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北洋的敌人(1) -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 - 雾满拦江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56章北洋的敌人(1)

第156章北洋的敌人(1)

01中国人只认权力袁世凯与自己亲手栽培的北洋重量级人物段祺瑞、冯国璋关系日渐疏远,甚至走到了刀枪相见的险路上,症结就出在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身上。

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赴德国养病,德皇威廉闲极无聊,把袁克定请到皇宫吃饭,向袁克定强烈推荐君主立宪制,并密授机宜,曰:中国若想强大,就必须要把军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家之手,这是关键性问题,绝不可以马虎的。

袁克定回来后,就立即向父亲作了汇报,袁世凯哼哼哈哈地听着,并不表态。不表态,是因为这个态没法子表,恢复帝制这种事,是只能做,而不能说的。

于是袁克定向父亲请求,他要搬到北京西郊小汤山去居住,先调研调研再说。住进小汤山之后,袁克定立即派人去请杨度前来。

杨度,纵横家王闿运门下高徒,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早年留学日本时,他是学生会总干事,只因不赞成孙文革命,主张君主立宪,好险没让鉴湖女侠秋瑾给剁了。虽然没死,但杨度拒不加入同盟会,于是秋瑾并陈天华掀起罢课运动,意图逼迫杨度就范,却不承想杨度逃之夭夭,最后胡汉民与汪兆铭又主张复课,导致陈天华投海自尽,秋瑾则怒而归国。

总而言之,杨度这个人,属于典型的那种他不惹别人,别人却非要惹他的类型。只因这厮学问太大,名头响亮,在当时乃至很长一段时期中,影响力无远弗届,甚至远非他的老师王闿运所能比拟。

其实,杨度也可称得上时运不济,他虽然主张君主立宪,奈何在当时却无人响应,兼以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皇权专制,这让杨度好不冷落。偏巧杨度家里又出了点儿小麻烦,跟他的小妾闹翻了,耳根子尚未清净,老师王闿运抱着棉鞋大被周妈进来了,从此和杨度挤在一起睡。那王闿运已是老头了,却每天不顾场合地和周妈调情,杨度看在眼里,听在耳中,想来痛不欲生的感觉,一定是非常强烈。

这时候袁克定有邀,杨度大喜,立即借机逃出家门,到小汤山吃饭。

袁克定首先开口:久闻杨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果然是人中龙凤,仪表非凡。

杨度:哪里比得了袁公子,德国话说得比中国话好,英国话说得比德国话好,人说袁公子是文武兼备,我看公子实乃龙凤之姿啊。

袁克定大喜:那么先生看来,这个共和制,是否适合我们中国?

杨度道:袁公子啊,你不提这事儿还好,提起这事儿来,我就伤心啊。跟你说实话吧,中国最适合的,就是君主立宪制。为啥呢?这是因为中国人啊,思维比较原始。啥叫思维比较原始?就是思考局限于具象化、表面化与形式化。什么叫具象化呢?说白了就是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必须要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所以中国人啊,有个喜欢扎堆的毛病,什么地方人多,他就往什么地方跑,为啥呢?因为他的大脑比较具象化,一看到人堆,就莫名其妙地兴奋。那么什么叫表面化呢?表面化就是说中国人因为逻辑思维能力匮乏,举凡思考问题,无法深入到本质,只能在表面上来来回回打转,具体表现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比如看到劳力阶层拉车,富有老板坐车,就感觉到世道不公,就废除人力车,以为这样老板就不能再压迫劳力了。可结果怎么样?结果就是劳力拉不到活,吃不上饭,活活被饿死了。再说啥叫形式化呢?形式化就是走过场,比如现在倡导男女平等,于是立即召开各种会议,会议上慷慨激昂,高呼口号:男女要平等,妇女半边天。口号喊完了,回家照样是揪住老婆就打,说的和做的,完全是两套。为啥是两套呢?因为他只知道走过场喊口号,却从来没有思考过。袁公子,你想啊,如这般思维停留于原始时代的国民,他们的表现,又会是怎样呢?

袁克定:啊?会怎样呢?

杨度:这样的国民,就会不重视人的能力,见到真正有能力的人,就极力诬蔑打压。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无法也不肯接受别人比自己能力更强的现实。这样一群人你让他们共和,他们就瞧你不起,跟你抡枪杀人放火。你看看孙文,他明明没有任何行政能力,却死活非要跟你爹较劲。为啥孙文要跟你爹较劲呢?就是因为孙文的思维局限于表面化,不知道如何治理国家,那真叫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细说起来是千难万难。孙文把事情看得太容易,所以才会凭空认为他比你爹更强。他也不说想想,如果他孙文真的有能力,世界上这么多国家,岂会找不到个支持他的?可最终他只能被日本人利用来祸乱中国,说到底,这都是共和惹出来的祸啊。

袁克定击掌拍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杨先生,那么你说,为啥中国适合君主立宪?

杨度道:不是已经跟你说过了嘛,中国人因为思维比较原始,永远不会认识到思想的价值,也不愿承认别人的能力,能够让他们屈服的,只有权力。只有在君主立宪的情形下,由君主授权,老百姓才服气,才肯听你的话,才肯接受你制定出来的规矩和规则。你说,有这么多的好处,难道中国不应该推行君主立宪制吗?

