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6章乌头附子汤以毒攻毒,慕名黄芪虫藤
第956章乌头附子汤以毒攻毒,慕名黄芪虫藤饮而来(二合一章)
听到方言的话,闫自强追问:
“那么您应该是有办法吧?”
刚才方言说了,治疗难度稍微高点,那意思就是应该有办法。
果然,方言点了点头说道:
“有的,不过需要稍微考虑下。”
闫斌的病因是长期暴露于冷库寒湿环境,导致寒湿邪气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关节疼痛肿胀。
病机是寒性凝滞,湿性重浊,寒湿互结痹阻关节;脾肾阳虚加剧湿邪内停。
根据闫斌的这个症状,结合儿科的年龄特点,治疗原则应该是温经散寒,祛湿通络,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辅以补益脾肾阳气。
方剂方面,方言决定选用外公何休医案里的配方。
那是一个根据《金匮要略》中,乌头汤和附子汤的方剂。
“怪方何”的名头果然名不虚传,儿科这种地方还能用到这种峻烈药组成的药方,确实是让人有些惊讶。
不过他医案里面记载的确实是生效很快,且没有副作用。
所以方言认为自己可以“抄作业”。
更何况,方言怀疑给他们推荐自己的人,应该是外公在国外的兄弟。
所以方言用外公的方子,也可以对他释放自己已经掌握外公何休遗产的信息。
方言想到这里,然后就开始写起了方子。
只见他在纸上写道:
处方:
制川乌3克,炮附子6克,炙麻黄5克,生黄芪15克,炒白芍12克,麸炒白术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小黄姜3片,蜂蜜30毫升,薏苡仁15克,苍术9克,黄芩6克,知母6克。
先煎:制川乌、炮附子冷水浸泡30分钟后,单独煎煮40分钟。
后下:加入其余药物(除蜂蜜)共同煎煮20分钟,取汁300ml。
兑服:药汁温度降至60c时,兑入蜂蜜30ml,搅拌均匀。
剂量: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核心组方逻辑。
君药:制川乌加炮附子。
作用: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炮附子温补肾阳,针对寒湿痹阻与脾肾阳虚。
儿科减毒:
剂量低于成人标准5-9g,且配伍蜂蜜、甘草解毒。
臣药:炙麻黄加生黄芪。
麻黄开腠理驱寒邪,黄芪益气固表,一散一补,既排邪又防正气耗散。
佐药:
炒白芍加炙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制约麻、附燥烈之性。
麸炒白术加茯苓:健脾祛湿,固护中焦,针对儿科脾虚湿困体质。
薏苡仁加苍术:利湿消肿,增强祛湿效果,针对关节肿胀。
使药:
小黄姜:温中和胃,助药力上行。
蜂蜜:解毒润燥,调和乌头、附子毒性。
该方剂配伍特点以温通为主,兼顾祛湿:乌头、附子温散寒邪,麻黄开表,薏苡仁、苍术利湿,符合“寒湿同治”原则。
儿科安全设计:
川乌、附子久煎减毒,蜂蜜、甘草中和毒性。
白芍、白术、茯苓健脾护胃,减少峻烈药对胃肠刺激。
少量黄芩加知母,用来清透郁热,避免寒凉药加重痹阻,针对此前患者反复高热。
方言写完后,金世元和站在他身后的同学们,都一副开眼界的样子。
乌头、附子峻烈药用于儿科,有种“以毒攻毒”的独特思路,方中配伍蜂蜜、白术等护正药物,却又是在峻药轻用,减毒增效。
此方以《金匮要略》乌头汤、附子汤为基础,针对儿科寒湿痛痹,通过温经散寒、祛湿通络、补益脾肾的立体配伍,兼顾疗效与安全性。
优势是能紧扣病机,靠着这些药快速驱散寒湿,改善关节症状。
但是也有风险,就是熬药需严格把控乌头、附子毒性,对于药师是个考验。
不过好在这里是协和,药房的人应该是相当有水平的那种,煎药应该不是问题。
作为专门研究中药的金世元教授,这会儿倒是生起了去协和药房一探究竟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