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第274章[VIP]
第274章第274章[vip]
蒲河口现如今同样有八千多亩地,同样招了很多山里出来的青壮年男女来干活。
妇女们要比男人要难得多,因为她们除了要干活,还要带孩子,大些的孩子还好,四五岁了,可以放在田埂上,让他们自己玩,勤快些的,蒲河口因为没有小孩子,掉在地上、稻田里的稻穗没人捡,这些四五岁的小孩子,就已经知道牵着弟弟妹妹,撅着个小屁股,在田里、田埂上,或是跟在他们父母的后面,捡稻穗。
可更小的,甚至只有几个月大的孩子,或者一两岁的小孩子,怕田埂上有蛇,蒲河口一马平川,全是稻田,又没有什么可以遮阳的树木,这些妇女们就只能把孩子背在身上,用麻布扎好,背着孩子干活。
不是没有男人也背着孩子干活的,极少,倒是妇女们背着孩子干活的,十有四五,刚开始民兵们还不同意他们这样,后来许明月过来巡查时看到了,也没有说什么,紧张的额上的汗都冒出来的妇女和民兵们这才松了口气。
那些捡稻穗的小孩子们,每天的收获也不小,多的,一天可以捡他们小小的怀抱,满满一怀抱。
许明月还没有苛责到连这样的稻穗都要没收的地步,也正因为如此,有少数心眼灵活的人,在捆稻子和挑稻子时,会故意落下一些稻穗,给稻田里的小孩子去捡,若是捡的多,他们晚上就不在蒲河口监狱里睡了,带着自家孩子捡的一抱稻穗,用两个竹子编织的粪箕,趁着夜色挑着两个孩子回家,带回去的一抱稻子就交给家里的老人,放在家门口晒着,第二天一大早,再乘着蒙蒙光亮,继续挑着一双儿女来蒲河口。
之所以都愿意带着孩子来,除了小孩子能捡些稻穗外,这几天蒲河口的口粮不是稀的,而是干的,还有蒜蓉河蚌,蒜蓉河蚌的蒜蓉里,放了油。
蒲河口人多,煮的饭也多,小孩子们饭量不大,混在里面多吃几口,蒲河口的民兵们也不会说他们。
一直到双抢结束,他们还意犹未尽,颇有些遗憾,双抢居然结束了,河蚌对于住在大河边上的人,是已经吃的见到就想吐的东西,可对他们山里人来说,却是好东西,况且蒲河口劳改农场的厨子也不知道怎么烧的,不仅闻不到半点腥味,还烧的不老不柴,很是肥美。
等他们又挑着孩子回家,有些勤快的,家门口晒了起码有二三十斤干的稻子了。
双抢结束,临河大队和蒲河口农场,又陷入了下一轮更加忙碌的时候。
首先是双抢结束了,临河小学第二学期的开学计划即将开始。
原本按道理来说,他们第一学期的开学时间在正月十五,还不到下一学年的招生需求,但怕下学期又和这学期一样,整个双抢期间都在忙,根本没有时间为学校开学做准备,临河小学的老师校长们决定,先在大河以南的招聘几个老师,为接下来的开学,和下一届的招生做准备。
这次招的老师没有去年年底招的那么多,暂时先招三个本地老师和三个知青老师。
这个招考通知一出来,已经等待了大半年的知青们一下子就紧张火热了起来,全部不顾身体的劳累,每日里捧着书学习!
