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人族当兴(四十二)
第65章人族当兴(四十二)虽然华胥那边并不知道历山的具体讨论结果,但这并不妨碍轩辕为自己加封为黄帝的仪式做准备,因为无论他们最终的决定是什么,都并不影响这个仪式的进行。
就算最后的结果是,历山人不能接受轩辕轩辕称黄帝的要求,不送来贺礼承认轩辕的合理性,那也不大可能主动撕破和华胥的盟约,相反最大的可能大概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含糊过去了。
其实这样的结果,轩辕同样是也能接受的,只要历山没有主动且强硬地跳出来反对他登基称黄帝这件事,那就基本上算是达到了他的目的了。
因为有的时候,仅仅只是这样的沉默,就能够达到轩辕所需要的效果了,他要的也仅仅只是毁掉历山氏的唯一正统性这样的东西,他们的不反对就会是最大的支持了。
一旦历山氏对于轩辕的这种行为,没有做出及时而有效的回应之后,那他们的正统性自然就会被质疑了,而且他们现在在九黎的压迫下,一定是离不开华胥的帮助的,这就注定了轩辕的算计可以说是稳赚不赔。
所以轩辕的决定,可以说是无比果决了,在战争告一段落落,回到族内之后,第一时间就开始了筹备这次登基的仪式了,为的就是不给历山太多的思考时间,争取实现利益最大化。
虽然华胥内部又有一些人有着不同意见,觉得轩辕这么做实在是有些大逆不道,有违祖宗之制,妄自称帝,故而对此多有非议。
不过轩辕显然是不会在乎这些的,他现在一门心思的就是为了人族最终的大统而努力就行了,哪管得了这么多的细枝末节呀,不过是些许无知之人的浅陋认知,他根本就不放在心上,时间会证明他的正确性的。
就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下,轩辕准备得还算充分的登基仪式就开始了,而历山虽然没有任何一个足够分量的人来参加这个仪式,但是还是派人来送出了贺礼。
虽然这并没有达到轩辕的最理想猜测,但是总得来说这样子还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结果了,最基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甚至于还略有盈余。
本来轩辕就觉得最大的可能就是,历山氏沉默以对,既不表示反对,也不会流露出赞同,这样子倒也算的上是意外之喜了,所以这仪式举办得也就越是愉快了。
没过多久,这套简陋的登基仪式就结束了,本来嘛,这就确确实实就是个仪式而已整个流程也不过是三步,第一步是念祷词祭祀祖庙先烈,第二步就是正式登基了,穿上代表黄帝之位的黄衣带上平天冠,就算是完了,最后一步也不怎么复杂,就是轩辕在做一番讲话,意思一下就行了。
轩辕本来也没有其他的什么打算,所以这套仪式是要多简单有多简单,这倒是令来的几个历山使者心生不屑,觉得华胥果然不过是暴发户,这种大事也置办得这么草率。
却殊不知历山早就已经落入了轩辕的算计之中了,可惜的是他们可能到死都不会明白轩辕这么做的真正含义吧,终究是认知摆在那里,他们从未想过世界原来如此复杂。
总之呢,这次看起来波澜不惊的仪式就这么平平淡淡地结束了,就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时间就这么缓缓地流淌着。
不过眨眼间就是一晃十年,这些年原本人间的三族鼎立之势到是没有任何的改变,三个部族都在憋足了劲儿的进行发展生产,九黎也不敢轻易地重燃起战火了。
原因无他,这么多年了,华胥和历山的联盟反倒是越发的牢不可破了,双方的关系虽然一开始因为轩辕登基称黄帝一事闹得有些僵了,但是随着在后来和华胥的通商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好处之后,关系反倒是越来越好了。
没办法逐利也是人之本性,既然华胥能给历山带来实打实好处,自然也就没有多少历山人还在乎先前轩辕落了他们一族面子的事了.
