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物资问题
王直今次势在必得,如果让倭国藩主的联军登陆须弥岛,从内陆方向进攻琰摩城,压力会十分的巨大,到时候即便防御设施能顶得住,一旦切断了水源等补给,琰摩城就会被困死。所以戚英考虑的问题并没有错,他们面临着与张家同样的一个目标,那就是决不能让王直登岸。
如果舰队不能登岸,那王直就只能从海面攻击,这也是他们想要的结果,因为王直迟迟没有靠岸,正是想要海战。
而海战方面,琰摩城这边即便经过了好几个月的掠劫,船只和武器装备等等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但毕竟是倭贼船七拼八凑出来的,与倭国藩主那些正规军根本没法比较。
而且琰摩城在兵力上,也非常的吃亏,一旦进行海战,必是落入下风,会被打个片甲不留。
“我们的优势是这座城,所以战略只有一个,那就是死守琰摩城,当务之急,是要解决补给问题,要做好被围城的准备。”
八咫和歌一直主掌琰摩城内政,关于粮草补给等方面,她是最有发言权的人。
所以从她的角度来考虑,率先提出的也是关于补给的问题。
陈朝光等诸多兄弟也窃窃商量了一番,朝戚英建言道:“虽说海战咱们会吃亏,但能不能趁着王直的舰队尚未登岸,去张家走一趟?”
张家的港口虽然修复了,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饶是如此,张家的存粮和物资,到底还是最阔绰的。
想要补充琰摩城的物资,早先一直是以战养战,可为了防止王直突然袭击,他们近期已经没有出海。
西海岸因为有防波堤等,城墙上还有炮塔,所以防守是没有问题的,王直的舰队不可能在西海岸登陆,弟兄们也充满了自信。
所以八咫和歌提出补给问题,弟兄们第一个想到的自然就是张家这个“土财主”了。
为了出海求援,张家消耗了船只和人力,被戚英的舰队截杀了一番,杨文鹿都失去了一条手臂,如今正关押在琰摩城中。
可以说,此时的张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硬,趁着这个空当去打家劫舍,抢走张家的一些物质,以做好被围城的准备,也并非没有道理。
但赵长龄很快就摇了摇头:“早先在东照寺,我探过张文烟的口风,张家虽然派遣了大量的人出海,但沈晏洲的黑龙营,还有张家的甲士,都有着不小的规模。”
“他们也防备着王直,担心王直会贪心不足蛇吞象,这个节骨眼上,他们如同紧绷的弓弦,是如何都不会放松的。”
“若我等主动进攻,只怕讨不到半点好处,还是坐山观虎斗的好。”
徐渭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若是能坐山观虎斗自是最好,但王直一旦登陆,张家与我琰摩城便是唇齿相依,一旦张家被攻破,我们就会彻底失去陆路……”
说到底,琰摩城还是少了底蕴,虽然雄城傲然而立,但颇有些“外强中干”的意思。
主要欠缺的是兵力和物资,虽然基础设施远远超越了张家,甚至超越这个时代,但再厉害的设施,也需要人力来维护和操作。
而物资在短时间内,找不到补给来源,这才是琰摩城最大的隐患,八咫和歌算是一针见血,陈朝光等弟兄们也并非好战,都是围绕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来展开讨论。
赵长龄和徐渭也并非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他们在东照寺可不仅仅只是教书育人,更多的时候,他们也起到了侦察敌情的作用。
而他们与张文烟的关系,也是在打太极拳一样,相互试探,又相互推送一些误导性或者迷惑性的情报。
当然了,必要的时候也会交换一些情报,更重要的是,东照寺这个缓冲地带,成为了琰摩城和张家对话的一个平台和窗口。
根据他们得到的信息,进行了分析之后,赵长龄和徐渭的意见,也是非常值得重视和采纳的。
掠劫张家并不是一个好办法,这也得到了老卒弟兄们的认同。
可说到底,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如今想要出海,已经不太可能,因为王直的舰队就停留在海面上,覆盖和封锁了周遭的海域,莫说琰摩城,张家的船队也未必能出去。
关键时刻,戴雅格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伊莎贝拉小姐或许有些意气用事,但大公和伯爵是懂得审时度势的,琰摩城的战略意义,他们不可能会放过……”
“所以……即便再如何痛恨阁下您,再如何痛恨这个地方,伊莎贝拉小姐也一定会回来的。”
戴雅格言之凿凿,毕竟伊莎贝拉离开也有好几个月了,除非真的打算放弃须弥岛,否则也是时候该回来了。
弗朗机人的舰队拥有铁壳船,而且补给方面更不用说,如果伊莎贝拉回来,必然会带来足够的补给和人手。
但问题就在于,伊莎贝拉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消息,谁又能保证她一定会在此期间及时赶回来?
就算赶回来,也会变成琰摩城等着她救命,有求于她的话,伊莎贝拉必然坐地起价,狮子大开口,到时候得到了物资,丢掉的反而只怕更多。
戚英自然不会把所有希望都放在别人身上,更不可能放在对他恨之入骨的伊莎贝拉身上。
不过他到底不想打击戴雅格的积极性,此时也只是摇头道:“远水解不了近渴,更何况咱们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能回来。”
此言一出,众人也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之中。
物资问题早已成为了最大的生存问题,这些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平日里尚且能够生捱硬扛,可到了战时,这就会成为决定生死的关键问题了。
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确实是当务之急,而且还是燃眉之急。
“本土那些番人会不会……”岑献芝甚至将主意都打到了本土番人的身上。
只是这些本土番人自身难保,养活自家部落尚且勉强,一旦强征他们的物资,这些人必然会坚持不下去。
但岑献芝却提出了一个不错的建议。
“不如趁这个机会,让本土番人的那些部落,全都迁入到琰摩城来?”
戚英其实早就想过整合本土番人的力量,他们的人口其实不少,战斗力也很强,但他们的生活习性等等,毕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可如果这个时候,王直登岸的话,番人也不可能幸免于难,倒是能用这个理由来,将番人部落全都整合在一处,虽然物质问题仍旧没法解决,但起码人口得到了充实,算是解决了一半问题。
当然了,解决了人口问题,反而会加剧物资消耗的问题,一饮一啄,有舍有得,但又必须去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