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姑姑来了
院子外响起的敲门声,让一家人都有些紧张。
还是爷爷率先开口:“把布匹以及没吃完的包子赶紧收起来,我去看看外面敲门的人是谁。”
爷爷说着,便推开门走了出去,林辰则紧随其后。
院子门被打开,门外站着两位中年妇女。
这两人林辰认识,是姑姑。
记忆中,两个姑姑跟家里关系挺和睦的。
大姑就嫁在隔壁丰饶公社,距离林辰家也就十几里路。小姑子嫁得远一些,在锦绣公社,离这差不多有20多里路。
这个时代交通全靠走。
虽然也有自行车跟牛车,但是绝大多数家庭基本上都用不起。
首先牛一般都是集体资产,基本上都是用来耕种的。
自行车就更不用说了,主要是工业生产跟不上,导致这个时代的工业品很稀缺。
像他们整个朝阳公社一共也只有两辆自行车,而且都是集体资产!平时也就几个大队干部因为工作的需要,才会骑出去的。
这个时候不仅农村自行车是稀缺的,就算是城里人,也没有几个人能买得起自行车的。
这个年代有一个专用名词来形容一个家庭的富裕,叫“三转一响”。
三转分别是指: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而一响则指的是收音机。
而一般家庭要备齐“三转一响”是极其困难的!因为这些产品并不是你有钱就可以买得到的。
首先你当然得有钱,但是这个年代的人们连肚子都填不饱,更不用说手头还有什么闲钱了!
其次你得有工业票。而当时大部分工业票主要供给首都以及其他几个主要的大城市,至于一般的县城,可能全县都没有几张工业票。
最后你有钱也有票,你还得看供销社有没有货!
最后的最后,你就是买到了自行车,还要办手续。
那个时候的自行车可是要上牌照的!
林辰看到两位姑姑大老远地走路过来,很是钦佩!
这个年代的人们脚力真是非同寻常!
爷爷将两位姑姑迎进屋子。
奶奶则是手脚麻利地给她俩倒水,并且把刚才没吃完的烤鹌鹑蛋也都拿出来了:“来,尝尝!这是几个小娃,去后山林子里掏的鸟蛋!用柴火烤起来的,味道很香呢!”
大姑提了半斤红糖,小姑则拿了5个鸡蛋。
她们把东西递给母亲:“听说小辰中暑昏倒了,现在没事了吧?”
“姑姑,我没事了,来,吃鸟蛋!”林辰一边说着,一边给姑姑剥鹌鹑蛋。
母亲则是一边接过东西,一边说:“瞧你们!来就来吧!还提东西过来,你们自己家日子过得也不富裕啊!”
大姑姑用手摸着林辰的头,说道:“没事就好,没事就好,以后天热的时候就不要乱跑啦!”
林辰小鸡啄米似的点点头。
小姑姑也过来用手摸了摸林辰的头:“哟,我们小辰,好像又长高了呢!”
这个年代的长辈都这么喜欢摸小孩的头吗?
“你们公社那边现在是个什么情况?饭吃得饱吗?”奶奶关心的问道。
“哎,这年头怎么可能吃得饱呢?所有人都在熬……”大姑叹了口气,继续说道:“不过我们那边估计比你们公社要好一点吧,至少每顿的番薯粥里面还能看到大米!”
“看来你们大队食堂的伙食还是可以的。那你们自己家呢,自己家存粮还有吗?”
大姑姑听奶奶这么一问,沉默了一会儿,“存粮不多了,只剩一点番薯丝。我们家那几个半大小子,在大队吃不饱,整天说饿。然后隔三差五的在家里偷开小灶!哎!我们家藏不住粮食啊!”
大姑家这么困难了吗?
可她居然还是送来了半斤红糖!
那红糖该不会是她向别人借的吧?
想到这,林辰心里有些过意不去。然后不由自主地将大姑跟二伯母对比了起来。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同样是亲戚,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我们家倒是还好些,番薯丝跟大米都还有一些,如果大队食堂不断顿的话,撑到秋收应该问题不大。”小姑说。
“奶奶,等下让大姑跟小姑回去的时候,带一点粮食回去吧!”林辰对着奶奶说道。
“嗯,当然当然!可以的!你们看,我乖孙多懂事!”
大姑跟小姑一听,赶忙摆手:“使不得,使不得,可使不得!”
“我们两家虽然困难一些,但是日子,还过得下去,你们家人口多,大队食堂的伙食又差,到时候……到时候,恐怕连日子都过不下去了!”
林辰一听大姑这样说,不免有些感动:“大姑,小姑你们放心,我们现在有粮食了!”
两位姑姑互相对视了一眼,“哦?有粮食了?”
“嗯,真的,不骗你们!不信你们问我妈。”
母亲王秀兰被儿子这么一点,随即把话题接了过来:“嗯,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