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必须得走! - 重回八零,小保姆发家日常 - 不吃燕麦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73章必须得走!

第73章必须得走!

杭仁山笑呵呵的看着母女俩商量生意经,他本身就是个老实人,平常有一把子力气。

冬天不是在下地,就是在干小工,勤勤恳恳半辈子,也没闺女和媳妇这段时间赚的多。

要不都说做生意赚钱呢。

家里有人能改换门风真好啊。

要是有那些门路,谁愿意一直当老实人?

谁都知道赚钱好,可怎么赚,去哪赚,之前的夫妻俩都是两眼抹黑。

即使在匣子里听说过稠州办小商品市场的新闻,也都是当时听听就过去了。

要不怎么说,机会总留给有准备的人呢。

现在有了固定营生,别说冬天有钱赚了,只要小商品市场不倒闭,夫妻俩就能一直有钱赚。

杭景书这次回来,还有个重要的事情。

“爸妈,你们想好要租什么样的房子了吗?”

这点上,夫妻俩还有些犹豫,王四兰手上不自然地摆弄着钱包,声音闷闷的:“闺女,你说咱们这都走了,家里的地咋办?”

杭仁山看媳妇不好意思说,直接站出来出头:“闺女,我和你妈就是有点不舍得咱们家,没说不租啊,我这两天看着房子呢。”

杭景书方才听王四兰这么说,就明白是咋回事了。

人到一定年龄,不愿意挪窝是很正常的事情。

别说现在了,就等到以后,日子越过越好了,也有不少老人宁愿独居在农村,也不愿意跟着子女去市里住楼房。

为啥呢?

没自已的位置了呗!

小动物还知道做窝呢,冷不丁就让人挪窝,谁心里都觉得没安全感。

小山村有小山村的好处,安静、四周都是熟悉的人和事,左邻右舍喊一嗓子就能来帮忙,还有自家的地能种。

天天听着虫鸣鸟叫起床,空气清新,生活简单,都是爸妈不舍得离开的原因。

而且还有更重要的,家里地咋办?

现在的地每年都要公粮的,杭成刚上大学户口迁走了,可俩孩子的地都还在家里呢。

幸亏小山村地不多,每人才分了一亩多地,不然每年光靠着夫妻俩,这点地都伺候不完。

这年头不交公粮就得交钱,交完钱还得再交提留款,一年到头真正靠粮食赚到的钱,实在是有限。

杭仁山是家里唯一的男丁,杭景书爷爷奶奶的地也都落在他们夫妻头上,林林总总加起来也有7、8亩地。

杭仁山夫妻俩是可以拍拍屁股租房去,但这些地咋办?

自已再回来种明显不可能,但就这么扔在这荒废着,夫妻俩还舍不得。

租出去种倒是可以,但左右邻里这么熟,给谁种?

给谁的都保不准会有意见,王四兰也不想租给自已弟弟。

当初家里进人的事情还不清不楚的,要是租给娘家人,日后能不能要回来还是麻烦事。

人情往来中,两个人都真心实意,那叫好朋友。

一个人真心实意付出的,那叫大傻子。

这个度很难掌握,大家都在一块过日子的时候,自然是处处都好。

可一旦你出息了,本事了,能真心实意祝福你的,可就不多了。

现在王四兰夫妻俩就陷入这种难题中,附近的人都好奇夫妻俩做什么生意,幸亏乡镇有大集,专门去县里的人不多。

再加上王四兰生意好,经常一个小时带去的货都能售空,村里人暂时还不知道夫妻俩究竟在干啥。

不过估计也瞒不了多久。

看着爸妈略有纠结的脸色,杭景书知道得给他们下剂猛药。

她直接点出重点:“爸妈,咱们做生意就得往高处看,在市里租房不仅咱们离得近,进货摆摊都方便,我回来就看到了,咱们家鸡都没了,又让人偷了吧!”

杭景书回来就发现家里养的那几只鸡不见了,爸妈脸色也说不上太好,估计是回家就发现了这烦心事。

上次王四兰到校门口去送肉饼,杭景书还觉得奇怪呢,估计家里从那时候就被盯上了,而且还不止一家。

幸亏杭大姐那有地方,爸妈把货转移到了她们那,不然就等着丢东西去吧!

夫妻俩都念旧,到现在还有些当断不断,杭景书当然要帮着爸妈做决定。

有人都盯上你了,还不跑,等着货真被偷就晚了!

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地,不见得会有人愿意多挨着累种地,而且也不用抹不开面,这事就找村长办!

拿几盒烟过去,什么都能给你办的妥妥的。

到时候写好文书,白纸黑字的写清楚,赖账也不怕,九几年还会再重新分地呢!

怎么算也不会亏。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