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宗教神话(1) -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 - 修铁主编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3章宗教神话(1)

第23章宗教神话(1)

1.佛教创立

大约公元前531年,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佛教,相传他原是释迦族的王子,29岁出家修行,到迦耶的菩提树下独自静坐悟道,霍然“心地光明’,悟道成佛,这时释迦牟尼已35岁。从此他就在印度河——恒河流域说法传教,信者纷至沓来,日益增多。于是释迦牟尼将部分信徒派赴印度各地传播佛法,并偕余者云游四方,广传佛法。此后,佛教不仅在印度盛行一时,后来广泛地传播于东南亚、中国、日本等地,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538年,百济国王将佛像、佛经赠给日本天皇,并受到权臣苏我氏支持。经日本天皇同意,大乘佛教在日本传播开来。不久国内流行瘟疫,权臣物部氏称是信佛引起神怒之故,佛像遭毁,佛教一度被禁。后经苏我氏争取,佛教又得到恢复。

2.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出家前的名字叫悉达多,生活在距今两千五六百年以前,与我国的孔子同时,活了80岁。他出生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位置在现在的尼泊尔境内。他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长大后娶过妻子,生有孩子。

悉达多年轻时,生活优裕奢侈,但精神上得不到慰藉,感到十分空虚。他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和种姓制度。按照当时婆罗门教法典,人们按种姓划为4个等级。悉达多反对神权至上的等级制度,提出“四姓平等”的主张。传说他29岁那年,见过人类的生、老、病、死便想到出家修行,找出一条解脱人类苦难的道路。后来遍访名师,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形成了一套宗教哲理观点。佛教中说他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此后,释迦牟尼一直在印度的北部和中部传播教义,发展了很多信徒,逐渐形成一大宗教。

3.南无阿弥陀佛

人们常常听到信佛的人口中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音na,mo),是“归敬”、“归命”、“敬礼”的意思。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印度佛经《阿弥陀经》上说,信佛者只要一心长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临死之前佛就会出现,将虔心礼佛者接引至“极乐世界”。所以,佛教的信仰者经常口念“阿弥陀佛”。为表示尊敬,特地加上“南无”二字。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的来历。

4.大雄宝殿和如来三佛

佛寺的正殿气象森严,匾额上有“大雄宝殿”4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大殿内供奉着3尊巍峨庄严的大佛。“大雄”是释迦牟尼的尊号,是古代印度佛教徒对教主的敬称。意思是说佛的智力无边,勇敢无比,能降伏一切妖魔,没有人能与他对抗。大雄宝殿内的3尊大佛,代表着佛教的3个世界。正中端坐的是释迦牟尼,主宰娑婆世界;坐在东首的是药师佛,主宰东方净琉璃世界;坐在西首的是阿弥陀佛,主宰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俗称如来佛或大佛菩萨,他是佛教的创始人。药师佛又叫大医王佛,他曾发下十二大愿,要帮助众生解除痛苦,医治疾病,消灾延寿,满足信徒的一切愿望。药师佛手持法轮,掌管人间一切的善恶报应,根据人们修行的程度,安排生前死后的待遇。阿弥陀佛的别称很多,有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10多种,也简称弥陀佛。弥陀佛手上拿的金台,据说就是接应众生的用具。

5.三宝殿

人们常用“无事不登三宝殿”,来形容有事拜访的客人。究竟什么是“三宝殿”呢·

“三宝”指的是佛教中的佛、法、僧。“三宝殿”即佛教寺院中佛、法、僧这3个主要活动场所。“佛”是佛教信徒“大众登场藏事”的地方,如“大雄宝殿”;“法”是佛家“珍藏宝典”之所,如“藏经楼”;“僧”是指和尚睡觉的“寂静禅房”。

