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顺化之战(三) - 大明之北洋称霸 - 卢龙军节度使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七十九章顺化之战(三)

万历二十七年七月十八日,自明军主力大举围城后,顺化城已经被围困将近一个多月,幸亏这里是阮家当做自己的根据地老巢用心经营,经过数代这里的城池坚固壕深且囤积的粮草能够城内十五万人吃上一年,然而这一切都在大明不动真格的情况之下,若是明军真要像攻打要塞时那般犀利,恐怕依照顺化城也抵抗不住多长时间,毕竟城市再坚固也只是相对于其他安南城市来说而已,放在明军眼里这里的规模顶多算得上大明国内一个二线州府那般;之所以顺化城能坚持到如今还是拜了明军的谋划所赐,然而这个谋划也即将要成功,因为郑松的大军经过十余天急行军后终于赶到距离顺化北路要塞仅有一百里的东河。顺化由于和岘港紧挨着,所以距离升龙府与岘港差不多都在一千五百里的距离左右,所以东河这个小城镇从地图上就不难看出已经属于顺化府范围了。

虽然间隔一百多里相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就是个不可逾越的天堑,但对于明军骑兵来说却犹如一袋烟的功夫而已,此次出征的明军中骑兵数量约五万左右(一人双马配置)几乎占据整个明此次出征兵力的一半,所以如此一股大规模的骑兵撒出去的侦骑不可能不发现八万人的安南军。

“报——”一名侦骑急匆匆地掀开帅帐禀报道:“敌军主力约八万已到东河距离我军不足百里——”

“哦?消息可确凿?”李如松问道。

“消息属实,卑职清点不下十遍绝无差错!”

“那你可查探到敌军军容配置如何?”朱以歌起身补充问了一句。

“敌军军容庞大旌旗接连不断,其中有五千人为火枪手位于中军,走在最前面的有二百头大象组成的象兵部队,至于弓箭手也有五千其余者皆是长枪、刀盾之类的兵士”

“那你可看见敌军军士着甲情况多不多?”

“禀告监军,敌军着甲不多,除中军有万人之外其余者皆用兽皮军服裹之.”

朱以歌点了点头挥挥手:“嗯!做的不错,再探!”

“遵命——”

待侦骑走后,朱以歌抚着胡须朝李如松点了点头说道:“呵呵~~看来敌军来的果然都是主力,如此一来我们之前的谋划就成功一半了,接下来就该看我们的了!”

“好!自从来了南方就一直都没有我们辽东健儿什么鸟事,今天该是我们出鞘的时候了!”李如松残忍的咧嘴一笑说道。

“好!立刻升帐准备作战!”

“咚咚咚——咚咚咚——”

“宣府镇到——”

“大同镇到——”

“宁夏镇到——”

“浙江镇”

“四川镇”

军营想起急促的战鼓声除了遭遇敌袭就是有重要的事情发生,这不一群各镇总兵或是副总兵、参将们听见三声鼓后不敢大意连忙赶到帅帐,不一会就将其实很大的帅帐给挤的水泄不通原本就潮湿闷热的季节在这大帐内威力仿佛更甚一份.

“据侦骑得报,黎朝的主力援军约八万人已经行进至不到我军一百里的地方——东河镇!”朱以歌待人到齐后率先发言并将教鞭指向地图上面的那个几乎看不见的东河小镇。

“敌军此次可谓是主力倾巢而出光是大象就有二百头,还有五千人火枪军和五千人弓弩手兼之安南人素来野蛮嗜杀诸君切切不可大意半分!”

“诺——末将必尽全力——”众将听见后亦是紧皱着眉头正色回道。

“好!诸君且坐下。”朱以歌双手一摊示意大家坐下后,接着侃侃而道:“接下来就由我和李总督安排作战事宜,众将听令!”

“有——”

“敌军八万而来,虽看似军容齐备,但千里远道而来早已是师老疲顿不堪大用,且我军以逸待劳养精蓄锐更兼战力远在敌军之上此战必定全胜!”

“此次作战有本王率领所有步兵于沿北路要塞前十里沿途布置阻击阵地,务必要深挖战壕这一点以天津镇为典范不懂的稍后各镇请天津镇军士教授挖战壕之法;层层阻击节节抵抗如此一来更能将敌军锐气消磨殆尽,而我大军主力在北路要塞以大炮火铳齐齐击之,待敌军大乱之时大军跟进掩杀;至于骑兵则由李总督亲自统领乘船绕到敌军背后登岸待,届时骑兵何时参战可由李总督便宜行事,顺化此地乃是安南最狭窄之地只有一百里宽,所以如此狭长地势之下前后夹击敌军必然全歼谁都别想跑!除非他们能向西跑到旁边的老挝去,即便跑过去那里掌控老挝的缅甸人估计也承受不住我军五万骑兵的追击,正好还能搂草打兔子”

