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零二章结束回国
——————接下来的时间,四人又谈论了好多问题,终于在天黑的时候才分离。赵国皇宫那间破败的小书房,还是熟悉的人——老太监和华帝。
还是熟悉的动作配方——老太监正在弯腰挑灯,华帝正在认真的读书。
过了许久,一直等到华帝放轻松打哈欠的时候,看太监才开口问道:“陛下……乏了吗?”
华帝摇摇头,“朕再看一会,对了,启国急匆匆返回的原因查清了吗?”
“回陛下,启国急匆匆的回国,极有可能是因为张志远那名青年。”
“哈哈……”华帝开朗笑出声,“启国使团的人也意识到那名青年的不凡之处了。”
“是呀……”老太监跟着轻轻微笑,“接下来的时间,启国极有可能对那名少年展开疯狂的追杀,因为启国牧国战争的时候,这少年出了极大的风头。”
华帝仰天看着房顶怔怔出神,过了好一会才说道:“如此诗才,如果真的被杀了,难免有些可惜。”
“陛下这是爱惜人才了?”
“如此诗才,谁能不爱惜,他讲的那些诗,朕前所未闻,意境深沉,都是些是不可多得的好诗。”华帝说完,转而问道。
“对了,牧国众人是否已经离去?”
老太监轻皱眉头,有些犹豫,看那模样,似乎是不知该不该开口。
但他这幅模样已经完全落入到华帝的眼中,于是华帝询问:“有什么问题还需要瞒着朕吗?”
“老奴不敢!”把太监慌忙跪下,不停的重复着不敢。
“那就赶紧说来,给朕听听!”华帝的语气平淡,但不可质疑。
老太监像下定了决心,抬头说到:“启禀陛下,牧国使团众人今日离开朝堂之后,并未直接返回牧国,而是走到了皇宫的边角处,会见了一位神秘人物。”
“这位神秘人物,就是皇后娘娘……”
老太监本以为自己说完之后,华帝会庞然大怒。但出乎他的意料的是,陛下平淡的很,仿佛早先知道一样。
华帝轻轻摇了摇头只回了一句:“朕知晓了,这件事不要四处宣扬,更不要让大臣们知道。”
“是……”
老太监应声退去,留华帝一人在这寂静还有些破败的小书房里。
其实他是有些气愤的,但转念一想,自己的皇后就是牧国的公主,即使见一面那又如何?
只要他们不商讨不利于赵国的话题,不宣扬一些推翻赵国统治的言论,那自己就认他们去吧。
而原因也不单单仅凭于此,最主要的是——牧桑枝乃小皇子和小公主的母亲。
并且那名叫张志远的青年,是实际上,赋予小皇子和小公主姓名的“先生”。
自己答应好的奖赏,这次也没有兑现,待日后如果有机会,定要给那名青年。
又过一天的时间,今天清晨是牧国使团众人离开赵国的日子。
雷鸣在内的多位使节们,他们精心打扮,穿上了华丽的官服,早早的便排在了赵国朝堂的殿外。
张志远无精打采的跟在后面,昨天夜里他并没有休息好,当临近深夜的时候,不知道地灵根和火灵根搞什么幺蛾子,突然间暴躁起来。
不论他怎么压制都压制不下去,最后不得已只能任他们折腾,这过程一直持续了三四个时辰,才堪堪停下,归于平静。
至于折腾后的结果,他查找了半天也没有查找出来有什么变化。
“陛下驾到!”
老太监的声音响起,一波传着一波,在这空旷的朝堂前悠悠的回响。
很快朝堂龙椅上,华帝的身影便出现。
大臣们行跪拜礼之后,陆续进入朝堂,今早议事第一件,就是和牧国使团众人告别。
“雷鸣,朕让你带给牧国昭帝的口信,莫不要忘了。”华帝和蔼的嘱咐道。
雷鸣下跪,斩钉截铁回答:“请赵皇放心,我一定将口信转达给陛下!”
华帝点了点头,又看向认识王秋依,“牧国京都才女,这是朕今天清晨才得到的信息,果然是虎父无犬子,令尊为仁学大家,有声弹幕国学室之位,仁义之道造诣颇深,朕甚是佩服,汝也莫要忘了替朕向令尊问好。”
王秋依点了点头,恭敬的回答应下。
接下来,华帝又将目光看向了张志远:“自你牧国使团来之时日,朕觉得你一刚刚成年的小子,能起到什么作用。但后来看来,是朕目光短浅了……”
“不论你所言真假——是否真的有那盛唐时代,和那些诗仙等称谓的诗人,反正自打今日起,赵国境内所有文人学士将对你敬重有加!”
“不单单是因为你的诗词造诣,还有你赋予了两位皇儿名字!至于朕答应给你的奖赏,你现在尽可以提,也可以待日后再来领取。”
张志远很惊讶,没想到在这朝堂之上,华帝还能提到自己,他有些受宠若惊,慌忙的回应道:“多谢华帝赞赏,那些诗词确实非本人所作,广为传颂的话倒是可以,但请不要加上小子的名字。”
赵国大臣们相视对应一笑,华帝的嘴角也浮现出淡淡的笑意。“这个要求怕是不能满足于你了……”
“嗯?”张志远感到疑惑,想要询问为什么?
可未等他开口,华帝继续说道:“你所作的那些诗词,昨天就已经流传出去,今日,估计全京城的人都知道了牧国使团张志远,是一名在世小诗仙。”
“嘎……”张志远愣在原地,说实话,他真没有想过凭借这些诗词而出名,可现实偏偏造化弄人。
因为这些诗词,他在京城已经名声大噪。
张志远心中不断的告罪:“李白老大人,杜甫老大人,您大人有大量,小子当真不是刻意想要抄袭,只不过借您们的诗词一用,谁曾想让人始料未及的,他们竟然把我当成了诗词作者。”
“不过这也侧面验证了——你们老人家的诗词,那是真的牛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