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5章:除夕夜话
匆匆清剿李唐细作数日,时间已到圣武三年的最后一天,为了让天下百姓高高兴兴的辞旧迎新,杨侗让内地各郡都在除夕这天取消了禁宵。
今日虽非上元灯会,但皇族在大兴过年,且又有数十个小国和部落的使臣前来朝贺,朝廷索性将除夕当作上元灯会一般来办。
在朝廷的带动之下,几乎家家户户的门口都点着各式各样的灯笼。一眼望去处处张挂彩灯,将整个大兴城映照得一片通红,灯火辉煌的大兴城,变成了璀璨之城,灯光映到雪地,雪光回照,使整个巨大的城池晶莹剔透,美不胜收,甚至连漆黑夜空也红了半边天,绚丽如霞。
城中数十万百姓早早吃了晚饭,携妻带子,出门赏雪观灯,十分热闹。
象征着辞旧迎新的子时一到,九盏人高孔明灯渐渐飞到皇宫上方,在璀璨的夜色下极为醒目。
而这九盏孔明仿佛信号一般,令城中飞起大量小灯,天上灯越聚越多,地下还有不断腾空而起,足有数万之多的孔明灯从各个角落飞起,整个大兴城都为之一静,所有人都在看这震撼无比的一幕。
短暂沉寂。
只听到“嗵”的一声,一个发自大兴宫的火球带着一串火星和烟雾窜上天空。
那火球被火药喷射,一个劲儿的往上窜,直到十多丈的高度……
“砰”的炸裂开来。
含有碱的光丸在半空绽放一朵黄色花朵,色彩绚丽、夺人眼目!
紧接着,又有一个光丸升上天空。
随着“砰”的一声炸响,一朵含有铜粉的绿色烟花出现在了半空
先前黄色烟花尚未坠落消散,这一朵绿色已经点缀其间,黄绿相间,分外妖娆。
“砰砰砰……”一朵接着一朵烟花在天空中绽放,五颜六色的烟花将大兴城映照得五彩绚烂,光彩夺目!
火药的发明可以追溯到汉代。而有了火药,烟花的发明也就有了条件。真要认真追溯,其实在汉代就发现了火焰制造出来的绚丽。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含雷吐火之术,出于万毕之家。”含雷指的是内部的巨大能量的瞬时爆发,而吐火是指瞬间喷射出来彩色的火焰。
这种彩色火焰,是某些金属粉末在高温下燃烧,喷射出漂亮的火花。但这还不是利用火药制作的烟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烟花。
然而到了大隋王朝,烟花因为杨广这个皇帝之故,开始正式出场,在他大业六年,让人将火药填入筒之中,然后点燃引爆,当时还写了一首诗,诗中有“火树干光照,花焰七枝开”之句。“火树”、“花焰”就是当时燃放的竹筒烟花。
为了营造这震撼人心的一幕,也为了像各国使臣推销烟花这个新产品,在杨侗指点下的的大隋工匠可谓是花费了一番心思。
只是因为研制时间短,加上特殊材料不容易找到,更由于杨侗对只看到烟花外观,而不知制作方法,因此,将作监、少府监、开天院等研发机构根据炼丹家的典籍,在火药之中填入了碱、铜,制造出了两色烟花。
虽然杨侗看起来觉得有些单调,但是对于这时代的人来说,已经是相当惊艳了。在他们眼中,天空那朵朵绚丽烟花,犹如天外七彩云霞,堪称是神迹!
烟花的美丽、绚烂、辉煌将所有人震撼失神!
整个大兴城内的人纷纷仰首望天,几乎人人张着嘴,下巴都要掉地上。
那些远道前来大隋的异域胡人,在这份璀璨绚丽的花朵面前,震惊得目瞪口呆,有的人甚至跪地膜拜!
大兴殿里,一群皇族呆呆的站在窗前,眼里投映着五彩烟花,半天无人语。
“好美!”大萧后失神的看着渐渐消散的漫天烟花,双眸露出痴迷之色,虽已是有重孙的人了,可她保养得宜的容颜依旧倾国倾城,加上杨广‘死而复生’,令她心情大好,,岁月几乎没在她身上留下痕迹,一颦一笑,满是少妇风韵。
杨侗笑问:“皇祖母,当年你们放的烟花,有没有这么高?”
大萧后回首道:“我们放的焰火只有三尺左右,也没这么大,更没有这么让人震撼。”
“这焰火叫什么名字?”
