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你有完没完了?
第十四章你有完没完了?
岔路口风力不小,呼呼鼓噪起衣摆,吵得人愈发心烦意乱。
时愿别过头,来回扫视两条方向相反的路线,一时半会拿不定主意。
石砚初站在原地,冷静了几分钟,快速想好预案。他转过身,朝时愿的后脑勺征求意见:“两条路。我们一条条找,你体力跟得上吗?”
“你带路。”时愿吝啬地回了几个字眼,刻意避开和他的眼神接触。她平白遭受冷言冷语,憋了股闷火,耳边仍在回荡着他一字一顿的怪责:“我提醒过你多留意”。
石砚初没再犹豫,先选了近道开始寻人。刚在小凉亭时,他隐约听见二人吐槽天气闷热,没带够水,抱怨这景色无聊;便推测他们更大概率会提前溜回去。想到这,他立即拨了通电话找司机沟通情况。
时愿留意着他的举动,默默跟着,没多问。她讨厌他拿腔拿调的指责,上纲上线的责任心,更没觉得自己的做法有任何问题。
人一多,计划出现偏差或意外在所难免。遇上不靠谱的队友,她能怎么办?她又该怎么多留意?难道将人全栓腰上?
她越想越生气,无法宣泄的怒意逐渐转成了不解:几个固定搭子凑一起爬爬山,捡捡垃圾不好吗?为什么非要招来这些奇奇怪怪的人,自找麻烦?
她脚步声很重,步步回荡在山林间,偶尔惊扰到树上的鸟儿。她不死心地反复刷微信,希冀那两个不靠谱的家伙能良心发现,回一条信息。
石砚初步履匆匆,大脑不由自主开始复盘哪个环节可能存在问题。
初筛只能粗略评估队员体能,了解徒步经历,却无法衡量对方的团队精神和靠谱程度。之后该如何改进?
据他了解,非盈利活动的召集者对其他参与者虽没有绝对的管理权利,可在活动过程中,依然需要尽到必要的告知和救助义务。
他事先准备的材料和此刻的寻人举动,都足以证明组织方尽到了必要义务。此外,每位参与者都签署了免责声明,购买了意外险。老王在大事上从不犯糊涂,还额外买了领队责任险。
石砚初重新捋一遍前因后果,没找到明显错漏,神色轻松了些。他顿住脚步,扭头望向时愿,“你还走得动吗?”
时愿喉咙咕隆出声,挥挥手,示意他继续打头阵。
石砚初碰到软钉子,没太在意。说到底,二人行事作风不一,理念不同,首次合作产生冲突在所难免,多磨合磨合就好。
时愿不停掠视着竹林深处、湖边和其他适合拍照打卡的地点。她攥紧手机,生怕错过信息,满脑子只剩一个想法—赶紧找到人,打道回府。
一阵机械的手机铃声成了酷热午后的及时雨。
石砚初迫不及待接起,“师傅,他们回去了?”他逐渐舒展眉宇,连连道谢,挂断电话后第一时间朝时愿抛来定心丸:“找到了。”
“回大巴了?”
“嗯。”
两个人不约而同松了口气。
那头的大部队刚开始返程,预计一小时后抵达村口。石砚初和张姐核对好时间,侧过头,“休息会?吃个午饭?”
时愿不打算继续针锋相对,“好。”她偏转方向,迈上通往湖边的支道,没走两步又折返,“领队,我要去湖边坐坐,你同意吗?”
她平白直述,神色自若,却不禁加重了升调,带出些较劲的意味。
石砚初听出弦外之音,望着她愠怒未消的脸,想不通她为什么还揪着刚才的事不放。他点点头:“没意见,十分钟后集合。”
“好。”
时愿这会不太饿,随便啃了几口干脆面,眺望起山脉错峰间漂浮的云朵。她这人一旦气性上来,很难快速调整好心情,需要独处一阵子自行消化。可落在旁人眼里,难免沦为:甩脸色、咄咄逼人。
石砚初亦不饿,干嚼着口香糖,陷入沉思。
回国两个多月以来,他并没达到预计中的放松状态,甚至没能沉下心看完一部电影。
人生kpi始终悬在他头顶,督促他尽快回归正轨。然而他此刻却有点迷茫:究竟什么是正轨?人生一定要做一个长远计划表,严苛到几岁该升职、几岁该恋爱结婚、几岁要达到财务自由吗?
种种疑问萦绕心头,掀起了一场迟来的意识觉醒。
反叛念头不断挣脱禁锢,直冲心室,试图点醒他:不必事事按部就班,活得随性点。与此同时,强迫症作祟,他愈发不能忍受终日无所事事,迫切需要找到下个目标,更无比想念达成目标时的满足感。
这段时间他刻意摆烂,逼迫自己放松紧绷的那根弦。他见了几个旧友,话题却始终围绕着工作、房子、车子和女人。仿佛人一到某个年纪,便不得不守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忙忙碌碌。
自小生长的环境并没缓解他的焦虑,反而不断地敦促:下一步该怎么走?
“走吗?”时愿的声音将他拽回现实。
“哦,好。”
短短十分钟的休息冷却了二人之间的焦灼。
时愿神情明媚不少,偶尔还会停下步伐,拍拍路边的石龙子。
石砚初亦放慢了脚步,提议道:“我们复个盘吧。”
“好。”
“以后很可能还会遇到类似情况。我反思了一下,之后会在初筛时更严格一些。你今天的做法大体没问题。”
“你说。”时愿太熟悉这套话术,更好奇后面的转折会是什么。
“但有几个需要注意的点。”石砚初垂敛目光,盯着脚下的路,斟词酌句:“作为领队,我们既不能强迫队友突破极限,逼他们完成达不到的目标,也不能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比如?”
“比如那对情侣爬到大岩石上拍照,非常非常危险。”他连说两个“非常”,不留情面地指出:“但是你在他们没有及时听劝的情况下,依然帮他们拍照。”
“如果是你,你不拍?”
“我不拍。”石砚初斩钉截铁:“每年为几张照片枉死的人不在少数,如果你坚信他们做的是错的,就要摆出不容退让的架势,而非随意让步。”
“好,我晓得了。”时愿承认他说的有道理,只是很多时候拒绝别人并不是一件容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