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1章飞机上的急救,谁说我们是中西结合
第1001章飞机上的急救,谁说我们是中西结合的?(二合一章)
“我这衣服还厚?”方言有些诧异的说道。
廖主任对着方言说道:
“在正午的太阳底下就算厚了。”
这时候在方言他们身后坐着的周秘书笑着说道:
“没事儿我带着有多的衬衫,到时候给方言一件就行了。”
方言听后转过头对着周秘书说道:
“那敢情好!”
“到了香江我再给您买一件。”
周秘书摆摆手:
“嗐,什么买不买的,咱俩还这么客气。”
方言笑呵呵的点点头。
然后说道:
“对了,这趟飞机的人挺多啊?”
廖主任说道:
“不是包机当然人就多了。”
方言恍然:
“原来如此。”
这时候飞机穿越云层,阳光猛地扑进舷窗,没一会儿便晒得座椅发烫。
方言赶紧把遮阳板关了一半。
廖主任笑道:
“那边的太阳就和这个温度差不多。”
方言笑了笑,上辈子又不是没去过,哪有这么严重?
飞机进入平飞状态后。
和上次的包机不一样,空姐推着小车送来搪瓷缸装的茶水,方言接过时发现缸身上印着“为人民服务”的字样,搪瓷釉面下隐约能看见几道细小的裂纹。
就在方言以为服务水准降低了的时候,又发现里面泡的是龙井。
报纸和机型介绍是后面的空姐发下来的。
“现在高度3000米,预计11点抵达广州。”
机长的声音从喇叭里传来,带着金属质感的回响。
机舱众人都开始低声交谈,有人摸出钢笔在《安全须知》背面记着什么。
方言则望着窗外的云海,它们不再是地面上看到的棉花糖形状,而是像被揉皱的棉絮,在蓝天上铺成望不到边的海洋。
云海下面,已经看不到上海的轮廓了。
偶尔也看到的是一闪而过的田野。
三叉戟喷气引擎的轰鸣像远处的闷雷,隔着机身蒙皮和隔音棉,化作持续的低频震动,顺着脊椎往骨子里钻。
和伊尔-18型客机的轰鸣不一样,三叉戟的三台涡轮风扇发动机运转时,客舱里萦绕着类似高压气流穿过金属管道的“呼呼”声。
廖主任这会儿又开始看起了文件来。
方言只好拿出刚才发的东西看了起来。
机型介绍,三叉戟是英国航宇公司设计生产的三发中近程喷气式民航客机,1957年开始设计,1959年投入生产,1962年1月首次飞行,1964年春加入航线服役。
它的基础型装有3台涡轮风扇发动机,两台装在机身后部左右两侧,一台装在后机身内,单台推力为52.2千牛。
华夏在1972年8月与豪克西德利飞机制造公司签署采购合同,购置了6架“三叉戟”飞机,交付时间从1974年5月开始,首批交付的两架“三叉戟”,都交付给民航广州管理局执管。
1975年12月,中机公司再次从英国豪克西德利公司采购了15架新型“三叉戟”,其中也有两架交付给民航广州管理局执管。
这些飞机的型号主要是三叉戟2e和3b。
三叉戟2e,比基本型配备推力更大的发动机,载油量和最大起飞重量有所增加,航程增大,起飞性能有所改善,混合布局可载客115人,高密度布局可载客149人。
三叉戟3b是高密度布局近程民航客机,机身加长,可载客180人,并且在机身尾部增设一台发动机,供起飞时使用,用以改善起飞和爬升性能、在基础型号上,它进一步增加载油量,使航程和起飞重量有所提高。
方言他们这台是三叉戟3b。
然后还有一些更加详细的,方言没有再看了。
继续看起了报纸来。
结果发现今天的报纸好像也没啥值得关注的新闻。
然后他又无聊起来了。
看了下手表,时间还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