“烟花!”杨侗笑道:“烟花这东西成本不高,但可以卖出奢侈品的价格,而且它跟衣食住行无关,燃放与否都不耽误百姓过日子,所以我没打算普及,哪怕卖不出去,也绝不降价。反正这玩意整个天下只我大隋一家有,用来赚天下各国的钱,最合适。”
火药是有,但威力严重不足,杨侗自己又不会制造,所以只能让工匠们继续研究威力强大的火药,就目前的火药来说,只能做烟花。
光从冉冉上升迅速就能看得出来。
“堂堂一国之君,就只会钱钱钱,你俗不俗?”杨沁芳一脸嫌弃。
杨侗摇头道:“正因为我是皇帝,所以才要想方设法赚外国人的钱来养活养好有几几千万人的大家庭。”
“侗儿说得好,大隋这个家就是由千千万万个小家组成,每个人都是家庭中的一份子,侗儿作为这个大家的家主,轻徭役、为民谋利才是王道。”大萧后先后当过亡国公主、王妃、太子妃、皇后,经历了无数起落和波折,从中吸取到的人生智慧、处世哲理,休说是杨沁芳,便是杨侗和卫凤舞这对帝后也拍马难敌。
。。。。。。。
在全城赏灯、观烟花之时,一辆马车在朱雀大街中间缓缓行驶。
朱雀大街是大兴城的中轴线,街宽达一百五十公尺,纵贯全城,长达十八里,街道分为三个部分,过往行人走两边,中间为官方所用。当全城欢庆之时,忽然有一辆孤单的马车行走在正街之上,显然格外突兀。
有人好奇张望,猜测这是谁家马车。便更多人却是事不关心,如今大兴城随着丝绸之路的贯通,比开皇时期更加繁华,不过随着本朝朝廷依法治国、强化百姓监督官僚体制,致使百姓对达官贵人的态度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
敬畏自然是有的,不过这天下分裂数百年之久,胡风痕迹深入到千家万户,影响着百姓方方面面,所以人们的思想十分开明,官本位思想虽然有,但远不如后世那么根深蒂固,尤其是朝廷对农、工、商、法的重视,使各方面人才能够通过能力博取官位,是以现在的官员很难在百姓群中找到那种万众瞩目的感觉。
人们现在最敬佩的是为国立功的大隋将士,之后是敬佩给他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良匠、能吏,以及著书立传、传学天下的大学士,若只是默默无闻的普通官员,再以难以拥有以前那种至高无上的地位。
“师古,你也看到了,大兴的繁华是天下人的繁华,已经与世家门阀毫无相干,若是你到邺城、涿郡、洛阳的话,你会发现这种开明的风气更胜一筹,这就是大势。大势是什么?是千千万万名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心,谁掌控这份人心,谁就是天下之主。”孔颖达放下了车帘,神色之间充满了得色,只因这里面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孔颖达对面的儒雅中年看着车窗外车水马龙,却井井有条的秩序,微微点了点头。
此人名叫颜籀,字师古,乃是名儒颜之推的孙子、颜思鲁之子。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他还是研究《汉书》的学者,对两汉以来的经学史也十分熟悉。仁寿年间由尚书左丞李纲举荐,任安养县尉。后因坐事免职居长安,十年未能调任新职,迫于生计,以授徒为生。当年李渊入主关中之时,颜师古并没有如史上那般前去谒见,而是和弟弟颜相时、颜勤礼带着学生逃去了汉长安城。
因为清剿李唐细作事件,朝廷对故都百姓进行重新核实之时,发现了颜氏兄弟,孔颖达素知颜氏三兄弟皆是才德兼备之士,于今天下午亲自去请,希望他们为朝廷效力。
颜师古沉吟半晌,抬头看向孔颖达,问道:“孔尚书,我有一事不解?”
“何事?”
“你是孔圣后裔,儒家代表,为何这么推崇法制?”
“诸子百家早已融为一体,现在根本就分不清楚,就拿魏尚书、刘尚书来说吧,他二人是法制的推崇之人,你说他二人是法家也对,但同时,他们还精通儒学、算学;还有工部姜尚书,你将他划入墨家没问题,但他那字、那画,堪称一绝,这又怎么算?还有你,精通儒、史,那你又是儒家,还是史家?”
“这么说的话,还真分不清。”颜师古苦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