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火炮
朱慈烺听罢,十分满意,哈哈大笑起来,他环视众人,朗声道:
“好!军队的战斗力,不仅依靠兵器铠甲,更依赖战法革新与士卒的精锐训练。刘将军此番改进,充分证明了朕所推行的改革之必要。军阵之变,绝非一日之功,亦非单凭朕一人之力便可促成,惟有依靠诸位将领共同推进,方能使大明之军焕然一新!”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坚定:“朕要的,不仅仅是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更要一支懂得学习、懂得思考的军队!此番操练之法,务必形成成册,待参谋部审核后,在全军推广。待到真正战场之上,必能立不世之功!”
刘世杰、高杰以及周围诸将闻言,纷纷拱手大声应道:“喏!”
朱慈烺负手而立,望着操练场上的大军,心中豪情万丈。他知晓,这支军队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蜕变,待到战机到来,定能横扫千军,宣誓大明雄威!
其实,六十人分遣队的设想,不仅赋予军阵更强的灵活性,使其能有效应对来自两翼及后方的敌军突袭,甚至在正面战场上,也能在关键时刻发动出其不意的袭击,成为左右战局的奇兵。此种军制革新,既提高了军阵的应变能力,又为战术运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刘世杰向来深谙官场之道,依旧按惯例先奉上几句恭维之词,以示对陛下深思远虑的敬佩之情,随后话锋一转,语气认真地继续说道:“其实,末将与手下将领所做的,不过是在陛下定下的框架基础上,稍作补充与完善罢了。首先,我们发现一个关键问题——士兵之间的间隔。”
他顿了顿,目光在众人之间扫视了一圈,继续道:“这看似微不足道,实则直接关系到军阵整体作战能力的发挥。长枪兵之间、火枪兵之间、乃至长枪与火枪兵之间的配合,皆受制于队列间距的精准把控。前后左右的站位安排,将直接决定他们在战斗中的协调程度,乃至进攻和反击的效果。”
朱慈烺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
“如何确定这一最优间距,是末将与各级将领在实际训练中遇到的首要难题。但经过反复推演,结合实战测试,我们最终找到了合理的距离,使长枪兵能够在不影响机动性的情况下,保持阵型的紧凑性。火枪兵也能确保在齐射时不互相干扰,并在轮换射击时保持流畅衔接。”
“其次,”刘世杰语气郑重,继续道:“陛下提出的新式军阵,主要依赖长枪与火枪两种武器,四磅炮虽有配备,但更多是火枪的补充。在实际训练中,我们发现,如何让长枪兵与火枪兵在军阵中各司其职、彼此掩护,同时弥补各自的短板,便成了训练中的第二大难点。”
他微微侧身,指向远处正在操练的军士,声音略显高昂道:
“因此,火枪兵与长枪兵的配合演练,便成了整个军阵训练的核心!火枪兵的装填、射击、轮换,每一个环节都需严格训练,以确保齐射的精确度和轮射的稳定性。稍有混乱,便会导致战阵破绽百出,反而成为敌军突破的薄弱点。”
他看向朱慈烺,目光炯炯有神,语气中透露出一丝钦佩道:
“然而,陛下对此早有远见!新军阵的规模较小,编制更紧凑,因此无论是长枪兵还是火枪兵,皆需要在战场上直面敌军,这就对士兵的胆量、士气和纪律提出了更高要求。唯有敢于迎战、训练有素之士,方能确保军阵在实战中的坚韧不破。”
听到此处,在场众人纷纷点头,面露思索之色。朱慈烺面带微笑,显然对他的分析极为认可。
刘世杰略作停顿,目光扫过其他几位将领,继续道:
“当然,与中军的鸳鸯阵相比,这一新式军阵的训练难度相对较低,对士气和纪律的要求虽高,却远不及鸳鸯阵严苛。换言之,即便是地方驻军,甚至是经过短期训练的农兵,亦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其基本战法,并投入实战之中。”
他话锋一转,语气中带着些许兴奋:
“陛下此番设计,当真是妙不可言!若戚少保在世,见此军阵,恐怕也要甘拜下风!”
此言一出,场中顿时响起一阵低声赞叹,众将领皆深以为然。朱慈烺听罢,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缓缓说道:
“此法确是有效。但军阵之强,关键在于操练精熟,战阵协同。朕虽定下方向,但军中将士能否真正掌握,并在战场上运用自如,还需你等多加操演。不可因稍有小成便自满大意。”
他语气微微一顿,目光深邃,缓缓道:“鸳鸯阵之威,固然历经实战检验,但天下战事,瞬息万变。兵法无定式,唯有因地制宜,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六十人分遣队的设想,便是要让我军能在不同战场环境下迅速调整应对,形成既灵活又坚固的作战体系。”
朱慈烺站起身来,负手而立,眼神扫过在场众将,语气铿锵有力道:
“接下来,各部需加快训练步伐,尽快让士卒彻底掌握新军阵之法。尤其是火枪与长枪的配合演练,务必做到精准无误。待时机成熟,朕自会检阅,若能达到朕的要求,尔等皆有功勋可记。”
众将闻言,纷纷躬身抱拳,高声应道:“喏!”
