激动。
乔希瑶闲闲得靠在墙角上,时不时附和两句,困得直打瞌睡。
最终村干部们甘拜下风,答应了舒曼提的诸多建议,不过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要舒曼去说服村里人,集体参与修建水渠、修公路,要村民们不乐意,不答应,舒曼说得那些话,他们也没办法支持工作。
要说服村里上百户人家出劳动力修建水渠、公路,可是一件伤神伤力,费尽口舌的事情。
舒曼一口应下来,拉着乔希瑶开始挨家挨户的去说服人。
她们连敲几户人家的门,得到的回应都是,“俺们成日在地里干活,累得要死不活的,回到家里还要管娃子牲口做家务,睡觉的时间都不够,哪还有时间力气去修水渠、公路,你们叫俺们去修,这不是纯纯折腾人嘛,俺们可不信你们修好了水渠公路,就能让俺们都过上吃穿不愁的日子。”
接连碰壁下来,舒曼不免泄气:“怎么办瑶瑶,石水村村民看天吃饭的落后思想根深蒂固,压根就不愿意听取我们的意见,不想改变现状,我们说再多也没用。”
乔希瑶跟她连跑几家,说得口干舌燥,站在一户人家的土墙下,舔了舔嘴唇道:“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说服他们,村支书不是说了嘛,凡是参与挖沟渠公路的人,男人记六公分一天,女人记四工分一天,虽然不多,但也能换不少口粮了,只是缺乏一个领头人去干那些活儿。我们只需要找一些在村里说得上话的男青年领头去挖沟渠,修公路,再让有文化有学识,颇受村民们喜欢的知青从旁说服村民们,告知他们修好水渠、公路之后的诸多好处,两厢集合,相信很快就能聚集起村民动工。”
哪位青年在村里说得上话,又比较有行动力,能带动村民干活呢?舒曼第一个想得就是解堰。
其次,哪个知青有文化有知识,又颇受村民们喜欢的知青,除了有深厚背景的付凯旋,她想不到别人。
舒曼看着乔希瑶欲言又止:“瑶瑶,我去找付凯旋跟我一起去说服其他村民,你可不可以帮我找......”
她后面的话没说,乔希瑶却是明白她的意思,勉强的笑了笑:“我去找解堰,只说公事,不谈私事。”
舒曼想着这两人刚闹掰,“你要是觉得为难,也不必勉强去做,一会儿我跟付凯旋一起去解家请他帮忙。”
“没事,你去找付知青吧,我去解家。”
乔希瑶昨天跟解堰在县里闹掰,提出分手以后,晚上她一个人躺在炕床上,难受的哭了一整宿,眼睛都哭肿了,也没见解堰来找她,哄她,哭得更加厉害。
她几乎一夜没睡,从心里不相信解堰是个薄情之人。
两人刚提分手,他就对她不闻不问,好似他之前对她的表白,对她的喜欢,对她的好,都是她的错觉一样。
乔希瑶心里难受的不行,尽管是她提出来的分手,解堰就算不来哄她,也是情理之中,可她还是想找解堰,当面问问他,他真的不再喜欢她,不愿意为了她妥协一次吗?
舒曼的请求,正好给了她一个去解家找解堰的借口。
乔希瑶整理好自己的情绪,沿着村道往解家走。
等她到了解家,却没想到解家大门紧闭,解家三口人都不在屋里。
一问附近的邻居才知道,原来吴月珍前几天上解家的门,给自己女儿说亲,被王桂英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还把吴月珍骂了一通,说她不要脸勾搭自己死去的男人也就算了,教得女儿也不要脸,想勾搭她儿子,想嫁入她解家,简直是痴人说梦!
吴月珍回去以后越想越气,昨天下午跑到解家,又把王桂英给骂了一通,说啥她女儿看上她儿子是她家的福气,她儿子都快三十岁的人了,一直没个对象,也没结婚生个孩子,指不定是身体哪里有毛病,才娶不到媳妇,她女儿不嫌弃她儿子,她竟然拒绝,活该她解家男人全家死绝,断子绝孙!
解家三代男人从军战死,一直是王桂英心里的痛,唯一的儿子还没结婚就被人咒死绝,断子绝孙,王桂英本来就有心疾,被吴月珍这么一气,直接气得晕了过去。
解嫣和附近的村民,手忙脚乱地请村里的赤脚医生杨老爷子,也就是吴月珍的公公过来救人,杨老爷子看了一眼,说王桂英的状态不好,要立即送去县里的医院救治,否则有生命危险,大家伙儿连忙套了驴车,送王桂英去县里。
为了以防路上出意外,杨老爷子和解嫣,还有解家两个t本家的叔伯一道坐在驴车上,往县里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