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自我认识:剖析人性中的优点与缺点(5
第6章自我认识:剖析人性中的优点与缺点(5)
【去他的效应:面对诱惑,一定要守住底线】
心理学家彼得·赫尔曼曾经带领自己的研究小组做了一个关于“去他的效应”的实验,目的在于了解人在屈服于诱惑的时候,能不能因为罪恶感而控制自我。
被试者到达实验室时,已经好几个小时没有进食,正如研究人员说的,他们已经到达“饥饿状态”。这些被试者被分成三组,分别对待。实验人员给一组被试者一小杯奶昔,让他们先缓解一下饥饿感;接着给另一组两大杯奶昔,让他们一次就吃到饱;而最后一组被试者则没有分到一点奶昔,他们仍然处于饥饿状态。
接下来,实验人员把这些被试者安排到一间装有各种零食的房间内,里边放着几碗烤薄饼和曲奇,外加一张评价表。实验人员想看看不同饥饿程度的人面对零食的各种反应。被试者想吃多少就可以从碗中取多少出来,吃光碗里的还可以再向实验人员索取。被试者以为自己吃得多,评分会更高,其实分数对于实验人员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被试者吃的食物的量对他们带来的影响,以及节食的人和不节食的人在美食面前有何差异。
在不节食的一组被试者中,刚刚喝了两大杯奶昔的人只是吃了一点点薄饼,然后就填了评价表;喝了一小杯奶昔的人,吃薄饼的数量稍微多些;一直处饥饿状态,一点奶昔没喝的人,一下子就吃掉了很多薄饼和曲奇。这一组人的做法,应该算是正常的反应。
对于节食组的被试者来说,情况就出现偏差。喝了两大杯奶昔的人本来应该是肚子最饱、最吃不下东西的,但是他们的行为令实验人员惊讶,他们吃的东西居然比好几个小时没有进餐的被试者吃的东西更多。实验人员不敢相信,为了进一步证实结论的正确性,他们反复用实验进行论证,结果与第一次实验是相同的。
节食者在心中已经为自己设置好每日的进食量,当他们有一天一旦进食超过了这个限量,就会控制不住自己而食用更多的东西。实验人员把这个行为称为“去他的效应”。就像实验中提到的,节食的人因为在实验中一下就喝了两大杯奶昔,这明显超过了他们给自己限制的食量。他们知道今天的节食计划落空,所以就会想:“去他的吧,反正计划泡汤,今天先把肚子填饱再说,节食的任务交给明天处理吧。”他们的脑海中只有把握今天这一个概念,而不去想今天的放纵会让自己增加多少热量,增长多少斤肉。反正已经罪恶了一次,就放纵到底吧。他们这样做似乎已经失去了理智。
人们受到“去他的效应”影响,意志力就会失效。为了满足自己一番,就多吃一口,但是多吃之后又会悔恨,接着就更加放纵自己。总之,对于想节食的人来说,这是难以逾越的鸿沟,面对挑战,意志力居然难以抑制冲动。
一家大型商场发生了一起盗窃案,八只名贵的金表被盗走,损失金额达到16万美元。就在案子尚未侦破的时候,纵横商场数十年的雷克夫人恰好来到此地批发货物,当时雷克夫人随身携带了四万美元。到达酒店后,有人在谈论这桩案子,并将盗贼说得神乎其神。据传言,如果能和盗贼私下达成交易,5000美元就可以买到一只金表,八只金表仅需要四万美元,转手后就可以净赚12万美元。雷克夫人一听,不禁想:“难道真有这样的好事吗?”