袁克定猛地一拍大腿:应该,应该,真是太应该了。那杨先生,如果我们为了国家民族计,废共和而实行君主立宪,那应该怎么个做法好呢?

这个事……杨度皱起眉头,苦苦思索,突然间他面露喜色:袁公子,我想起一个人来,有他出马,则君主立宪,易如反掌。

袁克定急问:先生快说,那人是谁?

要知道那人是谁,有分教:师徒合伙搞乌龙,万里神州起刀兵。最是多情小凤仙,锅炉房里度余生。正是杨度说出此人名字,洪宪帝制才被搞得凸出于地平线,让民国的乱局,彻底乱到无法收拾之程度。

02别人犯蠢是你的机会

听袁克定问起,杨度笑着回答:

说起这人,那可是大名鼎鼎,

他也曾,金銮殿上论策术,天子闻言喜又惊。

他也曾,戊戌年间大变法,欲杀慈禧事未成。

他也曾,檀香山上搞集资,敛财无数妙手空。

他也曾,铁笔一支扫天下,保皇革命在东京。

他也曾,仰天长啸出荆门,少年中国高歌鸣。

他也曾,修佛论禅说黄老,学究天人造化通。

他也曾,孙文求之而难得,孤独一叶自飘零。

他也曾,发起组建进步党,领袖人称梁任公。

听杨度讲完,袁克定哈哈大笑:原来是梁启超梁任公,好好好,你推荐的这个人不错。梁启超一代宗师,名成天下,中国最优秀的天才军人蔡锷,就是梁启超的关门小弟子。而且梁启超是老资格的保皇派,跟孙文那伙人水火不容,孙文暴力叛乱,而梁启超和他的进步党却始终维系国家统一。好,我马上请梁任公赴宴,为了表示隆重,还要专门发下请柬。

话说那梁启超,是一个闲极无聊,爱瞎琢磨事儿的人。早在辛亥革命之初,他就瞎琢磨一气,想施展妙手空空之术,布局天下,以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士官三杰为班底,欲一举拿下大中国,不料事情不成,梁启超急忙逃回日本。此后共和革命成功,他老兄翩然返回,组建了进步党,每天拉选票弹劾官员,玩得极是开心。

此番接到袁克定宴请,他欣然来到。入座后与杨度、袁克定两人顺嘴瞎扯,正扯之际,袁克定试探道:近来舆论都说,共和制度不适合中国,先生有何高见?

这个……梁启超的脑瓜子霎时进入到高速运转状态,他在想袁克定问这话,是啥意思?到底啥意思?应该不会是吃饱了撑的吧?他可是代表了他爹袁世凯的政治态度啊,嗯,这里边有事,我先留个心眼,别让他把我的底儿套了去。

于是梁启超若无其事地回答道:我生平只研究政体,很少研究国体。

梁启超这句话,等于彻底把门封死了,杨度和袁克定都不好再就这个话题说下去,于是大家不欢而散。

回来后,梁启超悄悄派人找来自己最得意的关门弟子蔡锷将军,把门关好之后,贴在蔡锷的耳边,嘀嘀咕咕说了好一阵子话。

蔡锷听了,乐不可支,忍不住大笑起来,然后敛住笑声:老师,你前几天还骂孙文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必然不会有好结果。现在咱们也这么个搞法,你看这是不是……嗯,有点儿太缺德了吧?

梁启超气道:傻孩子,老师不是给你讲过达尔文的进化论吗?知道什么叫适者生存吗?小蔡啊,你听老师的没错,人要想在这世界上混出名堂来,只有本事是不成的,还必须要有机会。可机会这东西,九成九是别人因为愚蠢为你带来的,而自己创造机会的可能,实在是微乎其微。如果你不在别人犯蠢的时候,快推他一把,那么你就会失去机会,明白了吗?

蔡锷笑道:老师,我明白了。

03要脸还是要脑袋

梁启超不愿意掺和,却偷偷躲在幕后布局。袁克定只好再琢磨新的人手,他顺着人头拨拉过来拨拉过去,猛地发现了一个人才:

交通系之大魁首——梁士诒。

说起这梁士诒来,端的非同小可。此人于戊戌变法失败后,曾和杨度一起参加了朝廷举办的经济特科考试,杨度考了第二名,而头一名就是这个梁士诒。

正是因为考了头名,梁士诒引起了军机大臣瞿鸿机的警惕,瞿鸿机一研究:嗯,这孩子名字叫梁士诒,啥意思呢?为啥要叫这么个名字呢?嗯,对头,戊戌乱党的头子梁启超,也姓梁,而乱党的大头子康有为,字祖诒,也就是说,梁士诒这孩子,他长了梁启超的头,和康有为的尾巴,这可了不得,这可不是小事,我得赶紧向慈禧老太后报告。

于是瞿鸿机上书:启奏太后,可了不得了,你看经济特科第一名梁士诒,其人梁头康尾,其心可诛啊。

让瞿鸿机这么一搅和,梁士诒当时就被气得哭了,说:我梁头怎么了?我康尾又怎么了?这是我爹妈打小给我起的名字,那时候康有为和梁启超还没混出名堂来呢?凭什么就因为这事儿要修理我?

有人劝梁士诒:傻孩子,你快点儿逃吧,万一天威震怒,圣旨下来,你逃都来不及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