这些房舍都是佛门重地,平常是不允许人进去闲逛的。“无事不登三宝殿”的说法便由此而来。

6.五百罗汉

有的佛教古寺设有五百罗汉堂。“五百罗汉”来源于一个佛教故事。

据说摩羯陀国有1000个僧人。其中,500个是凡夫僧,500个是罗汉僧。所谓罗汉僧,是指那些断除了贪、欲之念,修得正果,不受生死轮回的僧人。这五百罗汉僧平时不露其相。在五百凡僧之中,有一个名叫摩柯提婆的,常常说一些违反教规的话,使一大批僧人深受影响。国王无忧王很生气,想把1000僧人全部淹死。这时500罗汉僧才各显本领,腾云驾雾而去,在迦湿弥罗国的一个山谷里隐居起来。无忧王知道后,既悔恨又惧怕,亲自到罗汉僧隐居的地方认错,并请他们回去。罗汉僧们不肯,无忧王就在国都修建一座寺庙,照500罗汉僧的模样塑了500尊像。

玄奘去印度取经时,将这个故事写入《大唐西域记》中。从此,“五百罗汉”的故事传入中国。在中国各地寺庙,有不少五百罗汉像。

7.袈裟

“袈裟”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不正色”。按佛教的规矩,取得僧人资格要经历剃发、染衣、受戒等几道程序。染衣,表示从此舍弃美好装饰,过简朴的生活。所以,僧服摒弃青、黄、蓝、赤、白“五正色”及绯、红、紫、绿、碧“五间色”,而染成铜青、泥褐、木蓝色,才算“三如法色”。这样,“袈裟”也就成了僧服的专用名词了。

僧人所穿的袈裟,原规定只有3件。其中一件是“五衣”,即由5条布缝缀成的衬衣;一件是“七衣”,即由7条布缝缀成的上衣;一件是由9条以至25条布缝缀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遇有礼仪或外出时穿着的。

现在,世界各地的僧人服制都有所改变。但是,袈裟作为僧人的传统服饰,还是令人们难以忘记。

8.舍利

舍利是梵文的译音,原意为“身骨”,是佛家珍宝之一,泛指的是释迦牟尼的遗骨、头发、牙齿等。

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逝世。他的尸骨炼就84000颗舍利,被8个国家的国王分取供奉。后来,舍利供不应求。于是,僧侣们不得不降低规格,用其他东西来充做舍利。连佛经中也规定:“若无舍利,以金、银、琉璃、水晶、玛瑙众宝造作舍利。”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得道高僧圆寂火葬,骨灰中会出现五色彩珠,也可称之为舍利。

9.9个香疤

遁迹空门剃光头时要用香火在光头上烧出9个香疤,以表明正式出家,苦修开始。这种仪式被称为烧戒,通常由方丈主持。“烧香疤”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烧香疤源于宋朝。宋朝时,佛教有两大派,即密宗与显教。密宗的教徒被称为喇嘛,显教的教徒被称为和尚。由于皇帝非常优待密宗,对喇嘛的赏赐异常丰厚,显教的和尚对此既忌妒又羡慕。为此,显教从服饰到仪式极力模仿密宗。由于显教人数众多,全国的喇嘛就增加了几十万。皇帝知道后,很不高兴,下令全国除喇嘛外,所有和尚必须在光头上烧疤,以示区别。渐渐地,烧香疤,成为和尚入佛门的一种制度。

另一种说法认为,烧香疤源于南北朝。南北朝时,梁武帝信奉佛教。为了显示禅心,他大赦天下死囚,安排这些人出家当和尚。为了对这些人进行监督,就在他们的光头上烧些疤痕作为标志。后来,所有和尚都要在脑袋上烧出9个香疤。

10.佛教尊崇莲花的原因

千百年来,莲花一直是佛教文化的象征。佛教尊崇莲花的由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与释迦牟尼降生的传说有关。根据佛教传说,释迦牟尼本来是天上的菩萨,到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处投胎。他降生之前,净饭王的宫廷里出现8种祥瑞,百鸟聚集,四季花木盛开,特别是池沼中突然开放出大得像车盖一样的莲花。菩萨化做一头六牙白象,前来投胎……得道后的释迦牟尼,每次说法之时,就座“莲花座”,坐姿亦成“莲花坐姿”,即两腿交叠,足心向上。

