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天文上(二)
自南朝齐高帝建元年间起,至齐明帝隆昌年间,天象之变,星辰之移,皆被细心记录,以待续写宋史之需。然在建武年间,太史奏报天象于帝,明帝恐其外传,遂秘而不宣,自此,天文记录渐显残缺。
观日蚀之变,自建元二年九月甲午朔日起,至隆昌元年五月甲戌合朔日,皆有详细记载。日蚀,即日食,乃天文之奇观,古人视为不祥之兆。每当日蚀之时,太阳之光被遮,天地昏暗,人心惶惶。而建元、永明、隆昌等年间之日蚀,皆被详细记录,时间、地点、程度,无一不备。其中,永明十年十二月癸未朔日之日蚀,尤为壮观,加时在午之半度,至未初时始见日蚀,亏损自西北角始,蚀去十分之四,申时时光色方复。而隆昌元年五月甲戌合朔日之日蚀,亦不容忽视,巳时发生,蚀去三分之一,午时光色即复。
再观月蚀之变,自建元四年七月戊辰日起,至永元元年八月己未日,月蚀之记录亦颇为详尽。月蚀,即月食,与日蚀同,皆为天文之奇观。每当月蚀之时,月亮之光被遮,夜空黯淡,人心亦随之不宁。而建元、永明、永泰、永元等年间之月蚀,皆有其独特之处。如永明六年九月癸巳日之月蚀,发生在娄宿九度,加时在寅之少弱,亏损自东北角始,蚀去十五分之十一,十五日子时,蚀自东北始,至子时末皆蚀尽,至丑时光色方复。又如永泰元年四月癸亥日之月蚀,颜色赤红如血,三天后,大司马王敬则举兵叛乱,众人皆以为此乃王敬则之凶兆感应所致。
日月交替照耀,乃天空之重要现象。日月有时上交下蚀,同度相掩,古人对此早有研究。旧说“日有五蚀”,指的是日起于上下左右中央五个方向皆有可能发生蚀。而按照交会旧术之说,日蚀并非自东方始,而是因月亮从其西方东行而与日相交所致。在交会中,交从外入内,先会后交则亏损西南角;先交后会则亏损西北角。交从内出,先会后交则亏损西北角;先交后会则亏损西南角。日正在交中则亏损于西方,故日蚀不发生于东方。若日中有亏损,则被称为黑子,而非蚀。
然而,对于日月蚀之现象,古人亦有诸多疑惑。如汉代尚书令黄香所言:“日蚀皆从西始,月蚀皆从东始,无有上下中央者。”但在《春秋》中记载,鲁桓公三年时之日蚀,却是贯穿中下上整个日面皆变黑。对此,郑玄解释为:“月掩日而日光从四边透出,故曰蚀从中起。”而王逸则认为:“月掩日则蚀日之西崖。月行疾,当须臾过日西崖复蚀东崖。今观日蚀,西崖缺而光已复,过东崖独不蚀,此亦疑。”王逸之观点,实则引人深思。
先儒们亦曾对“月亮在望时发生蚀,那时它离太阳极远,那么是谁蚀月亮呢?”这一问题感到困惑。他们解释为:“太阳有暗气,天有虚道,常与日对。月行虚道中,为暗气所掩,故月蚀。虽当夜半,日月正当子午,正隔地,犹为暗气所蚀,以天体大地形小故也。暗虚之气,如镜在日下,其光在阴中,常与日对,故星亡则月蚀。”然而,对于星星和月亮同样是天体,都受到日光的照耀,但当月亮发生蚀时,星星并不一定消失这一现象,他们并未给出明确的解释。
有人认为:“月亮是阴的主宰,当它处在阳的位置时,就会与太阳势均力敌,自然会有盈亏的变化。星星虽然与月亮同类,但它们的精光和形象都狭小,稍有毁损就会消失,没有受蚀的余地。即使它们的光芒微弱,也不会像月亮那样在弦望时变形。”这一观点虽然解释了月亮为何会有盈亏变化,但并未完全解答为何星星在月亮蚀时并不一定消失的问题。
又有人问:“如果太阳在夜里被蚀,那么可以通过夜里星星的消失来验证;但如果太阳在白天被蚀尽,那么为什么白天的星星反而不见了呢?”这一问题同样引人深思。有人认为:“如果说有光芒被冲掩,那么就有不被冲掩的光芒;如果说有被蚀的部分,那么也有不被蚀的部分。夜里蚀的度数远,故与被蚀者俱没;昼蚀度数近,故由不被冲掩者而明。”然而,这一解释并未完全解答问题,因为即使太阳在白天被蚀尽,我们也无法直接观察到白天的星星是否消失。
再观太白星经天之现象,实则因其远离太阳而显得明亮。然而,有人却提出疑问:“太白星经天,实际上是因为它远离太阳。但现在它度数近却更明亮,这该怎么解释呢?”对于这一问题,有人认为:“之前已经讨论过日蚀和月蚀的情况,它们与天体运行的冲掩情况不同。星星是否经过冲掩,取决于它们运行的快慢。用蚀的情况来引申解释太白星经天,恐怕并不合适。”这一观点虽然指出了日蚀、月蚀与天体运行冲掩的不同,但并未完全解答太白星经天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