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救人 - 歌仙 - 和你唱山歌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歌仙 >

第三十四章:救人

赵艮对刘善云施个礼说:“刘二哥说得对,赵某多谢刘二哥指点!”又对刘家兄妹说:“赵某告辞!”说完就回去了。等赵艮走后,刘善花问:“哥哥,你还是认为李隆基会派大军来?”

刘善云说:“很有可能的。”

刘善花说:“你呀,就是凡事专门往坏处想,就不能想点好的。”

刘善云说:“我也想往好处想,我还想着这天下啥时候重开尧天舜日,种田可以不交租、不交税呢,但那可能吗?”

自从盘古开天地,历经三皇治世,一直到尧舜禹汤,天下都没有找农人收租、收税这回事。

武王伐纣以后,周天子登基,在井田制的政策下,产生了大量的私田,解放出大量的生产力,形成了“地主——农民”这种生产力结构,由地主把私田租给农民,向农民收租。

在当时,这是一种很先进的生产力结构。

由于那时候的度量衡没有统一,租率不平衡,造成很大的社会矛盾,卫侯率先发明了收税这种办法,来治理租率不平衡带来的矛盾,对高租率的地主收税,试图强逼地主降低租率。

周天子及各诸侯纷纷效仿。

结果高租率的地主为了不减收,把应交的税收也转嫁给农民,社会矛盾越来越大。

按理来说,收税既然没有起到预期的治理效果,这样的政策就应该取缔,但是周天子和诸侯尝到了收税的甜头,就把收税这件事也保留了下来。

后来秦始皇灭六国,作出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千秋伟业,才消灭租率不平衡,但没有取消收税。

收租、收税这件事就一直延续下来,每个朝代,租率、税率都不同,最高的是北朝,当时北齐、北周发明了二担租,为天下之最。

北朝未一统天下,北齐、北周都是田亩少,总收成少,收二担租,就是名副其实的敲骨吸髓。这事太过缺德,所以国祚短暂,很快被改朝换代。

前隋下调租率以后,初唐武德四年,李渊因为施行均田制,有足够的田亩保障总收成高,才敢恢复二担租这样的高租率。当时为了刺激生产力,均田亩数以外的开荒收成是不用交租税的,要不然哪怕总收成高,收二担租的话农人都会造反,就跟后来的李显时期那样,逼到农人必须用开荒不用交租税的收成,来给短缺部分的均田亩数交租税,引发很多农人投军反唐。

史上除了秦始皇自称“四三皇,六五帝”,其他皇帝可不敢有这么大的口气,一个个不敢以三皇自比,只敢以尧舜禹汤自比,养着一些御用文人当吹鼓手,常说当今皇帝尧舜禹汤,当今盛世尧天舜日。然而究其实际,从来没有哪一朝皇帝做到尧舜禹汤那样不收租、不收税的。

而不交租、不交税,是天下农人的向往,也是社会大众的向往。不交租税,意味着支出的减少,生活成本的降低,日子肯定会过得更好。

刘善花说:“怎么不可能?就算我们这代人手上不可能,后代人手上也有可能,谁知道百千年以后,这天下会怎么变?没准到时候这天下,皇帝和土司等大大小小的财主全都没了,种田自然就不用交租、交税了。”

这简直是一语成谶,一千多年以后,以皇帝为代表的地主群体全部陆陆续续地退出历史舞台,此后不久,农人种田不但不用交租、交税,还能拿到官家给的补贴。

刘善云摇头说:“千百年太久,我们可活不到那时候,起码在我看来,我们这代人手上,还是要交租、交税的。”

刘善花说:“这倒也是。”

刘善云说:“李隆基要是派大军来,这事可就有得玩了。”

刘善花说:“如果他派大军来,那我们就陪他玩个痛快。”

兄妹两个说着话,卢峰又来了:“刘二哥,刘三姐,张北家里出事了,老伯叫我来找你们,说是只有刘三姐才能救人。”

刘善花问:“救什么人?”

卢峰说:“我们边走边说。”

刘家兄妹说:“好。”跟着卢峰一起去张北家。

路上,卢峰说起了事情的经过。

张北是个书生,连举茂才的资格都没有,认为土司花钱开办的学馆差劲,就把孩子张茂送到宜州城里,在官办学馆读书。

这一次闹民变,牛画藤躲在宜州城里避难,就住在官办学馆,把气撒在张茂头上,找个机会把张茂打个半死,还动用关系把张茂从官办学馆开除了。

张茂被抬回家以后,张北赶紧去请郎中,结果郎中仔细检查过伤势以后说,张茂伤到的是龙蹊经,一般是没得治的,除非可以弄到龙鳞和龙血,才可以治好。

老农就跟郎中说:“刘三姐养了一条龙,我叫人去叫她来,跟她说一下,看看能不能弄块龙鳞,放点龙血。”就叫卢峰:“你跑得快,帮我去叫下刘三姐或者他哥哥。”卢峰就来叫刘家兄妹了。

张茂是老农唯一的孙子,刘家兄妹也挺理解老农的。来到张北家里,还没有进门,卢峰就喊:“刘三姐来了。”

老农马上出来,刘善花一进门就问:“老伯,现在情况怎么样了?”

老农说:“郎中还在屋里,就等你了。”

刘善花马上进屋,看到张北陪着郎中坐在张茂的床边。刘善花喊一句:“张大哥。”

张北答应一句:“刘三姐,你可算来了。”马上对郎中介绍:“这就是刘三姐,她养着一条龙。”

郎中说:“我也听人说起过,有个刘三姐养了一条龙。只要她肯给块龙鳞,放半斗龙血过来,张茂这孩子就有救。”

这时老农也进屋了,问刘善花:“孩子,行吗?”

刘善花点点头问:“龙鳞我家里就有一块,几天前刚从龙身上剥下来的,可以用吗?”

老农看向郎中,郎中点点头,又说:“还要半斗龙血,等把龙鳞磨成粉,用龙血调匀,喂张茂吃下去,好好休养一阵子就没事了。”

刘善花说:“我先去把龙鳞拿来。”又一溜烟跑回家,搬了一乘楼梯搁在山墙上,爬上去把龙鳞瓦拿下来,连楼梯都没有放回原位,就拿着龙鳞跑到张北家里来,把龙鳞交给老农说:“老伯,给。”

老农接过龙鳞,递给郎中,又去拿个大木桶递给刘善花,叫刘善花:“拿去装龙血。”

刘善花接过大木桶,转身就要走,郎中又叫:“等一下。”

刘善花问:“还有什么事?”

郎中说:“龙血要越新鲜,效果就越好,所以你先别急着去,等我先把龙鳞磨成粉,你再去放龙血过来,那是最好的。”

刘善花就留下来,等郎中的吩咐。

郎中打开药箱,从药箱里拿出来一副平日里磨药粉的小磨,直径才半尺,把龙鳞放进去磨。磨了好久,才磨出粉来。

随后,郎中才说:“现在可以去放龙血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