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经营新天地(中)
整个文永十二年,各地不敢违背马康远和中书省的命令,都开始积极向铭英州、永晋府来输送物资。
在马康远返回以前,只有宁安府袁宪明许诺输送物资,并在马康远返回以前运抵了铭英州。而自从十月马康远下令后,各地都不敢再怠慢了。宁阳府知府张轩达也发现了这是重要的任务,但是宁阳府距离铭英州和永晋府太过于遥远。于是奏请先由宁安府先行垫付,然后由宁阳府还给宁安府。同时给已经升任知府的姜鉴鼎写信。姜鉴鼎与张轩达都曾在宁阳府一带做过官,私交还是不错的。再加上张轩达的身份,姜鉴鼎十分爽快的就答应了。
比起输送物资而言,更难的是派流民和官员去,尤其是官员。
派流民去刚开始是十分难办的。但是中书省下了明令,去南方耕垦的可以加官进爵免除赋税后,民众的积极性就多了。
除此之外,文永十二年秋季的时候,已经致仕的于宁清,还有马海宁向马康远禀报说怀远府的扩建工程终于结束了。
马康远在十月的时候亲往视察,对这个历时十二年,先后动用民夫数十万人次的庞大工程感到满意。
扩建后的怀远府城较之于以往增大了不少,府城占地两万多亩。而最重要的是宫城面积大幅度增大。旧宫城附近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因此特意在旧宫城的东部也是府城之外营建新宫城。旧宫城占地八百余亩。而东部新的宫城扩建后占地约也有约八百亩。这样新旧宫城总计占地一千六百多亩,但是彼此之间虽只有不足十余里地的距离,并未连接起来,还是因为经费的原因,只能是将其暂时划入禁苑之地。
因为东部那里虽然地势较高,但土地广袤,且气候温凉,而且邻近山谷,还有湖泊之地,风景很好。两面都有高山,能挡住海风和高温,无论是马康远还是顺义公主,还是张铭静都更为习惯那里的气温。
旧宫城的核心仍然是以怀晋殿、宁安殿、宁阳殿三大殿为中轴线。但都进行了重新的翻修。扩建的东部宫城,也分为四门。北门是和宁门、西门是安西门、东门是安远门,南门是宁远门。但也有以议事为主的广阳殿、承庆殿、昭明殿,这三大殿也沿着中轴线分布,但新宫城内的宫殿主要还是永寿宫、承天宫、德寿宫、永昌宫、昆阳宫、承宁宫等居住型和议事型相结合的多功能宫殿。重大典礼仍然在旧城来举行。另外还有一个集贤殿,是一个可容纳数千人的大型宴会之地,位于主殿广阳殿的西部方向。
除了这些之外,在东部新增的宫殿群中,还特意兴建了如狄羯族式样的宫帐,马康远夫妻都在漠北生活过,对宫帐是很有兴趣也很喜欢的。而这座宫帐,马康远夫妻巡视后非常喜欢,起名为和林宫。
按照于宁清的规划,怀远府要打造成为按照周礼所规定的天子五门的特大型宫殿。这个方案报到马康远那里,马康远很是高兴,但是是他还是婉拒了。明面上说不可违背礼法,但实际上无论是谁都知道主要是考虑财力不允许。但是还是留出了足够的扩建空间。尤其是在广阔的东部山高林密之地,留下了充足的地方可以修建仓城和武库。
所以建成后的怀远府城是按照诸侯三门所兴建的。所谓诸侯三门即皋门、应门、路门。
皋门是王宫最外一重门,引申为国门。
应者,居此以应治,是治朝之门。
路者,大也,路门为燕朝(天子、诸侯在路门内的路寝会见臣子。亦可指代为天子、诸侯等处理政事后休息之所)之门,门内即路寝,为君王及妃嫔燕居之所。
除了宫城外,马康远还特意让于宁清等人在怀远府近郊兴建了两个相对最大的寺庙,一个叫做慈恩寺,一个叫做护国寺。
两寺破例各允许占地一百五十亩,并特别赐予千亩田产,僧侣人数最多可以达到千人,永为定数。两寺可以不必缴纳赋税,但是两寺的住持必须经过官府提名同意才可以,并同时上报晋公。实际上就等于是晋公最后决定。而其余各地寺庙,仍依祖宗旧制,不得违背。
