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讲课
“殿下上课和气重要,岂能任由你胡来?”秦晃此时就找到了话头来驳斥常安。
“我是不是胡来你们说了不算。”常安此时就说道,“如果三位是打算寻衅滋事的,会有人赶你们走。但三位是打算留下来一起旁听的话,倒也不是不可以。”
三人这下更生气了,干脆就坐到一边,说道:“那今日我等就看看,你能讲出些什么东西来!”
常安最后瞥了他们一眼,然后转过身跟李瑛说:“殿下,今日你想上什么课?”
“嗯......文章吧。”李瑛此时就翻了翻自己的课桌,取出了常安当时的“教材”,“今日就讲这个吧,我都不懂。”
常安此时微微皱眉,拿过了书本,发现上面已经被翻得有些皱了,而且不少地方还写了些批注。随即就问道:“陛下难道都是自己研究的?”
李瑛点点头,然后常安此时就说:“罢了,那我就从头开始讲吧。”
“第一堂课就讲《阿房宫赋》,讲完便算是下课。”
李瑛没有意见,但是看见常安翻书时的皱得越来越深的眉头,他倒是第一次因为别人的原因而感觉到一丝紧张——李隆基除外。
“请吧先生。”
常安干脆就合上课本,放回到了桌上。并且他没有立刻就开始讲解文章,反而是问道:“殿下,我看书上有不少注解与涂改,想必是有所通读,并研究过的。”
“是。”
“那就先请殿下讲一讲自己的看法。”常安此时就背着手,在屋内开始踱步,倾听李瑛的话。
李瑛此时就认真地说道:“这说的是治国之道,作为王者,应当关爱百姓、广施仁爱,不应骄奢淫逸、荒淫无度。”
“然后呢?”常安见李瑛不再说话了,便是问道。
李瑛却只是摇头,看来是已经不知道了。于是乎,常安便说道:“除却治国之道,殿下应当知道以史为鉴。”
“始皇帝骄奢淫逸,费尽人力财力就为了做一个阿房宫。敢问殿下,此为何意?”常安不着急全部一口气解释清楚,而是如此问道。
“或者说,始皇帝为何要建一个阿房宫呢?”
李瑛托着下巴,开始认真思考,然后说道:“因为原本的秦王嬴政在成为始皇帝后,志得意满,认为天下太平,随之走上腐化之道。”
“不错。”常安这才感到一丝满意,这个殿下的悟性还是很高的。
“既然殿下能自我解读到这个地步,那我就直接开始给殿下进行解释了。”常安说着,就照着脑中的记忆,从第一段“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开始讲起。
一开始讲的前端部分,李瑛还是感觉“沾沾自喜”,因为自己注释的内容和常安讲的都差不多。但是此时,常安就忽然挑出了一句: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陛下认为这两句,其意思是何?”
李瑛愣了一下,然后说道:“燕赵两国所收藏的奇珍异宝、韩国魏国所经营的财富以及齐国楚国所珍藏的宝物,都被秦王所剽掠,最终堆积如山。”
常安此时就笑了,这正中他的下怀——因为自己当年也是这么翻译的。这句话怎么翻译的,他是记得最为清楚的。
“总体来说没错,但是殿下要记住,这句剽掠其人,并不是说秦王剽掠来的。这是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从自己国家里剽掠来的。”常安笑着说道。
李瑛愣了一下,问道:“但是这篇文章说的不是秦国吗?怎么还会关注到其他六国呢?”
常安摇摇头,说道:“若是只说秦国之事,为何后面又要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呢?因为虽然说是秦国灭亡之事,但是主旨是国家灭亡的故事。”
“既然是灭亡,那么其他六国是否也算灭亡了呢?”
李瑛点点头。
“既然算,为何不能写进去呢?而且最主要的,这两者之间,灭亡的原因都是一样的。”常安解释道,此时他转过身,却发现身后没有黑板,便只好作罢。
......
“既然并无要事汇报了,那便退朝吧。”李隆基坐在龙椅上,宣布道。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隆基站起身来,转身离开了大殿。他问道:“成公公,今日是定康侯正式上任的日子了吧?”
“回陛下,正是。”成公公点头道。
“那便去看看吧,正好看看李瑛是否有真的在好好学习。”李隆基听此,直接脚步一转,朝着太子殿走去了。
“陛下是怕定康侯带歪殿下?”成公公此时就嘴多地问了一句,“定康侯并非那样的人,陛下不必担忧。”
李隆基却说:“朕担心的不是定康侯带歪瑛儿,是怕定康侯被瑛儿带歪!”
“定康侯本人虽然足智多谋,看上去是个鬼才,但是他和瑛儿的关系你也是知道的。他对待瑛儿可是一向放纵,就怕跟着瑛儿出去胡来,朕是担心这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成公公愕然,便不再说话了。
就这么跟着李隆基来到了太子殿的门口,自家的陛下忽然放缓了脚步,随后有些鬼鬼祟祟地看向了屋内。
苏茫、郑竹和秦晃三人看到了李隆基后,就打算直接起身。但是后者却抬起手,示意他们不要轻举妄动,三者只好恢复神情,继续旁听常安讲课。而常安二人没有在意这三个老头的异样,照样讲课。
“孟子有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常安说道:“阿房宫赋不仅仅是在说的治国之法,更多的是在叙述一个真理——那便是: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先前历史王朝的兴亡教训,也可以补查自己为政时的得失,从而更好取舍。”
李瑛点头,然后忽然问道:
“但是我在阅读你的文章后,又去翻看了一番《过秦论》。其中《过秦论》说秦国灭亡,是‘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你却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为什么会有如此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