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后院起火孟霁闭了闭眼,一时心乱如麻……
第119章后院起火孟霁闭了闭眼,一时心乱如麻……
“你以为有婚约,孟霁就肯嫁你?我的甥女,我清楚,不是她自己看中的男人,她根本不会要。”吐朵阿克冷笑连连。
“父母之命,难道她也能不听吗?”爨量不易察觉地蹙了蹙眉,吐朵阿克的语气令他很不舒服。
“父母之命?”吐朵阿克面露嘲讽,“她阿父给她退了婚,她不一样将那个阉人养在身边吗?你不知道吧,他们两人早已好到日日同床共枕的地步。”
然而让吐朵阿克意外的是,爨量并无恼怒之意。
“你说那个宁州府的主簿?”爨量神色如常,“我知道他,他不过是个阉人,有什么打紧的。”
吐朵阿克冷哼一声,“你不介意又如何?孟霁眼下远在成都,谁能让她回来成婚?”
爨量依旧不为所动,“南中是她乡梓,亦是她的根基所在,她早晚也是要回来的。”
“回来?等她回来,第一个就是对付你们这些大姓!”
吐朵阿克见爨量神色一窒,便又再接再厉道:
“她若是吃下了益州,届时整个南中的大姓便是还肯团结一心,也拿她没办法了。到时候你且看她拿不拿正眼瞧你。你现在向着她,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吐朵阿克换上了一副诚恳的语气,“孟霁此人,惯会以小恩小惠收买人心,那些无知愚民,口口声声唤的都是阿彻大王!再这么下去,哪里还有咱们立足的地方!
大郎难道还要眼看着她坐大吗?眼下孟霁不在南中,这正是咱们的机会!大郎此时不肯动手,难道是要坐以待毙吗?”
爨量的神色,终于彻底沉了下来。
·
沈介从成都回到南中的时候,已经是八月下旬了。
刚回到龙头山,便又是一堆事情等着他。
先是留在寨中的部曲头目莫色依古找过来要钱,要给新收的兵卒做冬衣。
这批兵卒沈介知道,是他去成都前招的,彼时因为他把钱都用在给孟霁筹办粮草上了,实在有些捉襟见肘,莫色依古刚招募了三百余人,就被他叫停了。
孟霁的规矩,招部曲不看性别,只看能力,但凡能达到她划定的那条线,便可以收。
所以这三百卒里面,有近一百人是女子,基本上都是昆叟人。剩下的男卒倒是有汉有叟。
沈介也不迟疑,按照名册人数,拨了款项,叫人去置办冬衣。
接着是林映那边的扫盲学堂要钱。这个学堂不收束修,凡是来学认字的,还包一顿饭。
于是来的人越来越多,在赶走了一些来混吃混喝的后,依旧还剩下数百人的规模。
因着孟霁交代在先,林映也是有教无类,学生里面男女老少都有。
这次林映也送了二十个原本就有些基础,如今勉强能写会算的学生到沈介身边,好歹先跟着沈主簿学学如何办事,也算实习了。
沈介应付了一波又一波的“债主”,好容易有个空挡,又忙不叠地去田埂里查看秋收的情况。
刚跟田客们聊了两句今年的收成情况,又有人找过来了——
是之前他派去南方诸国贩货的商队队首。
那队首是个四旬上下的汉子,黑瘦黑瘦的,模样长得极为精干。
他知道沈介的做事风格,一来也不说废话,行过礼后,就把账目奉给沈介看。
沈介一面翻账目,他就一面讲。
沈介看完了,他也讲完了。
沈介算术快,合上账簿的时候,心中便已经有了数,“如此,古郎跑这一趟,算是满载而归。”
“都是托大王的福,”古纳笑道,“我们这一趟可谓一路顺畅。还有一事要恭喜主簿,之前大王说的那种稻谷,我们找到了。”
——当时商队要出发的时候,孟霁在舆图上圈出来一个区域,让他们去找一种既不怕干旱,也不怕洪涝的稻子。
可偏生孟霁自己也讲不清楚这稻子叫什么,也不确定具体的产地,只知道大约在东南半岛。
那是她幼时在某本儿童科普书籍中看到的一则小知识——
说是宋朝时期,东南亚有那么一种叫占城稻的品种传入了中国,很快便得到了普及。
再多的,她也不知道了。
这事儿她自己都没抱太大希望,只说顺便寻一寻,寻不到便算了。
“竟果真寻到了?”沈介惊讶道。
古纳点点头,“我们在外寻了许久,并没有寻到一个叫占城的地方,是在林邑寻到的稻米,听当地人说,这稻米的确是不怕旱涝,且种植时间极短。二三月份种下去,五六月份就能收割。”
沈介大喜,“竟真如大王所言,一年能种两季!”
他复又忙不叠地问道:“种子带回了吗?”
古纳忙从腰上取过一个布袋奉上,“我们共带回来二十车种子,主簿且看。”
沈介接过布袋,将黄灿灿的稻米倒在手上,恨不能立刻就写信告诉孟霁,她说的那种稻子,他们找到了!
正说着,早有附近的农人凑上来,“郎君,这个稻子,咱们能种吗?”
沈介笑着将稻谷倒在那农人手中,“自然可以,明年咱们这里先试种,若是成了,整个南中都可以种这个稻子。”
那农人双手小心翼翼地捧着那一撮稻谷,像捧着什么宝贝似的,连声道:“咱们大王竟是活神仙!连这样的宝贝都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