新宫城和寺庙修建好加上马康远巡视之后,大为满意。嘉奖了三叔马海宁和于宁清。并给于宁清、马海宁分别晋封为司徒、司空。
对于马康远为自己修建宫殿,张铭静和顺义公主是知道的,私下里也发动人们捐款捐物。待修好宫殿之后,特别还赏赐了不少人。
文永十三年正月过后,马康远、张铭静等不少人都住进了新城。而顺义公主则直接住进了和林宫,她为自己能在炎热的南国岛屿之地还能住进毡帐式的宫殿感到非常高兴。
二月,中书省又下令,凡是今年去铭英州、永晋府耕种的人,每家赏钱十贯,贷款二十贯。赐布帛两匹,粮食五石。贷款在两年内还清者,只收本钱,两年以外者收取利息。
同时中书省在二月底颁发了新的章程,凡是去南方耕垦的人必须先前往宁安府统一登记管理,然后由宁安府、易物司使和水师官署共同发文,统一运输人员到铭英州。然后由李临铭、康元悦接收。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从二月到当年十二月,根据中书省和宁安府的统计,当年前往铭英州和永晋府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两万人。这些人,经李临铭和康元悦协调,一万三千人归属康元悦,李临铭留下七千。毕竟李临铭管辖的铭英州虽然面积大,也缺乏人口,但是毕竟这里是海山洲经营最早的地方,有不少汉人移民和后代,还有不少汉化的人。而且铭英州以西也有不少汉人,基础还是比较好的。相对于铭英州而言,永晋府的面积比铭英州略小,自然条件也很好,但是人口太少,最需要的就是人口。
因为成立了铭英州和永晋府,原来在铭英州以西的洛那卡国地域经商耕垦的的商人民人不少都涌入了铭英州,并且在铭英州买地建房和经营生意。铭英州很快的发展起来了。到十二月的时候,李临铭奏报已经在铭英州北部即原东部租借地域内筑城,作为首县文林县的官署。而铭英州的州城则建在铭英州的中部地带,连接南北。同时,李临铭奏请中书省迅速调派官吏来治理文林县。暂时没有合适的文官前,只能由军队将领杜余隆代管。
最难的还是官吏的选拔。直到文永十三年夏季结束,主动或者强行安排去的官员也只有二十余人,而且都看起来是懒洋洋的。这让苏牧、马康岩等十分恼火,却也没有办法。毕竟官吏不是老百姓那么容易好对付的,也不是给钱就能去的。
九月初的时候,苏牧、马康岩和主管吏部的裴慧阳以及御史中丞杜振明等商议,最后拟订的如下办法,让官吏去南方。主要有:
从文永六年恩科选拔中录取的文武人员和历年考试中中举和未中举的人中选拔人员去南方,并给予破格提升;
由吏部、刑部、御史衙门调查官吏品行政绩。违法严重者治罪,违法轻微和主动悔改者,保留原有俸禄,派往南方任职;
鼓励豪门大族的家属区南方任职,并给予一定待遇品级。
九月二十日,苏牧等人拿着这份建议奏报马康远,得到了同意。并于九月二十二日正式明令天下。
从九月底到十二月,当年恩科选拔和历年考试中的一些多年来郁郁不得志的人员和马康远的二十八将中许多人也主动将家口选择了前往南方。他们普遍认为无论是在地方还是中书六部,已经很难再有作为,而且职位已经被霸占的差不多了,要想走正常途经是很难了,倒不如主动去南方任职,那里还是处于真空地带,会更有一番前途。比如李英烈、安靖逸、速雷泰、帖布尔、赵云隆、李希靖、赖诚飞、高师兴、苏仲恺、沈志豪这十名在二十八将中与马康远关系不是太过于密切且普遍以及接近五十岁左右,文化程度也不高,在海山洲已经没多少前途,因此也都选择了南下。