尽管道听途说终归是不靠谱的事情,雷克夫人却对金表的事情动了心,一天时间内有关金表的话题多次在她耳边响起。当天夜晚,正当她准备入睡,床头的电话铃声响起,雷克夫人顺手拿起电话,听筒内传来一个神秘的声音:“雷克夫人,我知道你是做大买卖的,手里不缺钱。”
“你是谁,你想干什么,难道就不怕我打报警电话吗?”雷克夫人显得有些惊慌。
对方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而是说:“请不用担心,我不会对你造成任何伤害。可能你也听说商场金表被盗的事情了吧。这几块金表在本地不好脱手,若你感兴趣的话,我们可以做一笔交易。”
对方说到这里,雷克夫人完全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不过她在听筒的另一端没有出声。对方见她没有回答,又说:“你完全没有必要担心金表的真假,如果你实在不放心的话,我们可以找一家珠宝店进行鉴定,你觉得怎么样呢?”
雷克夫人又惊又喜,这笔生意可获取的利润要比其他一般生意丰厚许多,于是便答应对方见面详谈。最后雷克夫人以四万美元买下了传说中被盗的八只金表中的三只。
买完金表后的第二天,雷克夫人拿起金表仔细观察,感觉金表有些地方不对劲,于是便把金表带到相熟的珠宝店鉴定。鉴定的结果差点让雷克夫人疯掉,这些金表都是假货,三只金表的价值加起来也只值几千美元而已。直到这帮骗子落网后,雷克夫人才知道从她一进酒店存钱的时候起,骗子就已经盯上了她,而她听到的有关金表的话题也是骗子们故意说给雷克夫人听的。骗子的计划是,就算雷克夫人第一天没有上当,接下来他们还会有许多花招准备诱骗她,直到雷克夫人上钩为止。
雷克夫人没能抵挡住诱惑,成为“去他的”效应的牺牲品。所以,一定要随时提醒自己,欲望很可能让你失去一切,欲望会直接点燃起你心中贪婪的火焰,最终会把你烧得体无完肤。
那么,如何打破“去他的”效应呢?显然不是强迫自己不被眼前的东西诱惑,而是用“自我谅解”的方式。也就是说个人遇到挫折,持自我同情态度的人比持自我批评态度的人更愿意承担责任,也更愿意接受别人的反馈和建议。
当你原谅了自己的放弃行为,而不是悔恨,你会发现这个信息传入大脑后,你居然能约束自己的内心。就好比喝了两杯奶昔的节食者告诉自己反正减肥计划失败,多吃点薄饼也没什么关系。当你原谅了自己的行为,你会发现现在吃薄饼的数量,比带着罪恶感去吃时反而大大减少。你为这个行为感到惊奇,但人就是这样,放纵自己的时候不要过度苛刻自己,你就会发现你的自控力也是很强的。
【权威效应:不被权威所左右】
“人微言轻,人贵言重”,这句话包含了一个非常普遍的心理学效应,那就是“权威效应”。权威效应是指,如果一个人地位高,名声大,他说的话就更容易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更愿意相信其正确性。
“权威效应”之所以存在,是由人们的“安全心理”造成的,人们觉得权威人士在他所在的专业领域里比普通人懂得多,研究更深入,所以愿意相信他们。但是,这个心理惯性有时候会成为思考和做事的阻碍,限制我们的思维。
虽然说,崇拜权威的心理优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成功者的智慧和经验,扩大自己的视野。但如果过于崇拜权威,而从不去怀疑他们,总是按照他们提出的“真理”做事,那样只会阻塞我们的思维通道,影响自身创造力的发展,久而久之,这种盲目崇拜权威的心理会将我们塑造成一个僵化的、盲目的、平庸的“傀儡”,试问一个傀儡又怎么会取得傲人的成就呢?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从少年时代起,我就对所有的权威说法持有怀疑态度,对社会上的任何信息都抱有怀疑态度,这种态度一直陪伴着我,直到现在。”有些时候,真理并不完全存在于世俗的老旧观念里,也不存在于这些“权威说法”中。我们要敢于打破世俗的框架,学会向权威质疑、向权威挑战。
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想要在某一个方面取得进步和成绩,都必须经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一个人想要提高自己、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就必须丰富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如果我们对于现有的一切都感到理所当然,那么就只能原地踏步,永远都无法拥有独特的思想。所以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科学家,他们就非常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任何人的眼中,他们的成就都是伟大的,他们的魅力也都是独一无二的。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