另一种说法与印度的爱莲风气有关。佛教从初创起,就注意迎合民俗心理以吸引信徒。而在古印度,很多人喜爱莲花。佛教的理想境界是不受现实世界污染,超凡脱俗达到清净无碍的境界。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风格象征着佛教的理想。所以,佛教尊崇莲花便作为一种习俗流传下来。

11.吉祥的标志“”

在如来佛像的胸前和德国纳粹党的党旗上,都可以看到这个右旋的十字符号——卐。但它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意义。

“卐”,最早是原始社会里一些部落的符咒,它在当时被人们作为太阳的象征。“卐”字向四个方向伸展的笔画,代表着太阳四射的光芒。因为太阳给人类带来温暖,“卐”字也就成为吉祥的标志。在佛教里,也作为“万德吉祥”的标志。“卐”在梵文中读作“室利靺蹉”,它随佛经由印度传人我国时,最先译成“万”字,唐代玄奘把它译成“德”字。到了武则天当皇帝时,又定为“万”字。

德国法西斯纳粹党把“卐”字符号作为党徽。纳粹是德文“国家社会党”的音译,在德文中“国家”与“社会党”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两个s交错而成“卐”字,被德国法西斯政党用做党徽。由于纳粹党实行法西斯专政,挑起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空前的灾难,“卐”字就成为法西斯罪恶的象征。

佛教的“卐”和法西斯的“卐”,形状虽然相似,颜色却有区别。在佛教里,卐是金色的;德国法西斯的“卐”是黑色的。

12.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是唐代的一位高僧,他东渡日本,传播佛典,成为日本佛教律宗的大师。对佛教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鉴真世称过海大师、唐大和尚,俗姓淳于,生于公元688年,死于763年。14岁在扬州大云寺出家。当时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律宗创立不久,鉴真在扬州、长安等地,先后得到律宗嫡传大师道岸、弘景的传授,并受了大戒。他以渊博的知识,刻苦的努力,对佛教三藏(经、律、论)都作了研究。到45岁的时候,已成为著名的授戒大师,门徒达4万余人。

鉴真东渡一共经过6次,最后一次东渡时他已经双目失明,凭着顽强的毅力终于抵达日本。从应邀发愿开始,历时12年,经受挫折5次,先后有36人付出了生命,鉴真始终不屈不挠。第二年,鉴真在奈良东大寺建筑戒坛,传授戒法,后来被日本天皇授予“传灯大法师”的称号。公元761年,日本政府又规定:任何人如果没有在东大寺等3个大寺受戒,便不能取得僧籍。鉴真还在奈良新建一座佛寺,以收容更多来学的僧徒,这就是著名的唐招提寺。鉴真后来就逝世在这个寺的云房。

13.玄奘西天取经

玄奘本名陈棉,玄奘是法名,又被尊称三藏法师。玄奘13岁出家,21岁受了大戒。当时国内对佛教经论没有统一说法,翻译过来的佛经晦涩难懂甚至失真走样。玄奘决心去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学习、取经。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玄奘从长安出发,由姑臧、敦煌,直到西域。途经高昌等国,历尽无数艰难险阻,最后终于抵达印度。玄奘先到那烂陀寺,拜戒贤法师为师,直接钻研佛经原文。5年后,他游学印度各地,演讲佛典,并与印度学者争辩,探讨佛学理论,名震全印度。公元645年,玄奘回到长安。玄奘这次西行,经历17年时间,2.5万千米路程,138个国家,带回佛教经典520箧,657部。到长安后,他埋头翻译佛经,在20年中共译出1335卷。他还把中国的《老子》等书译成梵文,传往印度。他被称为我国古代的三大佛经翻译家之一。

玄奘还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了《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我国西北地区和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及中亚等地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公元664年玄奘逝世,据说当时有100多万人为他送葬,3万多人为他守墓尽哀。他从印度取来的佛经被保存在专门建造的西安大雁塔内。

14.济公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