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 七零年代美滋滋 - 寒小期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34章

县城里最繁华的商业街只有一条,离机械厂家属区倒不算太远,慢悠悠的走过去,也就那么七八分钟的路程,要是骑自行车那就更快了。<

因为心里揣着事儿,这天卤肉店很早就关了门,剩下一些七零八碎的卤味,唐婶儿只简单的归拢了一下,连桌子、搪瓷托盘都没擦,就急急的拉过唐红玫往街面上去了。

李桃现在提了一句,那铺子是在副食品店旁边的老糕点铺子,唐婶儿就已经心里有数了。毕竟,这二三十年来,小县城几乎没太大的变化,尤其是最繁华的商业街这边,老城镇居民那是闭着眼睛也知道哪家铺子挨着啥。

“桃儿可真有本事,连那么好的铺面都能弄到。对了,老糕点铺子的话,那咱们都不用太收拾,很多东西直接就能用了。”唐婶儿边走边跟儿媳解释着,“你很少往街面上去,不太清楚那边的情况吧?”

唐红玫点了点头。

说真的,假如是副食品商店的话,她还是有印象的,好歹以前也去过几趟。可糕点铺子就不同了,要知道,糕点属于粮食类,但凡买糕点,那都是要粮票的,包括过中秋节时的月饼之类的,实打实的按份量给粮票,更别提其他像大麻花、绿豆糕之类的糕点了。

一句话,唐红玫舍不得,她宁愿买回原材料自己做。摊上做不出来的,宁可不吃。

“那地儿不算小,我是没仔细看过后厨那块,估摸着比咱们家的厨房能大上个两三倍的。”

唐婶儿步履匆匆的走在前头,没一会儿,就拿手遥遥的指着一家外表看上去旧扑扑的铺子说:“就是这家。”

顺着唐婶儿的手看过去,唐红玫终于想起了这家曾经被她忽略过去的小铺子。

被忽略是有原因的,一个是房舍已经很旧了,另一个则是门脸太小了,大部分都是墙体,只在靠左边开了一道很小很小的门。当然,墙上倒是开了两扇窗户,无奈似乎很久没人收拾了,玻璃窗上满是灰尘污垢。

这还不是这家铺子被人忽略的真正原因,主要是左右两边太显眼了。

靠右边就是副食品店,光门脸就是糕点铺的四五倍。靠左边则是一家国营的小饭馆,哪怕这个点还不到饭点,里头瞧着也坐了不少人。

“门脸是寒碜了点儿,不过不要紧,这位置好。”唐婶儿口中叨叨着,也不知道是自我安慰,还是在安慰儿媳,反正叨了几句后,就一马当先走了进去。

见状,唐红玫也顾不得细看外头的环境,忙跟着走了进去。

一进到里头,这家铺子为啥生意不好的原因,也就显露出来了。

国营的店铺最叫人无奈的,还不是处处都要票证,而是服务态度叫人生厌。甚至不光服务态度,单看这屋里屋外脏兮兮的模样,假如是卖其他东西的,还能凑合,偏偏这是一家糕点铺,这不是纯粹把顾客往外头赶吗?

这厢,唐红玫正思量着,那厢,人家真的开始赶客了。

“看啥看?统共就这些了,要买就赶紧买,不买出去。反正也开不长了。”一个梳着两条麻花辫的女服务员站在柜台后头,没好气的冲着唐婶儿嚷嚷着。

似乎是听到了外头的动静,柜台后头的一个小门被人从里头打开了,出来一个中年大妈,瞧了瞧看透的情况后,冲着唐婶儿赔礼:“大姐,对不住了,咱们这家店就快关门了,她家里人托了很多门路才寻到了这个工作,心里带着气,说话不中听,你别太在意。”

唐婶儿当然不会在意,她本来就犯不着跟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家家的计较那么多,更别提她是打算盘下这家店的。

“没事儿,妹子你去忙吧,我就随便瞧瞧。”唐婶儿借着半开的门往里头瞅了几眼,大致的估算出了后厨的面积,又在铺子里四下打量着,回头问儿媳,“红玫,你觉得咋样?”

