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科举制度
第525章科举制度
“陛下,这文子清,倒也挺果断!”商君与燕信风走在御花园中,边走边说。
如今停灵已满,先皇以葬入皇陵之中,大周朝臣都变得轻松一些。
眼看快要过年,朝臣们正尽快处理着政事,然后准备封印休息,待来年再用。
“相国,文子清这样做,却是能起作用,可他暗中想要谋划着变法,这简直就是给那些楚国世家送去把柄啊!”
燕信风笑呵呵的,商君也笑了起来,言道:“看来子仪的手笔越来越大了。”
商君一想就明白了,这定是苏文布下的连环局。
让楚皇文子清焦头烂额不算什么,可若是让楚国自己内乱,那效果就明显了。
所有路都被封了,只留给文子清一条罪己诏的路可以走。
偏偏这条路就是个大陷阱,只待将来发挥作用的时候,他文子清将更难解决。
“呵呵,朕本来是想借此引爆文子清与楚国世家的矛盾的,可子仪说得等一等,现在看来,他是对的!”
两人吹着寒风,进了御书房,苏六送来热茶,让两人都感觉舒服很多。
放下茶杯,商君笑道:“此事倒也不能太过着急,如今楚皇文子清还未触及那些世家的根本利益,可以说一旦出了问题,还能有转寰的余地。
只有等到他们快要针尖对麦芒的时候,轻轻一推,立即见血,呵呵到时候谁也别想退,非得分出个胜负不可。”
商君说着眼中精光闪烁,嘴角上扬,燕信风也暗赞一声,这才是老辣的相国的行事风格。
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石破天惊。
的确,现在文子清还在慢慢试探,而楚国世家内部又彼此争斗不休,双方还未拳对拳,脸对脸。
只有等到将他们推到一个让彼此都无法后退的地方,不分出胜负不罢休的时候,那才是大周推波助澜的好时机。
两人说了一会儿,这个话题便被岔开,燕信风今天让商君过来,是有另外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办。
他将自己这段时间写的东西递给商君,示意他看。
商君接了过来,坐下来便看了起来。
纸张上写的不多,就一个大概的计划,可对商君来说,却无比震撼。
当初能让他震撼的是纸张的出现,然后是印刷术,接着就是百家学宫。
现在看来,自家这位陛下,早就有一个大概的计划了,一环扣一环,厉害!
不错,燕信风给商君看的就是科举计划。
如今大周的官员,都仰仗百家学宫推荐,还有各地官员的推荐。
这种半生不熟的制度,就像是察举制。
这种制度弊端太多,以前燕信风只提出军方的讲武堂,是因为军方能够很快完成制度的建设。
而科举,需要的准备很多,先是要能让大周的读书人,能够用上纸张。
还有就是印刷术,能让各地的读书人都能有一两本书籍在手,而不是想抄录都没有门路。
这几年,在墨家的全力施为下,纸张与书籍推行得很快,所以大周的读书人是在不断增加的。
所以,现在拿出科举制度,就是要给这些读书人一个出路,而不是让他们盯着百家学宫,从而望洋兴叹。
百家学宫不是那么好进的,里面的人都是天才。
而科举制度,却能给剩下的很多人希望。
当然,燕信风拿出的科举不会只是儒家的那一套,虽然儒家那一套确实对稳定皇权很有作用。
燕信风看重皇权,也不会现在推行什么君主立宪。
领先一步是天才,领先几步可就是会死得透透的。
所以儒皮法骨,内王外霸,才是一条通畅的道路。
燕信风希望百家学说在争斗中成长,然后一步一步推动大周的变革。
他不知道这个世界其他地方还有没有国家存在,可若有一天,大周能够一步一步走出去,那才是最好的。
讲武堂就相当于大周的军校,是稳定军方不会堕落的利器。
而科举,则是推动大周官员补充的利器,一文一武,燕信风要推动他们他们成长起来。
如今的大周,是最好的机会,世家被减除,而蓬勃的活力,需要更多的官员引导。
商君舍不得放下手中的纸张,对于皇帝点名的儒皮法骨他是赞同的。
他自己就是法家,现在看到这个,面前的皇帝当年与自己的约定,看来是真的认定的。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陛下,此事太大,臣认为当召集群臣共同商议。”
商君认定,此举必是流芳百世的好事。
必须做好一切准备,不能出现太大的纰漏,不然对大周来说,就是一个无法容忍的错误。
“相国此言有理,朕之意,是让相国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