不少历山人反倒是觉得现在历山的首领炎帝对历山人的贡献还不如轩辕多,对于炎帝反倒是颇有微词,对于历山的归属感也愈发淡薄了。
而这一切都是在轩辕的掌控之中,他要的就是这样一个结果,等到历山人人差不多对于本身的部族完全失去归属感之后,也差不多就是华胥和平吞并历山的最好时机了,这手段可比战争好太多了。
而历山也是有不少有识之士其实已经看出来了,华胥大概是打的什么主意,就是要通过这种思想上的潜移默化来同化历山人,最后被华胥吞并。
但是知道归知道,他们却是对此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轩辕这就是名正言顺的阳谋,根本就没有任何可疑指摘的余地,总不能说你帮助我的族人变得更好就是心怀不轨,我们就要抵制你吧。
要是真的这么做了,恐怕底层民众的心就更加会偏向于华胥那一边吧,再加上历山人知道归知道,但是他们觉得只要修士不叛变,这历山就垮不了,所以也没有太过在意这件事。
毕竟这个世界里修为和境界才是最重要的,民心虽然能决定不少事,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得看拳头大小,境界高低。
轩辕当然也是知道这样做能起到的效果虽然是有些,但是也起不到什么关键性的作用,没有那种一锤定音的感觉,所以他也压根就没打算靠着这个法子来收服历山。
他这么做,只不过是闲来无事地布下一式散手而已,图谋并不在当下,而在于更远之后的在战胜了九黎的将来,根本就没指望现在就能出什么具体的实效。
而他当下真正要谋划的就是如何战胜九黎了,为此他专门带着一大帮子人一起到历山的族地之中探讨联合进攻九黎的事情,为的就是能说服历山一起发兵攻打。
要说这历山和九黎,那可是世仇了,早在人族还没有分裂之前双方的梁子就已经结下了,这么多年大大小小的征战不休,更是把这种仇恨都烙印在了骨子里了。
几乎每一个历山人都有亲人被九黎杀死的血仇,所以在轩辕主动提起要联合发兵攻打九黎,并且还表示华胥愿意充当主力之后,连同炎帝在内的所有的历山元老都是立马拍板赞成这件事。
双方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当即就开始了商讨起了具体的决策,很快就把这件事定了下来,约定好了究竟要怎么去打之后,剩下的就等着开战了。
很快不过十多日,华胥的军队就已经和历山的军队会和在了一起,足足一百三十万大军压近了九黎和历山的边界线上,大战可谓得是一触即发。
蚩尤当然也是眼睛不瞎,这么大一股人马往自己家来了,他当然不可能不知道,连忙也点齐人马前去对垒,双方在涿鹿郊野,两军摆开阵势就这么隔空对峙了起来。
不过由于蚩尤毕竟是仓促赶来,消耗手下的九黎人的精力有些太多了,以至于士气不怎么高,而反观炎黄联军,却是由于作息得当,士气高涨。
蚩尤见状当然也不可能现在就非得硬碰硬的呀,他吩咐了身边的风伯雨师几句,令他二人开始做法,为九黎的军队争取时间,好休息一下养精蓄锐,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于是风伯雨师就设坛做法,招来一股绵延三百里不断的大雾,笼罩了整个涿鹿,一时间在浓雾之中的炎黄联军辨不出方向,就只能在里面打转。
而蚩尤也不让九黎军队在浓雾外修整,而是让他们进到雾中,化整为零,一边休息一边趁机杀伤一些炎黄联军的士兵们。
这样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大限度发挥了九黎人身强力壮的优势,在这浓雾之中,炎黄联军根本就形不成什么能有效应对的阵法,根本就无力与个体强悍的九黎人相对抗,死伤不轻。
临阵指挥的力牧当然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所以下令联军收束阵型,抱团取暖这样就不至于被九黎人借着浓雾偷袭以至于伤亡惨重了。
但是这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虽然伤亡的确是减少了很多,但是依旧是每天还有不少人被突袭杀死,而炎黄联军能在浓雾之中杀死的九黎人却是屈指可数。
一时间,整个军帐都是愁云惨淡的样子,觉得这次多半是出师不利了,恐怕修士们还好,我们这些凡人多半是不可能活下去了。
而面对这样的问题,即便是聪明睿智入轩辕,也不知道究竟是该如何是好了,也只能苦着个脸,到处看看问问其他人究竟是能有什么办法解决目前的困局。
可惜的是,几乎问遍了所有人之后,都没有得出什么有用的信息,所有的修士都对这大雾毫无办法。
即便是施展法术招来狂风将一片浓雾暂时刮散,没过一会儿就立马被周围的浓雾填补了,仿佛这雾气好像是无穷无尽的一样。
这样的日子不过是持续了不到半个月,联军就已经损失死去了超过三万人了,还有很多负伤的并没有被统计在内,这样的日子可以说是折磨着每一个炎黄联军的人,无论修士还是凡人无一例外。
而这个时候,风后就知道该自己登场了,他其实早就知道该如何破这大雾的方法了,但是为了贯彻自己的算计,他却是一直憋着,等到联军正是最为憋火的时候才跳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一来是为了多给自己赚份功德,实现起以后的谋划也更轻松,二来也是将这股火给攒住劲儿,等到破了这大雾之后,联军发挥出来的实力才会更强。
于是风后就故意不参加例会,等到轩辕召集群臣议事的时候,发现应龙、常先、大鸿、力牧等大臣都到齐了,唯独不见风后。
有人怀疑风后是不是被蚩尤杀害了,轩辕立即派人四下寻找,可是找了很长时间,仍不见风后的踪影,轩辕便只好亲自去找。
当轩辕来到一处刚刚发生过战斗的营地时,只见风后独自一人在战车上睡觉。
轩辕见到这中景象,原本就不怎么好的心情自然是不会还憋着了,生气地说:“这都什么时候了,你怎么还在这里睡觉?不知道现在已经是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了?你还有没有一点华胥右相的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