“挺好的。”唐红玫指了指有两扇大窗户的外墙,她觉得真要盘下了这家店,完全可以照搬自家卤肉店的模样,在窗户根底下摆个桌子,或者干脆打一排食品柜,这样顾客没必要走进来,就能买到东西了,显眼又方便。

唐婶儿的想法也差不多,压低声音说:“外头这边大概有七八个平方,里头的后厨我估摸着得有个十来个平方,可比咱们家那连转身都难的小厨房宽敞太多了。”

“那就这样?”唐红玫盘算了一下,按着二十平方来算的话,一个月的租金就得一块六。当然,这只是毛估估,精确的数字还得看人家单位怎么算。

“就这样!”唐婶儿很快就拍板定了下来。

主要是,现在的铺面真的是太难寻了,像居民区里的,也就是底楼的人家可以将自家改动改动,弄个不是铺面的铺面。可这种吧,没人管是一回事儿,一旦有街坊邻居看不下去了,譬如唐婶儿他们家的卤肉店,只要跟机械厂的领导举报一声,一准会面临谈话。毕竟,家属楼是用来住人的,可不是给你开铺子用的。

眼下,能寻到一处合适的铺子太难了,就算有不少缺点,只要不太出格,唐婶儿都打算忍了。

大不了等赁下来以后,找人重新弄一番。

婆媳俩满意的离开了糕点铺,既然都决定了,那就得趁早,万一有其他人看中了就不好了。

她俩倒是走了,那麻花辫女服务员倒是提高声音“哼”一下,不满的嘟囔着:“就知道不是诚心诚意来买东西的。”

“你也行了,我知道你心里不痛快,可这事儿跟人家有啥关系?”

“那咋地?我还不能说了?邱姨你说我怎么那么倒霉?一条街上那么多的店铺,凭啥就咱们这个糕点铺要被上头关了?我妈花了大价钱才给我找了这个工作,全白瞎了!”

“唉,可不止咱们这家,我听说,街对面的文具店也要关门了,好像是学校附近开了不少差不多的店,卖的文具便宜又好看,还兼卖漂亮的头花发夹……变天了。”

……

改革开放真的是把双刃剑,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自打政策开放以后,生活里处处都方便了不少,日子也在一天天的好过起来。可这并不包括少部分利益受损者。

国营店受到的冲击最大,一方面是服务态度问题,另一方面是货源问题,还有就是明明很多东西都可以不需要票证买到了,唯有他们还坚持要票。

与此同时,机械厂那边也面临了竞争压力。原本,作为县里唯一的一家机械厂,承担着整个县乃至周边数个县镇的所有小五金件的生产任务。可以说,他们从未想过没有订单该怎么办,反而因为机床不够用,一直以来都实行着三班倒的制度,以便能更好的完成加工任务。

可自打年前开始,三班倒变成了两班倒,取消了晚班制度,虽然还是有值班任务,可值班是轮流着来的,就拿许学军来说,他要三个月才会轮到一次值夜班的任务,可在以前三倒班制度时,他每周都要上两个晚班。

订单在减少,哪怕还不到发不出工资的地步,可厂里的领导却已经为此召开了多次会议,总觉得不能再这么下去。

当天,许学军下班之后,听完了唐婶儿宣布的好消息,慢吞吞的说了厂里新出的通知。<

严格来说,新出的通知跟他的关系不大。大意就是,厂子里老龄化严重,希望能和平的输入一批新鲜血液,希望广大员工们配合。

“啥意思?”这话说的太委婉,唐婶儿没弄明白。

“就是让快到退休年纪的老员工提前退休,让他们的儿女顶上来。”许学军解释道,不过他没说的是,这话也是听车间里其他工人说的,另外就是,“李叔愁坏了。”

机械厂是于三十年前建造的,也就是建国之后,兴建的第一批国有厂子。自然,当时招收了不少工人,清一色的都是年轻人。

然而,三十年前的年轻人,现在多大岁数?就算当时很多学徒工都是未成年人,那也至少有十五六岁了。也就是说,整个机械厂绝大多数的工人,年纪在四十五六岁到五十来岁之间。

许学军那是例外,他爸意外身亡,这才早不早的从学校离开,进入了工厂。和他类似情况的人很少,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毕竟生老病死也是常态,再有就是,这些年来少有的几次招收新人。

按比例来算的话,年轻人所占的比例不超过全厂员工的一成。

“提前顶替也没啥吧?”唐婶儿看得开,横竖他们这一代,除了她这种特殊情况外,哪家都是好几个孩子,只存在说位置不够用,完全不用担心找不到人来顶替的。

许学军也是这么认为的,还有就是,领导也说了,万一正好发生儿女都有工作,或者不方便顶替的情况,像儿媳、女婿或者侄子侄女之类的,都可以顶替,已经算是很通融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