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第一百一十四章临近期末,陆长安更是忙的不可开交,一边忙着复习一边忙着店铺的事情,开业后店铺的生意一直很不错,但她兼顾不了那么多,便找了两个做兼职的女生,性格好且能说会道。
她开的条件不错还管饭,两个姑娘工作期间格外努力,有她们在陆长安的压力小很多。
考试结束后,她在东城订的一大笔布料也到了。
当初做的那批防晒衣成了店铺的活招牌,要不是布料不够且她准备考试,估计能赚不小的一笔,好在现在也不晚。
陆长安和拉货的司机甘宽都混熟了,把货卸到仓库,便把人领到国营饭店请人吃了顿饭。
甘宽因为晒的太黑外号黑子,陆长安把钥匙递给他,“黑子哥,还是之前的招待所,床铺位置也没变,好好休息两天再走。”
在她看来生意若想做得长远,必须要和人打好交道,所以只要黑子一把货拉到南城,陆长安就好吃的好喝的招呼着,这些小钱该花还是得花,更何况黑子人确实不错。
黑子嘿嘿一笑,“又让你破费了,媳妇让给你带了两箱果子,都是自家种的,你别嫌弃啊。”
“怎么可能嫌弃,替我谢谢嫂子。”陆长安笑了笑,“对了,锦和不是说和你一块来吗,怎么没见到他人?”
前段时间她和周锦和通过电话,当时说的是和黑子一起来,陆长安还以为他直接坐黑子的车呢。
“方哥还在医院躺着,所以码头的大小事都得让锦和去做,前几天听说又来了个订单,估计太忙忘记和你说了。”
陆长安有点小失落,并没表现出来,“那我就放心了。”
她没失落多久,布料一到也就意味着要开始忙起来,这次购入的布料量是之前的十倍,之所以购入这么多,是因为她接了几个大单子,林林总总加起来足足有上百件的衣服。
最近她把店铺交给做兼职的两个女生手中,偶尔过去看一眼,剩下的时间就窝在制衣间中。
制衣间除了她还有另外七八个人,都是玛利亚老师给她介绍的学生,她给的工钱高,学生们做衣服又仔细又速度。
现在的缝制方法除了手工就是缝纫机,开店之初本想购买合适的机器代替人工,可看来看去也没找到合适的,不是价格太高就是难上手操作,比来比去还是缝纫机方便。
晚上十点,陆长安先检查了缝制的衣服,又清点了店铺的销售情况,才骑着自行车离开。
一听到钥匙的声音,陈春霞立刻从房间走了出来,“回来了。先去洗个澡,我把炖好的汤盛出来。”
陆长安累的几乎说不出来话,抱着她,在她脖颈里蹭了蹭,疲倦的说道,“谢谢妈妈。”
陈春霞心疼的拍了拍她的后背,“好啦好啦,先去洗澡。”
陆长安开店时给家里人说了声,大家都以为她只是玩一玩,没成想竟然还开的有模有样,最近在南城很出风头,就连陈春霞在军/区医院都听人讨论过。
开的店确实赚了钱,可每天没日没夜的忙,就连放暑假也没过过一天清闲的日子,这样下去身体迟早会垮。
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有时候想劝长安不要再做了,又觉得她每次谈论起店铺神采飞扬的表情,那么好看那么兴奋。
作为陆长安的妈妈,她能做的,只有等她晚上回来后递上一碗热汤。
陆长安吃了块排骨,喝了几口汤,满足的叹息,“妈妈的手艺真好。”
汤是陈春霞下班后就炖上的,足足炖了好几个小时。
陈春霞切了块西瓜放在她手边,“脸都瘦了一圈,得好好补补。”
“现在就流行这种瓜子脸。”
能拿到那么多订单,能被南城的那么多人喜欢,这便说明她的想法和手艺在线,只要好好干到毕业,她绝对可以弄一个工厂出来,到时候就不用那么辛苦。
这些她暂时还没有告诉家人,这个年代女人创业的实在太少,一是条件不允许,二是有大环境在。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重生回来后尤其是高考结束后,她和苏宁、楚晏辞虽然从未有过联系,但总觉得他们就在身边。
那种感觉就像是知道头顶上悬着一把锋利的刀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落下来。
五月在东城见到李智刚后那种感觉尤为强烈,她总觉得李智刚出现在东城并不是一场意外,而唯一的怀疑对象就是苏宁,所以从东城回来后她抽空去了一趟京城。
她不知道苏宁的具体位置,但随便拉一个人就知道苏宁的“光辉事迹”。
第一次见苏宁时,她差点没认出来。
简直完全换了一张脸。
那张脸很精致,皮肤又白皙,水雾雾的桃花眼,高挺的鼻梁和丰/满的嘴唇,就连穿衣打扮都好似换了一个人。
脸看着是好看,就是感觉很假,像是带了一层□□。
陆长安乔装打扮了一番,跟了她几天。
发现苏宁白天会和楚晏辞一起上课、去图书馆,晚上则会跟不同的男人约会。
有年纪相仿的学生,有年长的老师,还有大腹便便的商人。
跟了五天时间,就发现苏宁和六七个男人关系不同寻常,这也解释了苏宁的脸为何变化这么大。肯定是变美系统的功劳。
除此之外,她并没有看到苏宁和李智刚有什么直接联系。
又或许有联系,她不知道而已。
她并不觉得自己多想。
仔细想想上一世,苏宁和楚晏辞因为她闹得不可开交,而这时却碰巧出现了“富豪”李智刚,李智刚花言巧语很会哄人,她刚陷入“热恋”中,苏宁就和楚晏辞订了婚,她想要压苏宁一头便答应了李智刚的求婚,而她结婚没多久,苏宁和楚晏辞也结了婚,一直到后来家里出事,她被李智刚送给那些男人。
期间苏宁虽然没有出现,却总觉得这些事件中有她的身影。
不然没法解释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巧合。
可惜那本年代文里的具体内容她怎么想都想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