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古代顽固爸爸祭灶
“二十三,糖瓜粘。”祭灶是从古至今都流传下来的一个习俗,人们认为灶王爷在二十三这天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
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而且在除夕夜的时候,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腊月二十三的晚上,要把灶王爷和祖宗的画像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不过,祭灶时要把关东糖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让灶王爷别说坏话,也就衍生了“二十三,糖瓜粘。”的俗语。
古代的仪式感真的非常的强,每个日子都有很大的礼节,榕泽这还只是一个普通百姓家,穷,都这么的繁琐,要是什么高门大户,恐怕要走的流程还更加的多。
还别说,从古至今过年都是要花钱的,榕泽有时候都怀疑是不是一年到头挣的钱都花在这上面了,现在才二十三,还没开始过年,这每天都要花钱去买东西,而且还是必需品,家里都找不到替代品。唯一比较欣慰的就是不需要给红包,就算亲近的人家给,也就那么点钱,完全可以接受。
反正不管是什么节日,都是祭祀、祭祀,先把所谓的神仙以及过世的祖宗喂饱再说,这就导致有买不完的香烛、神烛、疏文、贡品,而且你还只能去买,咱家完全没法弄出来,别说,这年头大家普遍都是大字不识,但这要买的文章却也不少。
榕泽就被陈桂花打发出来买这些东西了,家里也就榕泽比较清闲,儿子、儿媳都是很好的劳动力,小的那些就不用考虑了,所以,最后就是榕泽了。
这些东西都挺好买的,香烛、神烛、贡品也没什么差别,倒是这疏文,引起了榕泽的兴趣。
这里的疏文要采用黄纸红笔书写,而且还包含了各家的姓氏,所以购买的人需要挑选好自己想要的之后去由掌柜的填上自家的姓氏。
“喜逢良辰吉日,备足钱银元宝及饼糖饮料贡献一桌,敬祭宅神。以灶君老爷为首的宅神、财神、喜神、福神、贵神、门神胡爷、炕前妈妈、灯官菩萨、抱囤神、床头神、赠福神、送生娘娘、青龙、白虎、串宅老母、天静小姐、洋沟巫道等有关神家前来一同入席赴宴。宴后保佑李家全家老少、子孙后代,人财双兴旺,四季发财源,各行各业都兴隆。”
这就是榕泽选择的疏文了,很好,看起来一大串一大串的名字,好兆头。
晚上祭灶才是大头,榕泽真的是被这一套一套的东西弄昏了头。
第一步是罗列香炉、神烛、疏文、贡品等于神位前。榕泽自家肯定是没有这东西的,但那也不要紧,直接在厨房的东向或北向设临时神案,如果是实在困难,直接在灶前就可以。
第二步就是在神位前点燃神烛。
第三步为点燃线香三炷,以左手上香,这其实就是一种说法,觉得右手是邪恶的,榕泽也不知道是哪路神仙的说法。然后以右中左的顺序依次上香,上香的时候香要插直,火头要平,三炷间距不过寸,俗谓“过寸神不信”。
第四步其实是请灶君,但因为家里没有这,就省了一步。
第五步其实就是茶献、酒献,而且二者的顺序都不能出错。
第六步就是宣读疏文了,因为家里没有人识得这些字,榕泽倒是大部分都认识,加上在店里问的,基本上都会读,但也不能暴露了啊。所以这一步直接和第七步合并了,也就是所谓的化疏,就是将疏文烧掉。
第八步就是烧纸钱了,等到香火完满,可以将灶台的东西撤掉。
其实祭灶做的吃的并不多,也没太多的忌讳,就是这个祭灶的流程真的是严格执行,而且流程不可以出错,否则是大忌讳。榕泽站在最前头,一通忙活下来感觉很累。
等到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还觉得自己头晕眼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