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千禧年雪
千禧年,那个标志着20世纪与21世纪交替的神圣时刻,全球沉浸在一股前所未有的庆典氛围之中。
钟声在午夜时分悠扬响起,不仅是对过往一个世纪风雨兼程的告别,更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热切期许。城市的天际线被璀璨的烟火点亮,五彩斑斓的光芒在夜空中绽放,如同人类共同的梦想与希望,绚烂而短暂,却又深刻地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脸上洋溢着笑容,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虚拟的网络空间,都充满了欢乐与和谐的氛围。
这一年春节尤羽选择留在了北京,这是他首次离家在外独自过年。
当他走到街上准备购买一些春节的吃食时,不禁感到一阵诧异。平日里人潮涌动的北京城,在春节期间竟变得异常冷清。人们似乎都放下了忙碌的脚步,拥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但街道上却难觅行人的踪迹。
路边的小商小贩和道路两侧密布的商店,纷纷挂上了“暂停营业”的牌子,显得格外寂寥。只有少数大型超市和未归乡的商店还坚守着岗位,然而顾客却寥寥无几,显得格外冷清。
这种景象与往日的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感叹春节的魔力,让这座城市仿佛一夜之间陷入了沉睡。
千禧年的正月初七,晨光初破,尤羽悠悠转醒,已是八时有余。他慵懒地望向窗棂,只见窗外一片银装素裹,宛如梦境中的童话世界。啊,下雪了,那雪花纷飞,层层叠叠,铺满了视线所及之处,仿佛是大自然最纯净的馈赠。去年冬日,虽也偶有雪花造访,却多是匆匆过客,落地即化,难觅其踪。唯有那刺骨的西北风,似乎自冬初起便未曾停歇,悠悠地吹遍了每一个角落。
院落中的梧桐树,此刻已换上了冬日的华服,枝头挂满了洁白的雪绒花,宛如点点繁星,闪烁着冬日特有的静谧与祥和。恰在此时,两只喜鹊轻盈地落在枝头,它们叽叽喳喳,欢声笑语不断,为这静谧的冬日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尤羽心中暗自盘算,那些春节时回家探亲的队友们,今日也该是陆续归来的日子了。
尤羽迅速穿戴整齐,特意换上了春节时购置的高领雪地靴,心中盘算着先清扫院中的积雪,再动手堆个雪人,以此迎接即将归来的队友们。提及堆雪人,这曾是尤羽童年雪日的挚爱,每逢春节假期,老家总会迎来一场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他与弟弟妹妹们便在院子里展开一场场欢乐的雪人建造与雪仗大战,偶尔父母也会加入其中。而今那些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清晰重现,却又遥不可及。
尤羽握着铁锹,轻轻推动着雪花,口中不由自主地低语:“京城之雪,终究不及故乡的那般韵味。”每一铲下去,似乎都带着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向往。
夜幕低垂,发行队全员悉数归队,重聚的喜悦在空气中悄然弥漫。他们围坐一团,仿佛要将整个假期的趣事倾倒而出——春节探亲的经历,成了他们共同的谈资。有的分享了春节期间相亲的微妙感受,有的则津津乐道于与久违同学的重逢聚会,每一句话语都洋溢着节日的温馨与欢愉。
随着话题的深入,他们纷纷从行囊中取出各式各样的家乡特产,彼此间传递着这份来自远方的深情厚谊。从香醇的家乡美酒到精致的土特产,每一样礼物都承载着对友情的珍视与对家乡的怀念。笑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这份突如其来的热闹,瞬间驱散了小院久违的沉寂,让这里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
