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乐(七)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魏国初建,百废待兴,而宫廷礼乐亦需重整。侍中王粲,才情横溢,遂作登歌《安世诗》。此诗寓意深远,乃祈愿神灵鉴察人间,悦享祭品,佑我国泰民安。
至明帝时期,侍中缪袭奏报曰:“《安世诗》之名,源自汉朝,然今所唱之诗,并非汉时原文。吾查阅《周礼》,知《安世乐》与周朝房中乐相仿。昔人误以房中歌为颂后妃之德,故建议改《安世》为《正始之乐》。然吾细读汉之《安世歌》,发现其亦是描述神灵享祭之景,并无后妃之德之语。因此,吾认为昔人将房中乐视为后妃之歌,实乃误解。实则,祭祀之时,娱神、登歌先祖功德、下堂咏唱宴享之乐,均无需歌颂后妃之德。”明帝闻之,觉其言有理,遂将《安世乐》改名为《飨神歌》。
散骑常侍王肃,亦才学兼备,乃作宗庙诗颂十二篇。然此诗虽美,却未得配乐之幸,仅留文字,未闻其声。
晋朝泰始年间(公元265-274年),傅玄崛起文坛,乃作《庙夕牲昭夏》歌一篇、《迎送神肆夏》歌诗一篇,以及登歌七庙之七篇诗歌。傅玄言:“登歌乃颂盛德之功烈,故每庙歌词各异。至于飨神之乐,如《周颂》之《有瞽》、《雍》,仅述祭祀时飨神明之礼乐之盛,七庙飨神均用同词。”此外,夏侯湛亦不甘示弱,作宗庙歌十三篇,与傅玄之作交相辉映。
南朝宋时,王韶之才情出众,乃作七庙登歌七篇。升明年间(公元477-479年),太祖齐王命司空褚渊作太庙登歌两章。建元初年(公元479年),诏令黄门侍郎谢超宗作庙乐歌诗十六章,以充宫廷礼乐。
永明二年(公元484年),尚书殿中曹奏报言:“太祖高皇帝庙之神室,演奏《高德宣烈之舞》时,尚无配唱之歌诗。郊祭之时,亦需歌辞。穆皇后庙之神室,亦无歌辞。傅玄所言:‘登歌每庙歌词各异,然飨神时七庙用同词。’此建议甚合理。且汉朝时,歌篇数量无定,皆依事而作歌词,且多每八句换一韵。偶有两三韵即换者,然甚少。张华、夏侯湛亦循此格式。傅玄换韵较多,然稍损简洁之美。近代王韶之、颜延之皆四韵方换一韵,既能保持歌曲之悠长,又能保持其紧凑。颜延之、谢庄为三座庙所作之歌,皆各三章,每章八句,此格式对于叙述功业之详略而言,甚为合适。今吾等应循此格式。郊祭配享之日,改降尊为作主,礼仪与宗庙不同;穆皇后作为母仪之化之象征,其事迹亦与经纶不同。此两首歌应各为一章八句,分别演奏并奉行。”诏令“可”。于是尚书令王俭为太庙之两座神室以及郊祭配享创作了歌辞。
以下为群臣出入时演奏之《肃咸乐》歌辞大意是:
怀着纯洁孝顺之心意,孝心感动得烟霜都为之动容。祭祀之仪式庄严有序,肃穆之礼节绵延不断。金华树上装饰着美丽之藻饰,肃穆之哲人闪耀着光芒。殷殷之乐声升起演奏,庄严之台阶上回荡着乐音。非用椒亦非用玉来祭祀,而是用吾等之虔诚与敬畏来迎接神明之降临。愿神明分享吾等之心意,保佑吾等传承昌盛。
此歌辞寓意深远,既表达了孝心之纯洁与感动,又描绘了祭祀之庄严与肃穆。金华树与藻饰之美丽,哲人之光芒,皆映衬出祭祀之隆重与神圣。乐声之殷殷,台阶之庄严,皆彰显出对神明之敬畏与虔诚。最后,以期待神明分享心意、保佑传承昌盛作结,既表达了对神明之祈愿,又展现了对国家之忠诚。
再观牲畜出入时演奏之《引牲乐》歌辞大意是:
开始祭祀严明之神灵,恭敬地行礼以尊重国家。表达敬意并敷陈典礼,展现孝顺并陈述法则。芬芳之祭品已经准备肃穆整齐,牺牲也已经整备就绪。吾等怀着虔诚之心流淌着思绪,端庄地选择着仪式之场景。在夜晚等待着祭祀之开始,在早晨期待着绵延之乐声。吾等崇高地邀请神明来鉴察吾等之祭祀,并用这些祭品来享祭明神。
此歌辞以祭祀为主题,展现了恭敬、孝顺与虔诚之情感。开始即言祭祀严明之神灵,以尊重国家,表达出对国家与神明之敬畏。接着敷陈典礼、展现孝顺、陈述法则,皆体现出祭祀之庄重与肃穆。芬芳之祭品、整备就绪之牺牲,皆映衬出对祭祀之重视与虔诚。夜晚等待、早晨期待,皆彰显出对祭祀之热切期盼。最后邀请神明鉴察祭祀、享祭明神,既表达了对神明之崇敬,又展现了对祭祀之虔诚与期待。
最后为推荐豆类和毛血时演奏之《嘉荐乐》歌辞大意是:
清晰之思绪绵绵不断,细微之纻丝轻轻飘动。恭敬之言辞载满了感动之情,仿佛神明也在肃穆地倾听着。芬芳之俎器已经陈列整齐,美好之祭品也一并献上。凝聚之馨香烟霭飘扬而起,分明地照耀着星空。睿智之神灵降临此地与吾等之帝道相协和。愿神明在上澄清五星之运行在下陶冶八方之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