朱以歌一通长篇大论说完战役安排后,账内众将皆是三三两两窃窃私语,讨论的不是别的正是朱以歌后半段说的那句“骑兵乘船背后登岸夹击之”,虽然这句话对于帐中众将吸引力很大,但至少有一多半人对这个认为“冒进”的做法很是怀疑,怀疑者大多数都是西北的军镇将领们,毕竟那地方的将门虽然和朱以歌有过接触,但那都是朱以歌在路上逞威的时候,至于朱以歌的海军实力如何他们就不是很清楚了,只知道很强大,但对于一辈子几乎都没见过几次大海的人对于如此“冒险”战法依旧持有怀疑态度,即便他们现在已经见识过北洋水师的强悍,但运输是运输而作战登陆又是一回事儿。

朱以歌的登陆作战并不少,但传回大明国内的除了给皇帝上报奏折时详细些后,其余发往各地的邸报就那么详细了毕竟邸报说的事情不少,哪能变成朱以歌一个人的单口相声,所以每次朱以歌在海外大声基本上均是一句“大军海外大胜敌酋斩首不计其数”云云,所以说这些西北军的将领们才会有些面面相觑,再者说在中国人的战争史上登陆作战的还真不多,除了西汉征伐卫满朝鲜以及隋朝三征高句丽来护儿将军大败平壤城下其次就是五代十国吴越国和南唐争夺闽国的大战了。

请...您....收藏_6_9_书_吧(六//九//书//吧)

全因为在中国的兵法中一直都讲究半度击之的战术核心,所以多以遣精锐力量绕敌背后实施奇袭才会令这些传统的内陆军人们疑惑不解。

不过帐中另一半将军们却结结实实见识过天津镇实力的尤其是登陆战更是给他们留下不可磨灭的身影,随后这些将军们不等朱以歌多说就一脸鄙夷的看着对面的这些没见过世面的“旱鸭子”。

这一边的西北汉子们脾气也是火爆,所以被这些见识过的将军们一顿鄙夷这才为了面子不再言语,生害怕再有人说他们没见识

军议就此结束,各部将军们马不停蹄他地赶回各自的驻地进行动员作战,而所有骑兵也在一个时辰后集结在顺化城海港处,这个小小的海港第一天迎来如此热闹的日子,而且还有许多安南人一生都没见过的动物——高头大马!

由于朱以歌早有打算,所以用来实施计划的运输船自然被朱以歌提前开至顺化港这里顺便还运送了大军的粮草辎重等补给等等,来的时候装运粮草军械,走的时候却装满了人马,幸亏这些运输船大多是天津镇所产的平地沙船最适宜近海运输而且运量极大,每一个运输船达到四五百吨运载五六百人马不在话下,只不过马匹太多又大占地方挤了些.

“王爷就此别过,我军大概将于敌军背后八十里处登陆,毕竟五万骑兵动静毕竟小不了,届时若是末将稍微晚了,还望王爷多担待些”李如松出发前还不忘将丑话说在前头,毕竟当年那些名将可是有不少就倒在大军合围却因为不是当地环境而悲剧的贻误战机最后被军法从事,而名气颇大的李广就是这么中招滴,所以作为李家的子孙自然不能犯同样的错误,这才先说丑话省的到时候背黑锅。

朱以歌自然之道李如松的心思,摆摆手无所谓的说道:“嗨!本王也是久经沙场多年这点浅显的道理岂能不知?尤其是异域作战信息不通道路不明贻误战机也在所难免,所以总督大人不必担心,你就是多晚来都没关系,本王还不将这区区八万安南军放在眼里!当年成国公和英国公那般费力可就不代表本王就会那般费力。”

朱以歌这顿大话可听的李如松一顿咂舌,然而即便是当今的成国公和英国公当场听见也无话可说,毕竟人家朱以歌的实力摆在那里谁不服有种的就出去练练,所以说在任何时候实力永远都比一万张嘴皮子要管用得多。

人家都拍胸脯了,李如松也不矫情,双手抱拳道:“那就多谢王爷体谅了,末将去也就此别过!”

“一路顺利.”

一百多艘运输船连同二十艘护航的北洋水师战舰就在朱以歌的注视下缓缓离开港口运载着五万铁骑开始实施又一次的登陆作战,其实朱以歌也不知为什么自己那么喜欢登陆总喜欢抄人家的老窝,或许是心中的恶趣味久久不的消散的原因吧

然而,这一次可不同以往,以前的登陆战都是步骑混合相互掩护交替登陆,而如今却是连朱以歌都第一次尝试的战法大规模骑兵登陆敌后,如此大规模的骑兵登陆恐怕在以往的战争史都是凤毛麟角的存在,所以各种经验也无从得知。对于骑兵登陆最危险的就是海滩这片松软的土地,这种地形可谓是骑兵的不二克星,松软的海滩滩涂基本上就相当于一个个天然的陷马坑限制住骑兵的速度优势,所以朱以歌若是要这五万骑兵成功登陆就必须在敌军正面造的声势越大越好才行。

如此一来才能使敌军无暇顾及身后,使登陆的骑兵部队能顺利挣脱滩涂的险境。所以说战争走向如何还是主要看朱以歌的了,整个战场的关键点就在这里——顺化北路要塞下!(未完待续。。)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