马康远也鼓励这些亲信南下,不然这些人总在海山洲,与本土人员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摩擦,毕竟这些人普遍好勇斗狠文化程度不高。而在南洋广阔之地,没有太多的羁绊,且还相对荒芜,能有他们更好的施展空间。因此对南下的这十人给予众多额外赏赐,每家赏钱一千贯、粮米一百石,仆役二十人,另外每家并赐南洋田地一千亩。
另外恩科当年的人员中,报名有近百人,包括刘道玉、刘文灵、崔君山、康元明、段志合等人。这都是文永六年中的优秀人员,他们多是东林移民后代,虽然不乏有一定成绩,但是正常途径很难,他们就决定冒险一试,何况他们大多都只有三十多岁,还很有冲劲。马康远决定让他们去南方历练,让他们今年先熟悉南方的有关情况,次年统一出发。
至于从违法官吏中选拔,主要是警惕那些抵制的官员,以此来警戒他们,当然也有被派往的,只不过很少一部分。
最难的就是从世家大族中选拔。当时晋国除了马、张、崔、杜四大家族外,最强势的家族就是李、裴、苏、袁四家。谁也不愿意轻易派自己的族人前往。
十一月下旬,马康远召集家宴。有祖母张铭静、母亲王敏瑶、曹友徽,还有叔父马海阳、马海宁,长兄马康飞等所有亲属。因为马、张、崔、杜四家都是几代联姻,故而其余几家也都有人参加。
不年不节的,也没有什么特大的事情,马康远召集家宴,参加人员上百人,肯定是有什么大事。
一番开场白之后,马康远就说:“铭英州、永晋府已经初见规模,但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今天我请这么多长辈来,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大家能为铭英州、永晋府出把力。两地起这样的名字,你们也应该知道意思了。”
马康岩:“晋公所言在理,我是具体办理这些事情的。一年来,普通百姓和士人学子都尽了很大的努力,我们身为宗亲贵族,也理应尽些自己的力量啊。”
马康远兄弟的话说的已经非常直白了,众人只能是开始表态了。
马海宁:“你三叔我已经老了,不过还是有些家财的。我和康雄捐二十万贯,布帛千匹,家丁佃农中取精壮者百人,你拿去用吧。”
马康雄:“我另外再捐十万贯。”
马海阳:“你们父子倒是大方啊,哈哈。我可没老三有钱啊,这样吧,我捐五万贯。我也是打过仗的人,父亲当年在洛那卡国征战时候,我也听人说过,如今那地方成了咱们晋国的地儿,成了咱们马家的地方,所以也算是自家的事儿了。”
马海阳、马海宁兄弟这么一带头,其余的人也不得不表态了。张家因为有张铭静这个老家长在,不得不出血,总计捐了十万,崔杜两家各八万贯。田家也捐了五万贯。即便一向与马康远不和的长兄马康飞也说:“多年来我一直看不惯你,今天当着祖母和这么多勋贵的面,我也不讳言。但是这么多年来你的所作所为,让我觉得你确实比我强。你每做一件事,我都在想如果是我会如何,二十多年来,我现在真正觉得你行。我没有三叔那么多钱,不过少些还是有的,捐两万吧。另外,我多年来养了一些牛啊,马啊还有羊啊,也捐出来。大约有十余匹马,二十多头牛,三十头羊。”
马康远没想到大哥会如此,他原希望只要大哥不挑头惹事就能了,但结果是这样大为欢喜。马康远走到大哥面前,含泪对大哥说:“大哥,谢谢你。”然后半跪了下来。马康飞急忙扶起,说:“不敢当,不管怎么说,我们都是兄弟啊。”
张铭静、王敏瑶看到多年来的兄弟仇恨因此而化解,十分的高兴,也都流下了眼泪。
马康飞接着对儿子马荣达说:“孩子,你也三十五岁了,不能总在这里呆着,这样吧,你一个人去铭英州锻炼锻炼吧。”
马荣达:“是,父亲,儿子听父亲的话。”
马康远更是没想到马康飞会如此,说:“大哥,你就这么一个儿子,离开了你怎么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