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229」展开《永乐大典》;挖出更深处的物品
随着镜头又一阵晃动,一个巨大的红木箱子被从地底取出。它的四周正如姜思怡所说,包裹着黄色的布料。
从镜头里,分不清是牛皮还是油脂。
将这些包裹物也仔细、小心地安放后,众人用葫芦吊,小心翼翼地将箱子从地底拉出,又赶紧放入早已准备好的贮藏箱。
软垫保护住了红木箱子,考古队员立刻把贮藏箱拉走。
一部分人继续挖掘,另一部分则跟着贮藏箱,前往开箱地点。
这些书已经数百年未见空气,可不能在这种环境里打开。
一旦颜料不结实,立刻就会风化掉落。
姜思怡拿着手机:“《永乐大典》据传有11095册,下面可能还会有十几个箱子。我接到命令,让大家一起观摩开箱过程。”
说着,她也跟着车,一起到达了紫禁城考古研究中心。
在将箱子小心翼翼放入一个大房间后,姜思怡和几个专家穿上类似潜水服的紧身衣,戴着氧气面罩,也一同进入。
姜思怡道:“为了防止氧化,这个房间会充满100%氮气。”
“当然,若东西保存的情况糟糕,这里会抽取真空,但到时就需要穿上更厚的特制服。”
观众们一阵感慨,现在的东西可真先进!
姜思怡站在一旁,没有上前操作。
现在也有考古直播,但她不是很明白,为何这回老板们一改常态,竟然主动要求直播。
要知道,这些老一辈,不太愿意接受新东西。
他们喜欢默默做事,顶多在一切都弄清楚后,发表一篇普通的报刊报道。
直播,对他们来说可是新东西。
但姜思怡也不反感,拿着手机拍摄,让同行的专家进行开箱。
观众们不由咽了口唾沫,伸长了脖子,死死盯着屏幕:
【第一次看考古开箱,原来是这样操作!】
【震惊,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典》,竟然是这个样子!】
【见证历史!传国玉玺没能看到如何出土,永乐大典补上了这个遗憾!】
随着暗红色的箱子打开,一道道金灿灿的光芒从箱子中透露而出。
那是一本本黄色封皮的书籍,历经数百年,却依然保存如新!
随着专家们轻柔地拿取、测量,姜思怡也报出了相关信息:“书籍高50厘米,宽约30厘米。”
“纸张采用以桑树皮和楮树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皮纸,洁白柔韧。”
“这一箱大约有一千本,从最初几册看来,多为元、明时代所记录小说杂记、戏曲剧本,还有当时的社会的社会记录。”
她的语气越发激动,喜色盎然:“太好了,这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于旧时代的记录。要知道,古籍的保存极其分散、困难。”
“绝大多数存在普通人家,而没有专业的保管手法,会使书本出现各种老化、残缺。”
“《永乐大典》,是明代永乐帝朱棣,为展示文治武功,而令人书写记录。”
“此次参与者有朝廷官员、文人、学士等2169人,搜罗了当时皇家图书馆文渊阁内的全部藏书。”
“辑入我国自上古到明初的各类书籍如经、史、子、集、释经、道经、戏剧、平话、工艺、农艺等图书达七八千种,历时三年。”
“是当时,乃至现在都极其罕见的大型百科全书!”
“而它的出现,也将预示着咱们龙国对历史的一大空缺填补。能够更好地查缺补漏,对每个时代的研究,都将跨越一大步!”
姜思怡说的激昂,观众们也看的激动。
【《永乐大典》比起后世的《四库全书》,更加全面!朱棣的胸怀宽阔,即便是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说法,也都一并摘抄,这点比清朝乾隆皇帝好得多!】
【赞,那岂不是能真正探查古代生态了?】
【更了解历史,也是更了解咱们自己!越靠近古人,也越能够看清我们的起源、由来和未来走向!】
【说得对,我感觉《永乐大典》出世,比传国玉玺更有意义。】
【文无第一,都是历史上的东西,没必要硬分先后。两者都有其象征意义,我们只要继往开来就行。】
【激动,这一箱就有一千多册,我记得永乐大典有一万多册?这得是多少箱!】
众人看着那巨大的红木箱子,不由浮想联翩。
每个箱子都能躺下两个人,能装一千多册,这是多少文献记载啊!
姜思怡道:“在永乐帝后,明朝的嘉靖帝十分喜欢《永乐大典》,常常置于案头,每日每夜研读。”
“这也是能查到,关于永乐大典最后的记载。”
“嘉靖薨后,《永乐大典》便只剩下一份抄本。后来随着明朝灭亡,抄本的存量、数量都在不断减少。”
“在清廷收获这份大典后,也藏于阁中。但时间推移,大典也变得残缺不全。”
“最终在清朝耻辱灭亡后,《永乐大典》副本存世的量,也不过800余册。”
“对比起全11095册,只是一个零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