第二天,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队友们便迫不及待地起身,尽管夜色仍然浓重,四周一片沉寂,唯有发行队的小院已是灯火辉煌,人声鼎沸。队长破天荒地在人群中现身,他身披一件军绿色大衣,头戴翻毛皮帽,乍一看,颇有几分电视里座山雕的英姿。
队长清了清嗓子喊到:“雪天路滑,大家骑车务必小心,干完活要赶紧回来。我给大家准备了开工红包。另外,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我们明天下午将在年前租用好的幸福大厦会议室召开全员大会。这次会议非常重要,请大家务必参加。”队长话音未落,一挥手示意:“好了,大家抓紧干活吧。”众队员在一片欢呼声中,纷纷跨上自行车,穿梭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
第二天下午会议如期举行,主席台下第一排坐着发行队长以及总社的几名相关负责人,后排起所有的位置均被发行队队员坐满,队员们穿着队里统一发放的工作棉服,棉服背面统一印着《晨光早报》字样,这时候会议室的大门打开了,只见领头的是一位约30出头的年轻女性。
她走进会议室时,仿佛自带光环,令周围的同事不自觉地侧目。身高约莫165厘米的她,身材匀称,曲线分明,却又不失干练。只见她穿着一件深蓝色的西装外套,剪裁合体,将她的肩膀勾勒得刚毅有力。外套的领口微微翻起,一条简约而优雅的银色链条项链从其中隐约可见,为整体造型增添了一抹女性柔美。
在外套内,她搭配了一件白色丝质衬衫。衬衫领口及扣子的设计精致典雅,与西装外搭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职业女性特有的知性美。她将衬衫下摆扎进高腰黑色职业裤中,裤子修身且舒适,把她纤细的小腿线条完美展现出来。
脚下是一双黑色高跟鞋,高度适中却又显得气质非凡,每一步都显得稳重而优雅。这双鞋子与她整洁利落的着装相得益彰,让人不禁联想到职场上那种干练从容之态。
左手上戴着了一款精致女式手表,表盘简单大方,却流露出奢华感,使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品味非凡。此外,她脸上架着一副变色眼镜,这不仅是潮流前沿之举,更为她增添了一丝神秘与优雅。当室内光线暗淡时,这副眼镜会变幻成深褐色,与她深蓝西装形成和谐统一;而在阳光明媚时,又会散发出温暖光泽,与白皙肌肤相互映衬。这样的打扮所体现出的现代职场女性气质与风采,简直亮瞎了在场的所有的人。
跟着这位女性后面的则是他的几位主要下属,基本都穿着的都是非常尊重冬天的衣服,只有这位女性的着装与会场与季节格格不入。
这位女性在主席台中间位置落座后,她的几位随从便跟着纷纷落座,坐在靠近主席台位置的尤羽清楚的看到这位女性面前的桌牌上写着晨光早报总编凌雪霜,时不时听到这名字都感觉浑身发冷,再配上她那副眼镜,让人不免胆战心惊。
“正式开会前,我想先问问在座的各位,有没有谁接触过互联网的?或者对互联网感兴趣的人,请举手示意一下。”凌总编话音落下,足足等待了5秒钟,台下仍旧一片寂静,连个举手的都没有。
“很正常,这样的结果我早就预料到了。”
凌总编淡然一笑,继续说道,“我来给大家科普一下,到2000年,北京的互联网网民比例大约是30%。这意味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电子网络信息将会蓬勃发展,而传统纸媒的市场占比将会逐年下降。这也是我们今天会议的主题。”
2000年,我们《晨光早报》将进行两方面的调整:一是重视内容打造,二是提高发行数量。对我们现场的所有人来说,如何提升发行数量和质量是当下的首要任务。尽管我们《晨光早报》目前的发行量在全市仍位居前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工作没有改进的空间。为了应对互联网的冲击和同行的竞争,我们今年将对发行部进行一系列调整。首先,扩大发行队伍,确保全市各报刊亭无死角覆盖;其次,提升发行速度,因为我们做的是早报,时效性至关重要。比如,有些偏远地区,我们的报纸送到摊位时,北京晚报可能已经开始卖了,这肯定不行。