其次,临河大队通电了,为了防止过不了两年国家政策有变,这些专家教授们随时都可能离开这里,陈卫民这些教授们在临河小学也开了一个班,学生全都是十三四岁,到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原本是只想选男孩子的,后来把女孩子们也算了进去,整整齐齐凑了三十人,给他们做水电培训,防止他们走了之后,临河大队没有了维护和维修水电站设备的人。
其次,就是临河大队,后来被称为‘临河水电站’的水电站完成后,江天旺对于老家临河大队终于完成了通电问题,激动的老泪纵横的同时,终于又想起了,他现在不只是临河大队的大队书记,更是整个水埠公社的书记,他现在的责任已经不只是对临河大队的了,大河以南的建设大队,和平大队,蒲河口农场,这三个地方,也都是他现在这个水埠公社书记的责任。
之前陈卫民他们在考察整个大河以南的山水时,就发现大河以南的地理条件很好,不光是背山面水的问题,山里的水资源同样很丰富,不然这座大山里,也养不活那么多的山民。
当初在做整体的大河以南的水电站计划时,这些个专家教授虽是身陷囹圄,可强烈的责任感和专业意识,依然让他们对整个大河以南的水电计划,做了完整的规划,若是按照他们的水电站计划,可以做到‘一山八站,十库相连,渠渠贯通’,不仅将能解决整个大河以南的用电问题,甚至通过这一个个建起来的水电站,做到覆盖住大河以南,包括山里面一万多亩田地的灌溉问题。
这必然是个庞大的工程,而此时的江天旺和许金虎两人也不过是个小小的公社书记和公社主任,他们对大山里的人没有责任,有责任的,只剩下建设大队、和平大队和蒲河口农场,所以之前陈卫民教授他们提出的‘一山八站’的计划里面,他们下一步能够实现的计划,就是在建设大队和和平大队之间,再建一个水电站,实现水埠公社在大河以南的所有生产大队,都能通电的野王。
这个计划叫江天旺激动的不能自已,躺在床上连夜都睡不着,满脑子都是此刻临河大队灯火通明的景象,满脑子都是他站在大河的这一头,就像大河以南的他们,遥望炭山的满山灯火时的模样,看到整个大河以南也能灯火如星辰般璀璨。
但这个计划并不是一朝一夕,甚至比临河大队更为困难一些,原因便在于,临河大队是整个大河以南首屈一指的富裕大队,自家大队部就可以提供不少资金支持,可建设大队和和平大队,兜里比脸都干净,也就意味着,想在建设大队和和平大队之间建水电站,全部的建设资金都得公社里出。
除此之外,建设大队和和平大队别看着很羡慕临河大队通电了,但实际上他们自己本身愿意通电的意愿并不大,和施、胡、万三个村子的普通村民一样的想法——通电要钱!
还有长达一年多的劳动。
他们每年本来就要挑堤坝,钻碳洞,干农活,一年到头已经难得休息,若是要建水电站,对他们来说,就又多了一个劳作,就好似古代老百姓,又多了一项劳役一样,且不说他们身体能不能吃的消,他们愿不愿意在这样艰苦的日子里,再多出一项体力劳动来,也是个问题。
大多数人是不愿意的,有这个通电,建水电站的时间,他们更愿意在家里多睡一觉,好好休息一下。
江天旺把建设大队和和平大队的书记、主任都喊道水埠公社,一连开了好几天的会,得到的反馈都让江天旺搓脸。
他们两个大队修建水电站的意愿不大,许明月的蒲河口农场修建水电站通电的意愿很大啊!
可惜当初陈卫民他们考察的时候,更适合建水电站的位置,便是在建设大队和和平大队中间,从大山里流向竹子河一条山涧里,接着自山上流下来的水势,建水电站。
许明月所在的蒲河口的位置,有一条两三百米宽的河道,这条河道足以灌溉两岸的田地,水势极为缓和,并没有很合适的建立水电站的位置。
“建不了水利发电站,可以建沼气发电站啊!”许明月特别积极主动的为他们蒲河口农场争取说:“从去年蒲河口的养猪场养猪开始,我们就已经在为蒲河口的沼气发电做准备,如今蒲河口的沼气池已经发酵了整整一年,既然建设大队和和平大队都没有建水电站的意愿,不如让陈教授他们先建我蒲河口的电站,解决我蒲河口的用电问题。”
她对江天旺说:“书记也别只看建设大队和和平大队村子多,人多,我们蒲河口人也不少,加上还有个养猪场,也是继续通电的。”
经过公社干部们和下面的大队干部们的商讨和许明月的积极争取,水埠公社定下了下一个发电站的位置,就放在了蒲河口农场。
在带领着他的团队在临河大队忙活了整整一年多的陈卫民教授,终于又回到了蒲河口,开始在蒲河口养猪场不远的位置,开始建第二个发电站。
这其实也让陈卫民等人也都松了口气。
虽然临河大队的氛围也很好,村民们也都很尊敬他们,可他们在临河大队干活,依然有种战战兢兢的感觉,每天都要带着人远离人群,能少说话就少说话。
只有回到蒲河口劳改农场,他们才仿佛有了安全感,也只有每天回到蒲河口的监狱牢房里,他们才睡的踏实。
他们知道,只有这里的小许主任,才是真正将他们当做人看待,在切实的保护着他们的人。
能够回到蒲河口,不需要每天再去临河大队,让他们每个人心底都踏实了不少,对蒲河口要建的沼气发电站也都又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就像他们过去在各自的岗位上工作,用自己那么多年学习的知识,在为祖国发光发热一样,好似他们没有被下放,没有身陷囹圄,依然是过去岗位上的一份子。
作者有话说: