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恩师来京话当年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尤羽身着整洁的西装,面带微笑,站在“墨香居”餐厅的门口,静待他的恩师王铭章的到来。这家餐厅,以其古朴雅致的环境和浓厚的文人气息,是肖月茹专门为尤羽的老师精心挑选的接风地点。
在尤羽的身旁,王志鸿和王明知早已在名为“墨韵”的包间内等候。包间内,墨色为主色调,墙上挂着几幅水墨山水画,与窗外的夜色相得益彰。兰花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为这场接风宴增添了几分雅致与宁静。
尤羽的目光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终于看到了王铭章老师的身影。他快步上前,恭敬地伸出手,轻声说道:“王老师,您来了。请随我来。”
王铭章老师微笑着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他跟随尤羽的脚步,走进了“墨韵”包间。王志鸿和王明知见状,立刻起身迎接,三人一同向老师问好,表达着对老师的敬意与欢迎。
包间内的氛围温馨而庄重。尤羽特意为王老师准备了一系列精致菜肴,既有传统京味儿的烤鸭、炸酱面,也有老师家乡风味的特色美食。服务员轻声介绍着每道菜的特色与背后的文化故事,让这场接风宴更加意义非凡。
王铭章老师看着眼前的美食,心中充满了感动。他看向尤羽三人,微笑着说:“孩子们,你们真是有心了。这样的地方,这样的菜肴,都让我感受到了你们的热情与尊重。我很欣慰。”
尤羽、王志鸿、王明知三人相视一笑,心中充满了对老师的敬爱与感激。他们举杯共饮,为老师的到来而庆祝,也为这份深厚的师生情谊而感动。
席间,王铭章老师的目光充满了关切与期待。他首先转向尤羽,详细询问了他的工作情况。尤羽认真回答,分享了自己在工作中的收获与挑战,以及对未来的规划与展望。王铭章老师听后,频频点头,眼中闪烁着赞许的光芒。
接着,王铭章老师又将目光转向王明知,同样详细询问了他的工作近况。王明知也毫不吝啬地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经历,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解决的方法。王铭章老师听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对王明知的成长与进步表示了肯定。
在了解了两位学生的工作情况后,王铭章老师开始详细讲解学校这一年来的变化。他提到了学校在教学质量、师资力量、校园环境包括学校扩建近况等方面的提升,以及学校在未来发展规划中的愿景与目标。尤羽、王志鸿、王明知三人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点头表示赞同与期待。
在王铭章老师的讲述中,他们仿佛又回到了那段青葱岁月,感受到了校园生活的美好与纯真。同时,他们也深刻体会到了学校在不断发展壮大中所付出的努力与艰辛。
席间,笑声与谈话声交织在一起,氛围融洽而温馨。尤羽、王志鸿、王明知三人不仅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怀与期望,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未来的信心与决心。
尤羽深情地看着王铭章老师,感慨地说道:“恩师,请允许我今后这么称呼您。您不仅教会了我们知识,更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您的教诲。”
王铭章老师听后,眼中闪烁着感动的光芒。他谦逊地摆摆手,说道:“不敢当,不敢当。你们都很优秀,是我当初没有把你们培养得更好。否则,你们现在应该也正坐在大学的学堂里,享受着知识的熏陶,为未来的梦想努力奋斗。”
说到这里,王铭章老师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遗憾。他深知,由于各种原因,他的学生们并没有全部走进大学的殿堂。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
尤羽听后,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明白,老师的遗憾并非是对他们现状的不满,而是对他们未来可能性的期待。于是,他微笑着说道:“恩师,您不必为我们感到遗憾。虽然我们没有全部走进大学,但我们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努力奋斗。我们相信,只要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王志鸿和王明知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尤羽的观点。他们深知,无论身在何处,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只要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梦想的追求,就一定能够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恩师,我想了解点关于班长,薛东明,还有晨梦雪他们...。不知您知道多少?”
王铭章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说道:“尤羽,你们这个班是我带班这些年中最不省心也是最欣慰的一届。想当初你们那么调皮,说实话当时我也很恼火,但我深知你们虽调皮但本质不坏,后来在高高考,我们班考上大学的在全年级中排名第一,当时真把我开心坏了。”
王铭章说着朝王明知看去:“还有你,如果不是你高考期间发生意外,你现在也在上大学了不是?还好,你现在也算是找到了你人生新的起点,希望你俩在外面相互关照,相互扶持。”
王明知点点头,说着举起酒杯:“王老师好,我敬您一杯。感谢您过去对我的教导和指点,我一定会好好工作,绝不给您丢脸。”说完王明知一口喝下了杯中酒。
尤羽连忙起身,为王老师斟满了酒杯,轻声细语道:“恩师,您多吃些菜,饮酒慢慢来,不必着急。”言罢,他细心地夹起一块色泽诱人的烤鸭,轻轻放在王铭章的餐盘里。
尤羽说着也举起酒杯说道:“恩师,我也要再敬您一杯,感谢您的爱护和关照,没有您的关照,就没有我的今天。”尤羽说完也是一饮而尽。
王铭章端起酒杯象征性的喝了一小口,然后夹起盘中的烤鸭。
“尤羽啊,你刚才提起了郭娟他们。自他们踏入大学校门后,各自散落天涯,联系也日渐稀少。郭娟这次高考成绩不甚理想,她在天津读了一个二本金融专业;薛东明倒是考得不错,去了浙江一所医科大学深造;陈梦雪高考后不久,特地来学校找我,说她家人已为她安排好了出国的学业,似乎是加拿大或是澳大利亚,具体细节我记忆有些模糊了。记得陈海龙吗?他平日成绩并不出众,但这次高考却大放异彩,成了我们学校今年唯一考上北大的佼佼者。”
王铭章的话语中带着满满的自豪与喜悦,他真心为自己的学生们感到骄傲。
“恩师,您是否有陈海龙的联系方式?改天我约他出来聚聚,大家叙叙旧。”尤羽听完王铭章的话后,满心期待地问道。
“很遗憾,我并没有他的联系方式,我们偶尔通过书信保持联系。”
“好吧,恩师。如果您知道还有其他在京城的同学,还请您告知我,我会尽力联系他们,让大家在外也能彼此照应。”
“还有啊,恩师,我听说您即将晋升为咱们学校的一把手,大概是什么时候呢?到时候我们一定回去给您庆贺。”
王铭章性格低调,一生行事谨慎,始终专注于教育事业。对于尤羽的询问,他只是淡淡一笑,轻描淡写地回应道:“尤羽啊,此事尚未有定论,你们无需过早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