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可有檄文
第214章可有檄文
桓阶扶起孙权,恳切地说道:“我是真心希望,孙氏能够与丞相携手合作,共讨逆贼。”说这话的时候,桓阶用眼角余光扫视着府中的所有人,最后将目光落在了鲁肃的身上。
桓阶一眼就看出,此人风尘仆仆,行色匆匆,显然是刚刚才从外地回来,而且自己与孙权交谈过程中,这个人的神情显得极为紧张。估计此人并非是投曹派。
桓阶心中一动:
【莫非他就是鲁肃?】
桓阶记得临行前,曹操与曹冲交代过,江东群臣大抵分为两派。其中以张昭为首的文臣,这派人支持降曹;而另一派则以鲁肃、周瑜为首的武将,主张抗曹。
眼前的这个人,应该不是周瑜。传言周瑜“身材高大,相貌英俊,羽扇纶巾,风流倜傥”,不似眼前之人的这般模样。
难道他是鲁肃?如果是鲁肃,他是不是还带着诸葛亮一起来到了江东?
桓阶看着鲁肃,忽然开口问道:“这位先生莫非是鲁肃鲁子敬?”
鲁肃闻言,大吃一惊:“桓公何以知晓我的名字?”
桓阶呵呵一笑,随即迅速收起笑容,走到鲁肃身边,低声说道:“老夫不光知道你的名字,老夫还知道,你几日前去过荆州,但为何不见你来拜见曹丞相?”
“哦,那时你正在当阳,不顾个人安危,忙着会见刘备与诸葛亮,哪里还有空闲去拜见曹丞相?!请问,诸葛亮又在哪里?”
听到桓阶的话语,鲁肃更加惊愕。
而孙权也是内心无比震撼。
派遣鲁肃前往荆州,是孙权与鲁肃二人的谋划,除此之外,并无第三人知晓。
那么这个消息是怎么泄露的?
难道江东有曹操的细作,亦或是鲁肃行事不周,被曹操的探子发现了?
鲁肃瞄了一眼孙权,孙权的眼神很明确地告诉鲁肃:他也完全不知道,消息是怎么走露的!
见二人面面相觑,桓阶再次对孙权说道:“老夫相信,孙将军一定会慎重考虑,一定会以江东百姓为重,毕竟身为一州之主,保境安民才是己任!”
“而作为汉室臣子,理应顺应朝廷,不行忤逆,这才是为臣之道。”
就在这时,一人突然闯了进来,高声喝道:“曹操逆贼,妄图吞并我江东,耍什么阴谋诡计?”
桓阶看向来人,众人也纷纷转头。
原来说话的人正是程普。
随后,黄盖等人也纷纷进入大厅。
这些武将们,七嘴八舌,吵吵嚷嚷,无一不是要对曹操开战。
临行前,曹操告诫过桓阶,不要与江东的武将争论,因为那些都是粗人,与他们理论,那就是对牛弹琴,枉费口舌!
刘备派诸葛亮去江东舌战群儒,那曹操就让庞统去劝说周瑜。周瑜不是粗人,自有韬略。
桓阶对程普恭敬地说道:“程公,你这是决计要与丞相为敌吗?”
看着桓阶,程普想起当年,桓阶冒死送回孙坚的遗骸,归葬故里。于是对桓阶行了一礼,说道:“桓公,我本来对你很尊重。然而你如今却成了曹操的走狗,我今无言以对。”
“唉,”旁边还有几人,也是连声叹息,“道不同不相为谋。”
桓阶无语。
程普问道:“可有檄文?”
桓阶一愣:“檄文?”
“不错,”程普再次问道:“我就是问你,曹操有没有把檄文交给你?如若有,不妨拿出来。你虽然与江东有恩情,但如今却是曹操的使者,你拿着他的俸禄,自然就要替他办事,我们不为难你。”
桓阶有点为难地看着孙权。
只见孙权也点点头,说道:“伯绪公,如果曹丞相确实有檄文交予你,那就拿出来观看。”
桓阶从怀中拿出一个锦盒,一句话也不说,默默地交与孙权。
孙权接过锦盒,从里面取出一卷帛书。展开一看,果然是檄文。
檄文如下:
“孤近承帝命,奉词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
落款:孟德。
大意便是:
“最近,我奉天子之命,讨伐有罪的叛逆,军旗指向南方,刘琮降服。如今,我统领水军八十万人,将要与将军在江夏一道打猎,讨伐刘备。希望将军不要观望,早日答复。”
看完之后,孙权说道:“既如此,那就请伯绪公暂且回驿馆歇息。”
这是一句客套话,意思就是我们要商议一番,请你回避。
桓阶当然知道孙权的意思,便起身辞别而去。
待桓阶一行人离开,孙权把这封书信给部属们看时,他们无不惊惶失色。
孙权说道:“不知卿等有何良策。”
老臣张昭劝孙权归降曹操,孙权犹豫不决之际,鲁肃力谏孙权不可降曹!
柴桑行营,只有鲁肃一人力主抗曹,而以张昭为首的大批文臣则主张连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