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日本的黑社会(2) -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 - 雾满拦江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2章日本的黑社会(2)

第22章日本的黑社会(2)

袁世凯的亲弟弟已经出面揭发举报了,其犯上作乱的狼子野心,已经是路人皆知,再经媒体这么一报道,如果朝廷不立即采取行动的话,往最轻最轻里说,那也是对人民群众忠君爱国热情的一次打击……群臣汹汹,大为物议,袁大头屁股朝天蹶着,脑袋瓜子贴地趴着,听着同事们对他们的工作评价和总结。

意见很快形成了一致。

鉴于袁世凯所犯的严重政治错误,大臣们拟定出三条处理意见。

意见一:现在就杀头,赶早不赶晚,现在直接将袁大头推出午门问斩,也省了再耗费高昂的行政司法成本,多事之秋,能节约点就节约点吧……

意见二:先下狱,袁世凯这厮已经成为了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反面典型,就这样杀了他,太可惜了,要先在全国展开揭批袁世凯国贼罪行的大批判,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个国贼的真面目,有利于团结大多数人,孤立极少数不法犯乱者……

意见三:削官去职,也就是开除公职,朝廷也不是一点道理也不讲的,惩前毙后,治病救人,之所以要严肃处理袁世凯,目的无非挽救落水同志……

三条意见,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作用,究竟哪条更合适呢?

这就要看慈禧太后的决定了。

慈禧太后脸色冷肃,那双冰冷的眼睛残酷而狠辣,死死的盯在袁世凯身上。

传旨!

慈禧太后吩咐道:

外务部尚书著袁世凯补授,钦此。

群臣大放悲声。

这他妈的,还讲不讲道理了?袁世凯这个家伙的罪恶与阴谋暴露一点,他就升一次官,小暴露小升官,大暴露大升官,莫非慈禧太后的脑袋里,被袁世凯这个家伙灌进了屎去吗?

群臣不忿,冒死再奏。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袁贼趋避之。

拼了!

见群臣反对意见过于强烈,慈禧太后眼皮眨了又眨,只好做出让步:

传旨:

大学士张之洞,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均著补授军机大臣。钦此。

群臣立即闭上嘴。

不再说话了,不能再提反对意见了。首次反对,把袁世凯弄成了外务部尚书,二次反对,把这个家伙弄进了军机处,再反对下去,闹个不好,说不定慈禧太后一急眼,干脆把袁世凯立为皇帝,那却如何是好?

看这老太太瞧袁世凯那眼神,说不定她真的打算这么干……

没人弄得清慈禧太后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其实这药再也简单不过的了,杀了袁世凯,你能找出一个有本事给这大清国立宪的人吗?

找不到,就得用袁世凯这个混蛋!

慈禧太后是真的没有办法啊。

难道就没有人能够制服袁世凯这厮了吗?

有!

他来了!

远自东洋,意气风发,挟日本列岛之海风,欲制袁贼于必死之地。

张一鹏!

(6)小人物搞掉大知府

话说那张一鹏,生得五官清秀,模样周正,更有那一双眼睛,清澈纯净,不染尘埃,泉水一般一望到底,让人看了顿生自惭形秽之心,端的是一个优秀的大好青年。

眼见得时下里出国热,有出息的年轻人都公派出国,去东洋去西洋,学上个一年半载,再回来身价就非同一般,各地督抚只要见到留学生,就爱才如命的招揽过去,张一鹏也考虑是不是出国。

于是他就去找知府李丙吉借钱,李丙吉对少年张一鹏的志向表示了嘉许,并赠送三十元钱——与湖北立宪派头子汤化龙支援革命党人的二十元钱相比,李丙吉这应该算是大手笔了。

可是三十元钱哪够出国?

张一鹏心中大为恚怒,就拿这三十元当路费,去直隶总督衙门找自己的哥哥张一鏖,这张一鏖却是有点来头,他和阮忠枢同为袁世凯的左右手,实际上是左右二秘书。那阮忠枢便是爱上名妓赵熙官,后由袁世凯替她赎身撮合的,而这张一鏖,同样也是受过袁世凯恩惠之人。

张一鏖给弟弟张一鹏弄了一个公费名额,张一鹏就意气风发的踏上了求学强国之路,到了日本,甫一下船,恰见宫崎寅藏亲自撰稿的《大革命家孙逸仙》正在学生之中广泛流传,学生们吃饭睡觉,讨论的都是这件事。见此情形,张一鹏心念一动,也模仿着写了篇《大革命家李丙吉》,然后自己花钱印刷,也四处散发起来。

未几,学生们仰慕的革命领袖,除了孙逸仙之外,又多了一个李丙吉。

遂有正在国内活动的党人纷纷登门,有的要求李丙吉提供武器,有的要求李丙吉赞助经费,还有的建议李丙吉出任人体炸弹一职,要求他借金殿叩拜慈禧太后的时候,身上绑上炸弹,来个鱼死网破玉石俱焚……

李丙吉惊诧莫名,不晓得自己好端端的在家里呆着,怎么就被革命党引为同类了。直到有一个日本留学生归国,回来后说起那张报纸,李丙吉这才恍然大悟:

有人暗算他!

可是这人却是谁呢?

就是打死李丙吉,他也不知道这是清纯少年张一鹏玩的花样。

事情麻烦了,李丙吉急急上书朝廷,解释这件事情,他的奏章到了北洋大臣袁世凯外,正好被张一鹏的哥哥张一鏖见到,顺手拿到洗手间揩腚用了。

此后李丙吉几次上书解释,全都被张一鏖擦了屁股。

事实上,朝廷压根顾不上管这闲事,要知道,在清室权贵眼中看来,革命党无非不过是无官无职的立宪派,立宪派无非不过是有官有职的革命党,都是打着强大国家的旗号,无非不过是想要瓜分人家爱新觉罗家族的产业罢了,这事慈禧太后心里最清楚,所以她才无奈立宪。

瓜分就瓜分吧,只要给爱新觉罗家里留点糊口就行。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