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_第84章负起这个责任
可艾力又不能反驳他们!算了,艾力抽搐了一下嘴角,心想:既然你们真的对这件事不感兴趣,那就我们几个自己来做好了。到时候万一真赚到了钱,可别哭着回来。
于是,艾力到嘴的话就变成了:“你们想工作嘛,我也不拦着你们,毕竟对这件事不感兴趣,我们也不能强求,今天就是开会就是和你们说一声。这样,还是老办法,想跟着干的,一起干,不干的嘛,回去继续工作。”
艾力的话音刚落,屋子里立刻地动山摇起来。并不是掌声,而是众人为了方便出去,移动桌椅板凳的声音。
转眼间,会场里就剩下寥寥数人。
艾力仓促地扫了一眼留下来的人,不由得自嘲道:“好嘛,这不还是有人愿意一起干的嘛。”
就在这时,会议室的大门人被推开,杨童冒冒失失地闯了进来,嘴里不停念叨着:“不好意思,我来晚了。”
“你可算来了嘛。”艾力苦笑一声道,“你再不来,我们都要散了。”
杨童眼见偌大的会议室里只有这么零星几人,不由得一愣:“这是什么情况,艾总,人怎么都不见了?”
“他们不想参与嘛,我们还能强求人家加入不成?”艾力冷冷地解释完后,伸手将杨童招了过来,“你赶紧过来吧,我们就在等你了噻。”
“那我可就有点受宠若惊了!”杨童打趣道,顺手摸了个带靠背的椅子来到了艾力身旁,一屁股坐了下去。
方才杨童接到艾力电话时,艾力在电话里只提到他正在为什么公司的事情伤脑筋,至于具体的细节,杨童也没细问。
现如今,当他听到艾力称要成立一家餐饮公司时,还是被震惊了一下,同时也反应过来,为何会议室里只剩下这么些人。
“老杨,你就说说这成立公司需要什么手续,那个注册金怎么算,有什么该走的流程。好让我有个大概的数噻!”
艾力这开门见山的提问,一时倒把杨童给难住了。毕竟杨童很多年没有接触这方面的事情了,而政策的变化又是在反反复复不断创新中的。
杨童也不知道现在的政策究竟变化成了什么样子,更不清楚注册创办一家公司需要走什么手续。
“艾总,我觉得你完全可以去找李主任谈谈嘛。”杨童两手一摊道,“关于成立公司的各项政策和规定,李主任自然是比我知道得多的。”
听到这个回答,艾力多少有些尴尬。他肯定知道这事问老李是最靠谱的。
但关键按马辉的说法,李成敏并没有清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创办企业的想法究竟是马辉的过度解读还是李成敏的本意如此,艾力也搞不清楚。
而现如今,地方机关单位和地方企业的关系尚处在一个不明不白的阶段中。虽然艾力不会去怀疑与他共事多年的老朋友李成敏会做什么出格的事情,可商业局又不是他老李一人说的算,再说了,他上面还有经委的那帮家伙呢。
万一艾力哪一步没做对,难说不会落得个晚节不保的下场,甚至还有可能连累到刚刚发展起步的乌市饭店。
艾力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现如今,对于个体或集体创办企业的有关法规既不健全也不完善,由此带来的问题比比皆是。
不过,相对于因为政策上带来的麻烦,艾力更担心的是成立的这家餐饮公司是否能够独善其身地经营下去。
简单来说,就是艾力不希望创办的公司直接与商业局或是哪个有关单位硬挂钩。
虽然在外人看来,与机关单位挂钩对于企业的经营是大有帮助的。但对于曾在官场纵横数年,深谙此中门道的艾力来说,这完全就是一趟浑水。
就拿前不久出事的农业局来说。农业局下辖的某部门私自成立了一家皮包公司,自称经营范围很广。
可实际上一点开办费都没有。公司的总经理,也就是部门办公室的主任,和外聘的懂经商那套的一个商人索性就做起了“说嘴”的事情,即通过游说四处拉关系,拉人头。
后来该公司被查封后,有人归纳了一下,这家公司表面上是搞农副产品交易,暗地里做的都是“介绍熟人混吃混喝”“打通关系拿点回扣”“获取批文参与分成”“倒买倒卖赚取差价”等腌臜之事。
除此之外,另外还有件事也是让艾力有所后怕的。
说是某机关单位经费常年紧张,想通过办公司来赚点钱弥补一下机关业务经费的严重不足。
然而该部门因为本身就没钱,能提供给公司的无非是几间办公室以及办公用品,顺带在帮公司刻个章子,办个税务登记等活。
至于公司最重要的经费,那是分文没有!
最恶心的地方就在这里了,没有经费公司就得垮,为了避免公司垮台,总经理就得费尽心思去想办法搞出钱来。
在这样的条件下,部门还要求公司按月上缴规定的利润金。而公司一旦出了什么问题,按照合同规定,部门压根不用担责。
这上面的情况不管遇到哪一个,都会给艾力和乌市饭店带来不小的麻烦。鉴于此,艾力在这件事上只能是小心小心再小心。
而杨童并不知道这里面还藏有这么多弯弯绕,他只当艾力不愿去找李成敏打听是以为两人因为什么事情暂时闹掰了。
不过,既然艾力不太愿意去找李成敏咨询,他杨童作为经理就得去担起这个责任。
杨童当即拍着胸脯保证,今天下午就去把这件事落实清楚。
有了杨童的保证,艾力的脸上也不再是一脸愁苦,先前的担忧似乎在这一刻化为了灰烬……
会议结束后,杨童稍稍整顿了片刻,便出去打探消息了。他作为乌市饭店最有人脉的经理,想要搜集打听些政策和手续之类的消息还是轻而易举的。
很快,杨童便联系到了一位正在县办企业当中层管理的老朋友,以一顿酒加半条烟的代价换来了想要的消息。
隔天一早,杨童抱着昨夜整理出的信息本回到了乌市饭店,将它亲手交给了艾力。
“艾总,这些就是近期经委和商业部下发的关于我省创办个体或集体企业的有关政策。”杨童解释道,“根据政策来看,目前创办公司并没有什么政策上的限制。只要有注册金,去商业局登个记注册就行。”
艾力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顺势翻开另一份手抄本。
据杨童所说,这一本里记录着当今疆省对个体和集体企业的优惠补贴以及可获得这些补贴的条件,总共有五页纸之多。
然而艾力仔细浏览了一遍后,发现能沾得上边的,仅仅只有“生活必需品”这一条。
“所以老杨你认为我们开办这公司是好事嘛还是坏事?”艾力浏览完全部的手抄本后,忍不住问道。
“艾总你要这么问我的话,我倒是认为,这公司不开比较好。”杨童说着,突然话锋一转,“当然,这是稳妥的建议。不过做生意哪有稳赚不赔的。艾总若是你想闯一闯,我觉得可以去拼一拼。至于原因,都在这些笔记本里了。”
“既然这样的话,老杨,若是我们开办的这家公司和商业局硬挂钩了,你觉得是好事还是坏事?”艾力顺势将自己的疑惑说了出来。
这个问题倒把杨童为难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