凌总编拿起会议桌上的矿泉水轻轻抿了一口,接着说:“目前我们发行队的办公地点最多能容纳50人,现在接近40人。我们的计划是将发行队伍人员扩充到至少100人,并新增发行人员的工资底薪,暂按每人每月400元发放,这样便能大大提升我们的发行质量。同时,我们还要改进部分配送工具,计划先集中购买20辆摩托车,优先配备给配送直线距离超过20公里的队员。另外,再购置2台面包车,这样我相信我们在配送时效上会有显著提升。”说完,凌总编用目光扫视了下台下所有人员:“这个方案基本确定,大家站在一线工作的角度看看还有没有其他补充意见。现在有三个发言名额,每个发言时间最多五分钟。”
台下依旧沉寂,无人打破这份静默。其实,凌总编提出的提升发行时效,购买摩托车与增加面包车,对于偏远地区的队员们而言,无疑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因为队伍中已有队员为了更快送达货物、节省人力,不惜自掏腰包购入了重庆80小摩托。然而,谈及将40人扩充至100人,众人心中难免泛起涟漪。毕竟,大家依靠的是提成生活,无底薪保障,人数激增无疑会加剧竞争,收入或将大幅缩水,自然无人愿意。
见此情景,凌总编直接点名魏队长发言。
魏队长,晨光早报发行队队长,一位退伍军人,追随凌主编已数载。
他站起身,声音沉稳:“凌总编,对于您提出的发行部改革方案,我深表赞同。只是,寻找如此规模的办公地点,恐怕非一朝一夕之功。”话音刚落,凌主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满,显然未达预期。
正当气氛略显尴尬之际,尤羽的发言打破了沉默。
“您好,领导。我是去年冬日加入发行队的尤羽。领导,我想分享几点个人见解,不知是否可以?。”尤羽的话语如同一缕清风,缓解了会场的紧张氛围。
凌主编微微颔首,示意尤羽可以继续。
“凌主编、各位领导,我认为,假如在报刊配送工具升级的支持下,我们的发行时效与质量定能显著提升。现有团队足以应对这一挑战。”
此言一出,台下队员纷纷向尤羽投去赞许的目光,终于有人站出来为团队利益发声了。
尤羽微笑着补充:“凌主编,我还有个不成熟的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
“但说无妨,说错了也没关系。”凌主编的态度似乎有所松动。
“我建议以天安门中轴线为界,长安街东西分列,将北京城划分为四大区域,每区设立一个发行站,并增设一辆面包车。这样,每日清晨即可同步从新华社向四大站点配送,各区域配送员亦可在站内食宿。如此布局,我相信我们的配送效率与覆盖范围将得到大幅提升,且总体成本几乎无增。”
尤羽言毕,并没有急于落座。他似乎在等领导的一个肯定。
凌主编显然意犹未尽,催促道:“还有其他要补充的吗?”
“凌主编,我就想到了这么多,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见谅。”
凌主编示意尤羽坐下,然后冷笑着对魏队长说到:“魏队长没想到你这发行队藏龙卧虎啊!”魏队长站起来没有说话,很尴尬的点了点头。
凌主编低头在会议记录上迅速书写着什么,随后站起身宣布:“今天的会议就先到这儿,大家先按部就班,随后等待总部指示。”说完凌主编走下主席台,朝着尤羽微微一笑后扬长而去。会场内再次恢复了平静,但每个人心中都因尤羽的提议而泛起了新的涟漪。
回到发行队后,尤羽仿佛一夜之间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以往,他的名字在队伍中不过是个普通的存在,而今却成了大家热议的中心。一时间,尤羽俨然成了发行队的“新闻人物”。
有人对他的提议投以赞许的目光,认为他的想法新颖且富有创意;然而,也有人持怀疑的态度,认为这不过是天方夜谭,难以实现。更有甚者,毫不掩饰地讽刺道,尤羽这是在领导面前“逞能”,无非是为了博取更多的关注与认可。就连一向支持他的好友王志鸿,也对他的想法产生了质疑。
面对这样的转变,尤羽心中五味杂陈。但他深知,无论外界如何评价,他都将坚定地走下去,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与想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