训练场上,一队队士卒仍在操练,长枪如林,火枪齐列,炮兵整肃而立。朱慈烺望着这一切,心中暗自思量:待此军阵练成,纵是强敌环伺,我大明亦能稳如磐石!
……
……
大年初五,京城内外仍沉浸在节庆的余韵之中,家家张灯结彩,鞭炮声不绝于耳。朱慈烺在检阅完大军的演练情况后,便马不停蹄地筹备下一步行程——前往镇江,实地考察新式军阵的训练成果。
初六一早,他率领一众将领出发,浩浩荡荡地赶赴镇江。镇江地处江防要冲,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更是新军阵演练的重要基地。
刘世杰早已在此等候,脸上满是自信,言辞间更是滔滔不绝,将新军阵的战术优势、训练进展娓娓道来。他甚至颇为识趣地将相当一部分功劳归于朱慈烺,极力表现自己的忠诚与谨慎。
朱慈烺虽听得仔细,脸上也不时露出认同之色,但他的内心却始终保持着一份审慎。军阵的优劣,岂是只凭一张嘴便能断定的?
要知道,没有经过实战检验的战术,就如同未曾淬火的兵刃,看似锋利,实则脆弱不堪。一旦投入战场,极可能漏洞百出,酿成惨重损失。更何况,新式军阵的推行牵涉巨大人力、物力、财力,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新军阵,必须经受最严格的考验!”
朱慈烺心中已有决断——不仅要实地检阅,他还要安排一场真正的对抗演练,让新军阵在实战环境下接受考验。只有在真实的对抗中,才能暴露问题、查漏补缺。
如果新军阵经不起对抗的考验,那便意味着它根本无法适应战场,更遑论推广应用了。军中上下,各级将领对传统战法早已驾轻就熟,而新战法则意味着不确定性,意味着需要重新适应,甚至可能承受短期内的损失。
更重要的是,朝堂之上的大臣们绝不会轻易接受一项“尚未经过战火检验”的战法,特别是在它可能影响到朝廷整体战略决策的情况下。若是新军阵战败,“出师未捷身先死”,那么不管它的理念有多么先进,都势必会遭受无情的指责和否定。
届时,朱慈烺若想再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推动改革,恐怕将面临难以承受的政治压力。
“身处这个时代的人,大多是短视的。”
朱慈烺深知这一点,绝大多数人并不关心未来发展的真正趋势,他们只看眼前的得失。每一个军事变革的方向,在初期往往都能找到合理性和支持者,但最终能被历史记住的,只有那个真正“活下来”的战法。
正因如此,任何变革都必须迅速展现出卓越的成效,否则就会遭遇铺天盖地的质疑和反对。人们不需要听失败者的解释,也没有人愿意倾听改革受阻的理由。
想要服众,唯一的方式就是拿出足以让所有人信服的战绩!朱慈烺对于“莫里斯方阵”的基本编制并不陌生。
在西方,这种战术体系历经多年演进,已被证明是可行的。而明军方面,经过多年训练,亦已具备推行此种战法的基础。
刘世杰在此基础上,结合明军士卒的特点,进行了诸多调整,使其更符合东亚战场的实战需求。然而,朱慈烺心中也有自己的忧虑——军阵的演变,绝非照搬某个国家的经验就能成功。
若是盲目生搬硬套西方军阵,只怕最终只会落得“东施效颦”的笑柄,甚至导致战场上出现致命失误。从瑞士方阵、到西班牙方阵,再到莫里斯方阵和古斯塔夫方阵,每一次战术革新,背后都有火枪技术的进步作为支撑。
这不仅是长枪兵逐渐被火枪兵取代的过程,更是战争形态从冷兵器向火器时代转变的见证。而明军的战术改进,亦不能脱离这一趋势。
朱慈烺沉思片刻,缓缓道:“刘世杰,朕听闻你改进了军阵编制,使火枪兵、长枪兵和炮兵的协作更加紧密。这点很好。但你可知,有的的战法虽有效,却未必适合我们?火枪、长枪、炮阵的搭配,如何在明军的体制下发挥最大优势,这才是关键。”
刘世杰连忙拱手,躬身答道:
“陛下所言极是!属下亦知,莫里斯方阵虽强,然其所依赖者,乃是欧洲火枪的精准度与射速优势。而我大明火器虽已精进,但火枪兵尚未完全取代长枪兵,战法上自然需要因地制宜。因此,属下在编制上做了一些调整,使长枪兵、火枪兵相辅相成,并引入四磅炮进行战术支援。”
朱慈烺微微颔首:“不错,战术革新不能脱离实际,若能在原有基础上推陈出新,方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