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果汁 - 大明:什么弃婴?那是老朱家皇孙! - 天焚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96章果汁

朱元璋在皇宫里念着朱雄瑛,朱雄瑛自然也没把自己当那高墙里的好爷爷。“怀瑛!”徐景瀚汗水淋淋地从前院跑了进来,刚才出去一趟,差点把自己给晒坏了。

“好热啊!”徐景瀚吐着舌头。

朱雄瑛瞬间十分不友好地想到某种哺乳动物……

徐景瀚没看出来朱雄瑛在想什么,只是自顾自地找了一把蒲扇扇风。

“好热啊,外面太阳实在也太毒了些。”

朱雄瑛从屋子里走出来,看了一眼瘫在藤椅上的徐景瀚,好心地递给他一块湿了水的手帕。

徐景瀚大手大脚地接过来,随便在脸上抹了一把,就把帕子扔到桌上。

朱雄瑛深深地剜了他一眼,捡起手帕,心想不给这个臭家伙自己研制好的“宝贝”了。

徐景瀚总算感觉凉快了些。

“怀瑛!你在做什么啊!怎么的跟个大姑娘似的,也不出门。”徐景瀚边说着边站起身来往屋里走。

朱雄瑛正在屋里捯饬,听到徐景瀚说他是“大姑娘”,脑门上暴起青筋,但也懒得跟他计较。

徐景瀚说了好几句话,朱雄瑛也没回他,便悻悻地住了嘴。

到了房里看到朱雄瑛在倒腾一个盒子。

徐景瀚好奇地凑过来看:“你又在做什么?”

“做冰。”

“做冰?”徐景瀚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明代崇武年间也已经有了“冰”这个东西,但是像他们这样的王公贵族夏季酷暑的时候用的冰都是有专门的人送到府上来的,不会自己制冰。

朱雄瑛其实早就在偷偷琢磨这件事情了。

说起“冰”这个东西来,由来已久,也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

在封建时代,古代日常生活中用的冰,绝大多数都是天然冰,用来夏季解热或是,制作食物,保存食物等等,和现代“冰”的用途差不多。

说到古代吃“冰”这件事,那就不得不提一下近代那位把持晚清大权四十多年的“老佛爷”。

这位老祖宗的一大爱好都是把青胡桃砸开后“浇上葡萄汁,冰镇了吃”。

在《五杂俎》里“冰”记载了明朝万历初期的北京的冰,众多水产品例如海产鱼类,虾,螃蟹等等,在民间看来都是珍品,对比起那些猪牛羊等这些常见的肉类,海产品价格差的可不只是一倍两倍,一些穷苦人家估计三年两年都看不着一块鱼肉。但是后来断在短短不到二十年的时间,由于海上事业的蓬勃发展,捕捞海产品已经不是难事,捕捞上来之后也可以将海产品保存下来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

由于市场上的海产品增多,造成普通的牛羊肉价格反向升高,而以前被看作是稀奇物品的鱼,虾,蟹反而变得不值钱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恰恰就是这“冰”。

因为海上船只大量采购冰块运到内陆,将这些冰块贩卖给百姓,百姓用这些冰块来保鲜鱼,虾,蟹等海产品。市场上这些海产品数量便以惊人的速度增多了,造成了通货膨胀,价格也降了下来。

后来在封建时代,“吃冰”在古人看来可是一大享受呢。

大致从宋朝起,宫廷王孙贵族就爱上了这吃冰一事,后来这冰饮从皇宫走向民间。酷暑时节,大街小巷里处处都能听到“买冰人”的吆喝声,往往这个时候,孩童都会上前抢购,生意相当火爆。

尤其是碰上酷热时节,冰块价格也常常拔地而起,节节升高,朱雄瑛记得哪一本史书上记载了乾隆年间的某年盛夏,一斤冰块甚至卖到500文钱……

500文钱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足足够一户人家一个月的口粮了。

而因为古代生产技术实在有限,此物来源也只有一个:采冰。

明清时期从护城河到皇宫内苑,都有大面积的“冰床”,所以这就成了采冰的一大途径。

在南方由于一年温差大,“冬季采冰”同样是常见景象。

在东南沿海,渔民为了储存大量海鲜,需要足够的冰块,所以早在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就出现了“始藏于冰”。

但是由于南方冰期短,又受许多条件限制,采集冰的数量也极其有限。

一直等到明代时才有了新的采冰技术。

后来“以盐洒冰上”,就可以一层盐一层冰,冰块相比于其他更加厚实,且能更好的保鲜食物。有了这个技术突破,江南地区的“采冰业”异军突起,在明清年间成了热门产业。

有些具有经商头脑的农民显然也嗅到了商机,严冬之际,农民会将大量的水灌进农田,利用温差制作天然冰。

这也给朱雄瑛提供了一个基础。

刚刚开春的时候,朱雄瑛就在京畿外向农民购买了不少冰。

现在到了夏季,准备做些“新奇玩意”。

“你喝过果汁吗?”朱雄瑛问。

徐景瀚一脸懵:“果汁?那是什么东西啊?”

“就是各种水果榨成汁,然后冰镇一下。”

徐景瀚摇摇头:“没听说过,但是好像很有趣的样子,你就是在弄这个东西吗?”

“对啊。”

徐景瀚搓了搓手:“一定要先给我尝尝!我可是你最好的兄弟!”

朱雄瑛点点头,笑得像是一只狡猾地狐狸:“当然,但是你得帮我一个忙,可能要你出些力气。”

徐景瀚立马拍拍胸脯,大声说:“那没问题,我有的是力气!”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